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search

台灣「新電影」論述形構之歷史分析(1965-2000) / Discursive Formation of the "Taiwanese New Cinema": A Historical Analysis (1965-2000)

本文以藝術社會學觀點出發,將台灣「新電影」視為一藝術「群體」行動所建構之現象,並分析「新電影」之論述形構過程。
本文認為「新電影」與60年代後逐漸傳入台灣的西方「藝術」電影典範,以及「作者電影」影評之系譜間,有若干思想及美學觀方面之傳承關係,其次回溯「新電影」現象初期,支持者如何藉由電影論述與策略運用,在與各種敵對勢力之批判論爭中,建構出一套「新電影」論述,以求存續發展。
本文並分析「新電影」群體與三種「電影評鑑」機制之間的關係,這包括了「新電影」勢力難以掌握的《金馬獎》、由其主導之《中時晚報電影獎》系譜、以及「新電影」派不斷嘗試接軌的國際「藝術」電影鑑賞機制。分析結果,本文認為「新電影」派由於無法掌握《金馬獎》,便逐漸與其疏離,《中晚電影獎》此一系譜之評鑑機制則並未成功替代《金馬獎》,而「新電影」之藝術正當性來源,則是藉由國際影展策略而達成。
「新電影」派之國際影展策略,在90年代與國家機器之外交宣傳目的逐漸契合,政府態度便由80年代的消極轉為積極地藉由「輔導金」、「電影年」、及鼓勵國際影展路線等方式,來收編「新電影」勢力。「新電影」派亦藉「國際路線」漸受官方重視的脈絡,在論述及實踐上逐漸將「新電影」建構為「台灣」電影唯一存在之國際代表(representation),藉由與官方之需求達成某種程度之契合,「新電影」得到80年代以來從未有過之藝術正當性。
然而此一策略,在國家機器缺乏對電影發行及映演部門之干預下,使「新電影」逐漸在市場與美學評鑑兩個層次上,與台灣本土之脈絡產生疏離,於此同時,則是若干導演已獲得電影「作者」之地位,具有吸引國際投資之能力,但卻難以與台灣電影工業產生良性聯繫,且有淪為跨國資本「研發」單位的可能。本文在分析過「新電影」派於不同時期之各種論述策略後,最後認為除了形成一股集體力量,對台灣電影工業進行政策面之思考與改造外,「新電影派」目前之論述策略,皆不足以改變目前台灣電影業之困境。

Identiferoai:union.ndltd.org:CHENGCHI/A2002001100
Creators張世倫, Chang, Shih-Lun
Publisher國立政治大學
Source Sets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ibraries
Language中文
Detected LanguageUnknown
Typetext
RightsCopyright © nccu library on behalf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

Page generated in 0.0023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