Return to search

凱因斯革命的評價

凱因斯經濟學乃二十世紀經濟學的主流,對於這一個影響深遠的學術思潮,存在著各
種不同面向、不同立場的觀點;本文則試圖由「發生的」(GENETIC) 角度對此學術
思潮的源流進行分析。
克萊恩(L.R.KLEIN) 以為,1936年出版的「一般理論」(THE GENERAL THEORY
)乃是凱因斯經濟學的濫殤,而視之為經濟思想史上的重要分水嶺,稱之為「凱因斯
革命」,依克萊恩之意,在前「一般理論」時代的凱因斯,乃是從屬於古典學派的陣
營,而其作品亦不脫離古典學派的路數,特別是1930年出版的重要著作「貨幣論
」(A TREATESE ON MONEY) ,是一部古典學派的作品;此已成為主流的看法。
梅它(G.MEHTA) 並不同意此種觀點,他在「凱因斯革命的構」(THE STRUCTURE OF
THE KEYNESIAN REVOLUTION) 一書中以孔恩(THOMAS KUHN) 的「期範」(PARADI
GM)理論對「凱因斯革命」進行分析,指出凱因斯「決定性地與古典學派傳統的決裂
,乃發生在1930年『貨幣論』出版時」;他認為「貨幣論」的出版乃是一個新的
典範的出現。
本文分別以「克萊恩命題」(KLEIN'S THESIS)及「梅它命題」(MEHTA'S THESIS)
代表兩人對「凱因斯革命」的不同觀點:
克萊恩命題:「凱因斯革命」產生自「一般理論」。
梅它命題:「凱因斯革命」產生自「貨幣論」。
本文所謂「發生的」角度即是再度以孔恩的「典範」理論對「克萊恩命題」與「梅它
命是」進行檢討,而提出我們的看法。

Identiferoai:union.ndltd.org:CHENGCHI/B2002005808
Creators石敏文, SHI, MIN-WEN
Publisher國立政治大學
Source Sets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ibraries
Language中文
Detected LanguageUnknown
Typetext
RightsCopyright © nccu library on behalf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

Page generated in 0.0022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