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12
  • 12
  • 1
  • Tagged with
  • 13
  • 13
  • 13
  • 13
  • 8
  • 8
  • 7
  • 5
  • 4
  • 4
  • 3
  • 3
  • 3
  • 3
  • 2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教育擴張與教育機會之關係

吳昭芳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之目的為瞭解教育擴張和教育機會之關係,而所選取衡量教育機會是否均等之指標為性別及地區。原始數據資料主要參照教育部出版之中華民國教育統計,進行時間數列分析、t考驗、集群分析,並計算基尼係數之後,所得之重要發現如下: 1. 未來三年,高級中等教育學生學齡人口在學率仍會不斷擴張,且甚至會達到90%,而且,校數也會不斷的擴張。 2. 在高級中等教育之大眾型中,男生的學齡人口在學率大於女生,進入普及型後,情況成相反。 3. 以高級中等教育的基尼係數而言,並未隨著教育擴張而逐漸下降。而在中部的三個縣市,台中縣、彰化縣與南投縣,在大眾型與普及型中,都是屬於校數低密度區。 4. 在高等教育方面,未來三年,不論是校數、學生數以及學齡人口在學率,仍會不斷的擴張,而學齡人口在學率,甚至會擴張至40.77%左右。 5. 在高等教育之菁英型中,男生的學齡人口數大於女生,在大眾型時,情況成相反,女生的學齡人口在學率大於男生。 6. 以高等教育的基尼係數而言,隨著教育擴張而逐漸下降,菁英型在0.4左右,大眾型則在0.3左右,顯示教育擴張從菁英型進入大眾型之後,各地區的高等教育校數分布變得較均等。不過,宜蘭縣,以及中部的台中縣、彰化縣、南投縣和雲林縣,還有台南市,在教育擴張的兩個時期都屬於低密度區。 根據研究結果,進行討論,並提出建議如下: 1. 若增設中部之高級中等教育機構,優先考量中部縣市。 2. 若增設高等教育機構,應優先考慮中部與東部。 3. 減緩非低密度縣市高級中等教育學校之增設。 / The purpose of the present study is to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ducation expansion and opportunity of education. For measuring opportunity of education, "gender" and "location" is chosen to be the variables. The data mainly from Education Statistics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is analyzed with time-series, t-test, cluster as well as Gini-coefficient. Important findings are the follows: 1. At senior secondary education level, not only the enrollment rates but also the number of schools will expand in three years. The enrollment rate is supposed to be 90%. 2. Male enrollment rates are higher than female's, while senior secondary education is at mass type. But as it is at universal type, female enrollment rates become higher than male's rates. 3. Gini coefficient of senior secondary education is not descending with education expansion. At mass type and universal type, the central counties, inclusive of Taichung County, Changhua Cunty and Nantou County, belong to the low-density districts. 4. At higher education level, the enrollment rates, the number of schools and students will expand in three years. The enrollment rate is supposed to reach 40.77% or so. 5. Male enrollment rates are higher than female's, while higher education is at elite type. But as it is at mass type, female enrollment rates become higher than male rates. 6. Gini coefficient of higher education is descending with education expansion. At elite type, the coefficient is about 0.4, and it is about 0.3 at mass type. Consequently it indicates that the apportion of schools in counties(cities) becomes more homogeneous. Nevertheless, some counties still belong to the low-density districts at these two types. They are Ilan County, Taichung County, Changhua Cunty, Nantou County, Yunlin county, as well as Tainan City. The present research makes some suggestions below: 1. If Government wants to set up senior secondary schools, the location which must be considered first are central counties. 2. If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are to be established, the priority of location should be in the East and Central of Taiwan first. 3. Establishing senior secondary schools in non-low-density districts should be restrained.
2

臺灣地區國民教育機會之縣市差異

吳昭蓉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教育是國家發展的基石,高素質的人力須經由教育培養。然我國憲法明定教育事務乃屬縣(市)立法並執行之事項,但我國各級政府之財政分配以中央政府最為寬裕,地方政府困窘貧瘠,不同地區的民眾,似乎未能均等地享受到合理的教育資源分配。而財政狀況各異之縣市間,教育機會是否存有差異?為本文研究動機。 本研究之目的有四: 1. 了解我國二十年來國民教育階段教育機會是否存在縣市差異。 2. 了解我國二十年來國民教育階段之教育機會跨時演變情形與意義。 3. 建立評估教育資源分配均等之可行性指標。 4. 歸納研究結果,對未來政策提出建議。 本研究以官方次級資料分析探究台灣地區國民教育機會之縣市差異。教育機會之內涵包含輸入、過程、輸出三面向,本研究選取「教育輸入」與「教育過程」面向為分析內容,並分別以「教育資源」與「教學品質」為兩者之主要內涵。「教育資源」下有人力資源之五項指標、財力資源之六項指標與空間資源之二項指標,「教學品質」下有三項指標,本研究共計採用十六項指標。並以水平公平原則測量縣市差異。 本研究之結果可綜合歸納為四點: 一、 整體而言,二十年來縣市教育機會差異減少,但於人力資源之「碩士學位教師比」與「合格教師比」、財力資源之「扣除經常門每生教科文支出」的投資性支出佔教科文比例、空間資源之學生就學機會「每千生學校數」上之差異日增。 二、 高都市化縣市享有優渥教師素質、每校享有職員數目與財力資源也較高,教育資本門投入較高。 三、 偏遠縣市學生享有較高之師生互動,但教師素質貧瘠,每校之職員人數與財力資源困窘,整體學習環境與教育機會低落。 偏遠縣市每生單位成本多屬高資源,但教育支出以經常門支出最高,可見每生單位成本雖高,但多用於人事費等經常性、消費性支出,無餘額投入資本的投資性支出,長期以往不利學生整體教育機會提昇。
3

