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主要以教育機會均等的觀點,配合CIPP評鑑模式,探討影響國小學生學業成就的家庭及學校因素,並試圖建立因果模式。研究的區域為臺北市、臺北縣及宜蘭縣三個台北都會區的縣市,研究對象為國小六年學生,採分層叢集抽樣,每鄉鎮選取一所學校,總計40個學校2524名學生。研究變項主要包含家庭社經地位、家庭教育資源、學校規模、學校教育資源、學生學習態度及學生學業成就。分析方法則使用簡單相關、多元相關、典型相關、迴歸分析及線性結構關係模式(LISREL)。
研究結果如下:
1.教育機會的背景、輸入、過程及結果等四個層面,除了學生學習興趣外,均會因區域不同而有顯著差異,因此有區域教育機會不均等的情形。
2.學生之家庭地位與學業成就有顯著正相關。
3.家庭地位與其教育資源有正相關。
4.家庭地位與學生學習態度有正相關。
5.家庭教育資源與學生學習態度有正相關。
6.家庭教育資源與學生學業成就有正相關。
7.學習態度與學生學業成就有正相關。
8.學校規模與學生學業成就有正相關。
9.學校規模與其教育資源有關,學校規模愈大,其物質教育資源愈少,但指導資源、價值資源及理念資源較多。
10.學校規模與學生學習態度有正相關。
11.學校教育資源與學生學習態度有正相關。
12.學校教育資源學生與學業成就有關,學校之指導、價值、理念教育資源愈多,學生學業成就愈高;但是物質資源愈多,學生學業成就反而愈低。
13.經過四次修正,研究模式可以得到支持。
背景變項對資源變項有直接且正向的影響;兩資源變項對學習態度有正向且直接的影響;而學習態度又正向影響學業成就。背景變項對學習態度及學業成就無直接影響;資源變項對學業成就無直接影響。但是學業成就對家庭教育資源有直接且負向的影響,而學習態度對兩資源變項也有正向的直接影響。綜合前述發現,研究者認為減少教育機會不均等,應自家庭及學校兩方面著手。在家庭方面,應透過教育方式,加強親職教育,使家長更有教育子女的能力;在學校方面,應加強偏遠地區補助,使教育資源均等。此外,研究者所提模式仍有不足之處,有待以後繼續研究修正。
Identifer | oai:union.ndltd.org:CHENGCHI/A2002000175 |
Creators | 陳正昌, Chen, Cheng-chang |
Publisher | 國立政治大學 |
Source Sets |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ibraries |
Language | 中文 |
Detected Language | Unknown |
Type | text |
Rights | Copyright © nccu library on behalf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 |
Page generated in 0.0012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