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search

能力分配、國際分工與生產模式之研究

本論文由三篇相關的文章所組成,第一篇文章討論勞動能力分配如何影響國際分工的型態,可分割生產技術的採用對所得分配的影響,以及國際貿易在這當中所扮演的角色。第二篇文章分析開放體系下,廠商滿足大眾訴求的核心能力和生產模式間的關係。第三篇文章建構動態的產業調整模型,分析廠商的異質性在生產模式的變遷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國際貿易如何進一步影響產業的調整時徑。
第一篇文章以一般均衡的異質性勞動模型,探討國際垂直分工的比較利益來源,以及從整合生產到國際垂直分工的經濟效果。各財的產出受象徵知識與經驗的勞動能力所影響,異質性最終財的生產涉及勞動能力邊際生產力遞增,與線性技術兩種不同性質的生產任務。在整合生產,兩種任務需一起執行,勞動能力在不同任務間具有模組互補的現象;在可分割生產時,不同的任務可以獨立由不同的生產單位執行,因此可以分地進行生產。第一篇文章的主要結論是:1. 國際垂直分工的比較利益來自於兩國勞動能力的絕對差異,或分配上的相對差異,這與傳統資源秉賦理論的精神相符;2. 當生產技術由不可分割演進到可分割時,兩國的所得分配均更為惡化,國際分工進一步影響兩國的所得分配。
第二篇文章探討最終廠商在消費價值創造上所擁有的核心優勢強弱,與其最適生產模式的關係。最終財廠商將一單位的中間投入,輔以消費價值的創造,才能將所得到的最終財銷售給消費者,而消費價值的創造直接反映在消費的效用水準。對於中間投入,最終廠商需決定整合生產或委外分工,二者均需考慮南北的區位選擇。企業家在決定其生產模式時面臨以下兩難問題:首先,垂直分工的價值來自供應商的專業經營,但除不完全契約問題外,還需要額外的固定成本。其次,在區位選擇方面,南國的工資水準較低,但組織成本要比北國高。本文說明在創造消費價值創造上所擁有的專業能力不同,上述兩難問題的得失輕重也有所不同。此外,關於國際委外的組織成本下降如何影響國際委外活動之進行,以及對各階層所得的影響,本文也提供相當直覺的剖析。
第三篇文章建構動態的產業調整模型,分析廠商的異質性在生產模式的變遷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國際貿易如何進一步影響產業的調整時徑。當中,最終廠商在滿足大眾訴求的專業能力各不相同。廠商可以將生產工序標準化為可交易的中間財,並與專業供應商垂直分工。委外分工可以降低生產成本,但也存在隨時間遞減的調適成本,最終廠商要決定的是最適化的調整時點。這篇文章的主要結論是:1. 對消費大眾愈具吸引力的廠商,調整生產模式的時點愈早;
2. 國際貿易同時具有催化延緩產業調整時徑的作用,開放體系下,外銷廠商的調整時點較封閉體系早,內銷廠商較封閉體系晚;3. 互惠性的降低貿易障礙或技術進步所致的貿易成本下降,將使外銷廠商的調整時點提前,內銷廠商則延後。

Identiferoai:union.ndltd.org:CHENGCHI/G0087351501
Creators謝中興
Publisher國立政治大學
Source Sets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ibraries
Language中文
Detected LanguageUnknown
Typetext
RightsCopyright © nccu library on behalf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

Page generated in 0.0026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