教育機會均等與教育改革--高級中等教育階段之探討 / Educational equality and educational reform

黃崇松, Hung, Chung-Su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根據既有文獻及研究,探討教育機會均等之定義,研究模式及使用變項.同時收集次級統計資料及經問卷調查所得的各類高中學生之基本資料.透過兩者所得之資料進行分析,以探討教育改革在高級中等教育階段的成效,及了解新制的高中,對於促進教育機會均等是否有助益.根據研究發現,可歸納以下重要結論:1.高中職學生人數比例,有逐漸縮小的趨勢,但高中學生名額仍有增加的空間.2.比較各類型高中學生之家庭背景.居住地區等條件,發現普通高中.綜和高中學生最好,完全中學學生次之,職業高中學生最差.3.不同家庭背景.居住地區等外在條件的學生,其北區公立聯考分數存在差異.條件愈好的學生,分數愈高.4.與其他學術導向類型學校比較,完全中學學生的家庭背景較差,顯示完全中學的設置,使得一些社經背景較差的學生.居住在都市化程度較低地區的學生有機會就讀學術導向的高中,進而獲取更高的教育.5.條件愈好的綜和高中學生畢業後計畫愈傾向選擇進入大學升學,反之,條件不好的學生傾向於選擇進入四技二專就讀.6.擴張高級中等教育及高等教育的容量,同時配合相關的措施,如獎助學金,助學貸款等,應該可使教育機會分配更為均等.
4

從教育機會均等觀點探討家庭、學校與國小學生學業成就之關係 / The effects of family and school on academic achievement of the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An equality of educational opportunity viewpoint

陳正昌, Chen, Cheng-ch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主要以教育機會均等的觀點,配合CIPP評鑑模式,探討影響國小學生學業成就的家庭及學校因素,並試圖建立因果模式。研究的區域為臺北市、臺北縣及宜蘭縣三個台北都會區的縣市,研究對象為國小六年學生,採分層叢集抽樣,每鄉鎮選取一所學校,總計40個學校2524名學生。研究變項主要包含家庭社經地位、家庭教育資源、學校規模、學校教育資源、學生學習態度及學生學業成就。分析方法則使用簡單相關、多元相關、典型相關、迴歸分析及線性結構關係模式(LISREL)。 研究結果如下: 1.教育機會的背景、輸入、過程及結果等四個層面,除了學生學習興趣外,均會因區域不同而有顯著差異,因此有區域教育機會不均等的情形。 2.學生之家庭地位與學業成就有顯著正相關。 3.家庭地位與其教育資源有正相關。 4.家庭地位與學生學習態度有正相關。 5.家庭教育資源與學生學習態度有正相關。 6.家庭教育資源與學生學業成就有正相關。 7.學習態度與學生學業成就有正相關。 8.學校規模與學生學業成就有正相關。 9.學校規模與其教育資源有關,學校規模愈大,其物質教育資源愈少,但指導資源、價值資源及理念資源較多。 10.學校規模與學生學習態度有正相關。 11.學校教育資源與學生學習態度有正相關。 12.學校教育資源學生與學業成就有關,學校之指導、價值、理念教育資源愈多,學生學業成就愈高;但是物質資源愈多,學生學業成就反而愈低。 13.經過四次修正,研究模式可以得到支持。 背景變項對資源變項有直接且正向的影響;兩資源變項對學習態度有正向且直接的影響;而學習態度又正向影響學業成就。背景變項對學習態度及學業成就無直接影響;資源變項對學業成就無直接影響。但是學業成就對家庭教育資源有直接且負向的影響,而學習態度對兩資源變項也有正向的直接影響。綜合前述發現,研究者認為減少教育機會不均等,應自家庭及學校兩方面著手。在家庭方面,應透過教育方式,加強親職教育,使家長更有教育子女的能力;在學校方面,應加強偏遠地區補助,使教育資源均等。此外,研究者所提模式仍有不足之處,有待以後繼續研究修正。
5

