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search

王陽明「致良知」教之繼承與發展──王龍溪先天正心學之衡定

此論文討論的是王陽明「致良知」教的繼承與發展,然而這並不是討論所有王陽明之後的良知教,而特以王龍溪作為討論的對象,雖然我們為了能掌握王龍溪學問的核心「先天正心之學」,必須討論王龍溪對當時「良知意見」的爭論。而這邊所謂的繼承與發展,如題所說,是關於「致良知」教的繼承與發展,而不是其他的發展,如三教合一的發展。而龍溪對於王陽明的繼承,表現在《大學》工夫上,即所謂的「先天之學」。而於此「致良知」教上更有發展,其發展表現在三個面向,一是提出了更精緻的心理分析,而這表現在對於「良知與知識」的分別上;一是提出了更精緻的工夫論,即一念工夫與「先天正心之學」的提出;一是將身體納入了良知的討論範圍,而有一個關於良知身體觀的發展。對於這三個面向,我們只討論前面二個面向,而不討論第三個面向,原因有三,一是筆者學力限制的問題,因為若要對此身體作一論述,則必須要對《周易參同契》等典籍有一定的了解,而以筆者的學力來看,目前並不及此;一是這也與三教合一的發展相關,而因為三教合一並不在此論文討論的範圍內,所以若要勉強討論,亦不整全;最後,此良知身體觀的地位,乃附屬於「致良知」教之下的,是「致良知」教次一級的問題,所以對「致良知」教的討論是首要而優先的。因此,本論文便不討論這關於身體的問題,儘管它也是了解王陽明「致良知」教之發展的一個重要問題。而龍溪對王學之發展,一念工夫固然為《大學》工夫的更細緻的說明而為我們所認可,然而「先天正心之學」作為一發展便有問題,而本論文便是要討論「先天正心之學」所引發的問題,並對之作一在王學本體論與工夫論之判定,而此衡定之標準,一是來自於孟子,一是來自於王陽明,一是來自於王龍溪本身

Identiferoai:union.ndltd.org:CHENGCHI/G0891540111
Creators呂政倚, Lu,Cheng-I
Publisher國立政治大學
Source Sets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ibraries
Language中文
Detected LanguageUnknown
Typetext
RightsCopyright © nccu library on behalf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

Page generated in 0.0026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