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search

魏晉南北朝服妖現象書寫的文化內涵 / The cultural implication of the phenomenon of "Fu Yao" in the period of Disunity.

「服妖」一語包羅了「衣裳服飾」與「怪異之妖」兩大意義元素,敘述著史家或文人們對於看到的自然真實之描繪,在書寫時候表達了作者的理念與精神世界;而就服妖文本的閱聽者而言,藉由文本反映的真實,未必能等於現實中具體的事物但卻是我們企圖接近真實的方法與過程。

因此,為了闡發「服妖」一詞所蘊含的文化內涵,本文以魏晉南北朝史書〈五行志〉裡的服妖事例主要研究對象,將服飾視為具強烈象徵意味的一種符號表徵。並且,將「服妖」事件放回當時代藉由陰陽五行、氣類感應來說災異的語境框架裡頭,以來解析及探究史家書寫服妖事例時,所採取的敘述策略、敘述結構及欲達到書寫目的。試圖從服妖的歷史論述中,解讀出其所承繼的其實乃是儒家以服制做為常服而建立的一套禮治、秩序原則;以及在史家多言怪異非常之妖服的敘述話語底下,史志所寓含的,乃是在充滿危機末世感的魏晉南北朝裡,對正常、常道的高度重視與強烈的渴求。

本文共分為五章,第一章為緒論,主要在撰述本論文的研究動機、目的及方法,並簡述相關的學術研究資訊。第二章為〈建構與想像:魏晉南北朝「服妖」書寫的形成語境〉,針對魏晉南北朝服妖形成的語境進行分析,即藉由考察服妖一詞的「語言環境」與「客觀環境」,來溯源、反省服妖做為一個詞語,它是如何被建構與想像的?並推究服妖發生的最根本原因乃是人的態度不恭敬、不嚴肅因而產生的奇裝異服的行為。其次,服妖是被記載於史書內的,是屬於歷史的書寫與敘述,透過敘事學理論裡的「書寫形式」與「書寫內容」兩個層面,可看到服妖的書寫乃是人為的知識,同時也是一套已存有先入意識的組織和已被架構設計的概念。

第三章則是〈衣裝秘境:魏晉南北朝「服妖」現象考察〉,乃藉由服妖事例中的相關服飾,描摹魏晉服飾整體的風氣與傾向,而此一服飾風氣的變化,隱微地與社會風俗、學術思想有互相呼應。本章以服妖事例做為觀看的線索,並考察此時的整體服飾文化氛圍的兩大特點:第一,以服飾的「鬆/緊」來觀看當時「情性/禮法」之間的衝突與張力,並勾勒出魏晉時期逐漸由束緊至寬鬆的服飾變化。第二,以魏晉服飾文化裡一大特點──胡漢服飾融合,來觀察史家書寫〈五行志〉時所用的「異己」眼光,呈現了「中心」華夏與「四方」胡蠻的區別。

第四章為〈常服與妖服──從「常」與「非常」結構看六朝服妖事例的敘述意涵〉。此章乃藉由常/非常的結構性理論,來分梳文本裡的眾多實例,經從服妖書寫的表層敘事裡,看到服妖話語底層,實蘊含著常/非常的文化深層結構。主要的論證乃從倫理上的二元──常/非常、善/惡、是/否切入,發現相對於範式下的「常服」,「非常之妖服」顯然被當做差別和錯誤的存在,而這種界限差異以及早已寓含判斷的預設立場,所顯現的乃是魏晉南北朝一代以「服飾」為喻的特殊發聲與用語。

第五章為本論文的總結,即總束歸納各章的分佈要旨與趨勢,因而提出的幾點觀察與結論,其旨為:史書服妖事例的怪異書寫揭示了人們當秩序被顛覆時將會帶來的災害與危難,但是,若將服妖文本對照其所位處的〈五行志〉文本,史家所欲敘說的,乃是欲由樹「反」而立「正」的心理,也就是對於回歸「常服」的欲求和盼望。

Identiferoai:union.ndltd.org:CHENGCHI/G0094151023
Creators藍珮文, Lan, Pen Wen
Publisher國立政治大學
Source Sets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ibraries
Language中文
Detected LanguageUnknown
Typetext
RightsCopyright © nccu library on behalf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

Page generated in 0.0021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