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search

產業與都市成長關係之研究

由於都市內資訊流通迅速,有助於創新的觀念產生或交換;因此,大部分的知識或技術擴散發生在都市內,而區位上的接近性,促進創新的觀念的交換。此隱含著技術擴散之外部性效果,能促進產業聚集經濟的發展,及間接帶動都市經濟的成長。產業技術創新之外溢效果,將提高該產業的生產力或促進其他產業的創新,並增加該類產業員工數或產業產出的成長;進而促使該產業所在的都市成長。
然而,對於技術創新外部性的性質,Glaeser et al (1992)提出有兩種主要看法, 一為Romer(1986)之Marshall-Arrow-Romer(MAR)模型,其主張都市內一產業的集中,有助於該產業內廠商間技術擴散,產業地方性的專業化因創新外部性效果的內部化,有益於該產業所在之都市成長,而都市多樣化不利於都市成長。
二為Jacobs(1969)則認為技術擴散大都發生在產業間,鄰近的相關產業促進彼此間的創新和成長,地方競爭將使產業加快技術的研發。亦即競爭和多樣化有助於產業成長,而專業化聚集則妨害產業成長。
針對上述技術創新之外溢效果議題,由以往國內相關文獻歸納得知,大都偏重於橫斷面靜態的研究分析,而本研究係以都市結構的動態歷史分析都市聚集經濟型態之動態MAR專業化外部性或Jacobs都市化外部性對於台灣產業成長之影響。亦即分析台灣長期動態的專業化(地方化)或都市多樣化經濟,是較有利於臺灣地區產業成長之聚集經濟型態。
經由本研究之都市歷史結構實證分析結果,得知某類產業應配置在多樣化的都市,某些產業較適合在專業化的都市。本研究發現人力資本之替代變數基期高等教育人口有助於部分產業之成長,即人力資本符合於強調技術外溢效果的MAR外部性或Jacobs外部性的理論。

Identiferoai:union.ndltd.org:CHENGCHI/A2002001923
Creators林盛輝, Lin, Shenq-Huei
Publisher國立政治大學
Source Sets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ibraries
Language中文
Detected LanguageUnknown
Typetext
RightsCopyright © nccu library on behalf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

Page generated in 0.0022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