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search

教師對學校本位教師專業發展的態度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

摘  要


  教師專業的發展是我國教育改革的重要工作項目之一,若能提升教師專業發展的成效,不但能帶動學生的學習成就,也更能落實教育改革的目標。

當前「教師專業發展」的模式或作法,主要的趨勢有二,一是強調「學校本位」,一是建立「專業標準」。本研究整合了國際趨勢以及台灣現行的作法,將「教師專業發展」的模式或作法分為四種:1.「教師自主,由下而上」、2.「校長領導,由上而下」、3.「政府推動,彈性支持」、4.「政府推動,要求規範」,前兩者屬於「學校本位」的模式或作法。本研究即以「學校本位」為核心,探討教師「教與學相關因素」及教師知覺到的「學習的組織文化」與教師對「學校本位教師專業發展」的態度之關係。

本研究所探討教師的「教與學相關因素」為教師的「學習動機」、「教學內在動機」以及「教學創新行為」,其中「學習動機」可分為「學習精熟取向」、「趨向表現取向」及「迴避表現取向」;「教學內在動機」則包含「接受挑戰與開放經驗」、「教學的福樂經驗」。而教師知覺到的「學習的組織文化」包含「知識分享與流通」、「經營管理支持」、「深度對談」、「共享價值」、「知識社群」以及「合作」等六個因素。

本研究以「一般學校」的252位教師(男32%,女68%)以及「標竿學校」的210位教師(男27%,女73%)為樣本進行調查,其中「標竿學校」是教育部評定辦理九年一貫課程出色的教師團隊。本研究所使用工具包括吳靜吉等(民87)修訂的「成就目標量表」、吳靜吉等(民87)修訂的「教學創新行為量表」、林偉文(民91)編製的「教學動內在動機量表」、林偉文(民91)「學習的組織文化量表」,以及自編之「專業發展態度問卷」。

研究結果發現,在四種作法中教師最傾向認為「教師自主,由下而上」的「學校本位」作法有效,但卻又最不同意其為可行的作法,同時教師也最同意這樣的教師專業發展的作法會為教師帶來大的壓力。而「校長領導,由上而下」的方式,教師最不傾向認為它是有效的作法,但卻傾向同意它是可行的作法。本研究要求教師從四種作法中依序選出參與的意願,結果顯示,相當比例的教師將「教師自主,由下而上」的作法視為第一選擇,也有相當數目的教師將其視為最後選擇,形成二極化的情形。但是對於「校長領導,由上而下」的作法,最少教師視其為第一選擇,最多教師視其為最後選擇。

逐步回歸分析的結果顯示,對二種「學校本位教師專業發展」作法的「有效性」,教師「學習精熟取向」及「挑受挑戰與開放經驗」有最大的預測力,而在二種「學校本位教師專業發展」作法的「可行性」方面則同時被「教學創新行為」及「經營管理支持」二變項預測。典型相關分析的結果顯示,「教與學相關因素」中「學習精熟取向」、「接受挑戰與創新行為」、「教學福樂經驗」、「教學創新行為,及「學習的組織文化」的六個因素程度愈高,則教師對不同專業發展的「可行性」及「有效性」同意程度也愈高。說明了教師以學習精熟取向為動機,教學內在動機和教學創新行為皆高,而有又良好學習的組織文化的教師,願意接受各種方式的專發展。

最後,本研究根據研究結果對政府對動者、學校管理者以及未來研究提出相關建議。

Identiferoai:union.ndltd.org:CHENGCHI/G0090152023
Creators徐悅淇
Publisher國立政治大學
Source Sets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ibraries
Language中文
Detected LanguageUnknown
Typetext
RightsCopyright © nccu library on behalf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

Page generated in 0.0091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