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宋明儒學「良知/知覺」之辨研究黃文奇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宋明儒學」是為人們所習焉而不察的名詞,但其中卻有極其博大精深的內容,待我們去探究。我們所熟知的「朱陸異同」或者「朱王異同」,都已經是思想史上的老題目了。就學界的研究來說,即使連相關領域的學者,也已經對這些所謂的「異同」興致缺缺。更遑論一般大眾,似乎再也沒有談的興趣了。
即使如此,宋明儒學是否已經完全沒有談的空間或價值?其實仍是一個有待探究的課題。1980年以來,所謂的「東亞」一詞開始被廣泛討論,一種屬於東亞的特殊價值,開始被許多海內外的學者所關注。這些關注的焦點,在在都指向了:「儒家」為東亞現代文明起了什麼作用?
在此同時,有這樣的一種聲音:儒家的學問似乎有「死灰復燃」的趨勢。但這僅僅是一般人的俗見,在我看來,儒家的生命力一直在東方的社會起著支配性的作用,不管你喜不喜歡,你都得面對這個不爭的事實。但,儒家並不是「一言堂」,而是一個有機的活動的整體,其中蘊含著生生不息的力量,這個力量有時則表現為儒者之間的論爭,有時則表現為儒者為了「道」而犧牲自我的決心與實踐。
從整個宋明儒學的脈絡看下來,「良知/知覺」這一組概念,便是在宋代以至於明代的思想論爭中,最關鍵的名詞。在宋代,儒者們大多單題「知覺」,而對於「良知」一詞甚少著墨。因為我們知道,「良知」一詞是王陽明據《孟子》的文獻,所提出的功夫法門。由於陽明的名氣極大,他所提出的教法風行天下,今日我們對於「良知」一詞習焉而不察,良有以也。但,雖說如此,良知一詞的內容,並非到了明代才有,除了先秦的孟子以外,北宋的周濂溪、程明道、張橫渠,南宋的胡五峰、張南軒等湖相學派及陸象山都有相似的提法。
但,我們不能忘了,宋代還有一個影響力極大的儒者:朱熹。他的學問路向,完全與前面所述的幾位不同,他自己就是一條道路,他自創一個法門。那麼,朱熹究竟怎麼看良知這個概念呢?他對知覺的看法又是如何?這都是我們在論文中所要進一步釐清的。
到了明代,王陽明扭轉朱熹的學問路向,回歸到了另一條心學的脈絡。他還有一個弟子叫歐陽德,他在陽明過世之後,開始與當代朱子學者羅欽順展開「良知/知覺」關係的論辯。由於他們的論辯,讓我們知道,這個問題不僅在宋代發生,一直延續到明代甚至到當代還方興未艾。由此可見,這個論題的確是一個「新」題目,而不是一個老題目,的確值得我們好好再次參詳。
|
2 |
王陽明「致良知」教之繼承與發展──王龍溪先天正心學之衡定呂政倚, Lu,Cheng-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此論文討論的是王陽明「致良知」教的繼承與發展,然而這並不是討論所有王陽明之後的良知教,而特以王龍溪作為討論的對象,雖然我們為了能掌握王龍溪學問的核心「先天正心之學」,必須討論王龍溪對當時「良知意見」的爭論。而這邊所謂的繼承與發展,如題所說,是關於「致良知」教的繼承與發展,而不是其他的發展,如三教合一的發展。而龍溪對於王陽明的繼承,表現在《大學》工夫上,即所謂的「先天之學」。而於此「致良知」教上更有發展,其發展表現在三個面向,一是提出了更精緻的心理分析,而這表現在對於「良知與知識」的分別上;一是提出了更精緻的工夫論,即一念工夫與「先天正心之學」的提出;一是將身體納入了良知的討論範圍,而有一個關於良知身體觀的發展。對於這三個面向,我們只討論前面二個面向,而不討論第三個面向,原因有三,一是筆者學力限制的問題,因為若要對此身體作一論述,則必須要對《周易參同契》等典籍有一定的了解,而以筆者的學力來看,目前並不及此;一是這也與三教合一的發展相關,而因為三教合一並不在此論文討論的範圍內,所以若要勉強討論,亦不整全;最後,此良知身體觀的地位,乃附屬於「致良知」教之下的,是「致良知」教次一級的問題,所以對「致良知」教的討論是首要而優先的。因此,本論文便不討論這關於身體的問題,儘管它也是了解王陽明「致良知」教之發展的一個重要問題。而龍溪對王學之發展,一念工夫固然為《大學》工夫的更細緻的說明而為我們所認可,然而「先天正心之學」作為一發展便有問題,而本論文便是要討論「先天正心之學」所引發的問題,並對之作一在王學本體論與工夫論之判定,而此衡定之標準,一是來自於孟子,一是來自於王陽明,一是來自於王龍溪本身
|
3 |
論羅近溪思想中良知心體的意義與地位 / The Meaning and Importance of Liang-Chi Xin-Ti in Luo JinXi's Thought林彥里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良知心體是近溪學的核心,在他的思想體系裡舉足輕重,他的理解、規定與貫通,也表現了近溪學的特色。良知心體是本論文的主軸,也是探究其它概念時的線索,諸如學界至今尚未處理過的惡之根源的問題、本論文所詳細討論的近溪對於格物的詮釋、以及猶如良知心體的反面的光景問題等等。本論文仔細討論了近溪從知愛知敬、明明德、生生之心以及獨知,來論述良知,認為這是近溪學之核心與特色,亦是其義理主幹。
|
Page generated in 0.0265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