我國大學教育機會均等政策之評估

呂炳寬, LU, BING-KU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教論文以政策評估的研究途徑,評估我國大學教育機會均等政策實施的成果、本文約 六萬餘字,共分五章如下: 第一章諸論,說明本文的研究動機、範圍、相關文獻、及研究目的。指出教育機會均 等的重要性,且由教育機會均等及政策評估的意義中指出本文範圍,最後並說明本文 的研究目的。 第二章理論架構,探討本文所引用的有關理論,包括政策評估、教育財政學、教育社 會學、教育經濟學,並由這些理論中尋出有關指標,以為設計問卷的基礎,最後並探 討本文的研究過程。 第三章我國大學教育機會均等政策之現況,簡略地描述五種主要的大學教育機會均等 政策,有大學入學考試、助學貸款、獎助學金、學雜費、教育經費之分配等。 第四章實證結果分析,就問卷調查的結果,經由電腦處理分析各項變數,並根據前章 的政策描述,綜合研判政策實施的成果。 第五章結論,根據實證分析指出大學教育機會均等政策的成效與缺失,最後並指出本 文研究上的限制,並嘗試提出政策性的建議,以供參考。
6

我國公共教育經費支出所得重分配效果之研究

陳麗珠, Chen, Li-Zh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旨在探討我公共教育經費支出的所得重分配效果。全文共分成六章:首章緒論 ,敘述本研究之動機、目的,及專用名詞之詮釋;第二章為有關文獻的探討,又分成 四部份來討論:(一)社經背景與教育機會。(二)教育與所得分配。(三)我國公 共教育經費支出的運作。(四)公共教育經費支出的歸宿;第三章為研究設計與實施 ,說明使用歸宿的假定,研究過程樣本的選取、資料的蒐集與處理。第四章為分析與 發現(一)由公共教育經費的籌指來源看所得重分配效果,又分成國稅、省稅、與縣 市稅三部分討論;第五章為分析與發現(二)由公共教育效費經費支的的分配效果, 討論了個人與家庭一般概況、教育機會之分佈、以及公共教育經費支出在各所得家庭 之分配;第六章為結論與建議,先就本研究之重要發現歸納成結論,再根據結論試提 建議。
7

臺灣省國民小學所在地區、規模大小與教育素質有關因素之調查研究

王以仁, Wang, Yi-R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係以抽樣調查的方式,探就現今本省國民小學,因所在地區、規模大小之不同, 是否會造成各校在教育素質有關因素 (包括設傭、教師、經費、行政領導、學生及社 區家庭六個因素) 方面的差異?進而提出改進建議,供有關教育當局參考,以促使國 民小學教育能更符合教育機會均等的原則。全文共一冊,分為五章十七節,約九萬字 。第一章結論,包括研究動機、研究目的、研究問題及重要名詞詮釋;第二章有關文 獻探討;第三章研究方法,包括研究對象、研究工具及研究步驟;第四章調查結果與 討論;第一章結論與建議。
8

家庭社經地位與學前教育對學齡兒童學業成就之影響

林淑玲, Lin, Shu-L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第一章結論,敘述本研究之動機、目的與本研究中重要名詞之詮釋。第二章文獻探討 ,分別從學前教育與學業成就,及家庭社經地位與學業成就二方面,探討過去學者的 研 究結果,藉以瞭解過去研究的方向,並據以提出本研究之假設。第三章研究設計,包 括研究問題與假設、研究樣本、研究工具、實施程序、資料處理五節。第四章研究結 果,將本研究資料之變異數分析及多元階梯回歸分析結果,加以說明,用以驗證本研 究之假設。第五章為結論與建議。 本研究之目的在探討學齡兒童之家庭社經地位高低,以及其是否會接受學前教育,對 其學業成就之影響。研究結果供作我國學前教育發展、改進之參考,以期教育機會均 等理想之實現。
9

從民生主義教育思想論我國幼稚教育的發展途徑

林育瑋, Lin, Yu-We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第一章緒論:旨在說明研究的動機與內容。 第二章民生主義教育思想:研討民生主義教育的中心思想,以其做為發展幼稚教育的 理論為依據。 第三章我國幼稚教育的概況:首論幼稚教育發展的原因,再分析現況,明膫目前幼稚 教育實際情形。 第四章當今幼稚教育若干重大問題之研討:本章乃針對當今幼稚教育方面實際的問題 ,提出討論,以做為提高幼稚教育素質所須注意之要項。 第五章我國幼稚教育的發展途徑:本立分別從立法、教育機會均等、制度之確立等方 面,提出具體建議,促使我國幼稚教育正常發展,以發揚民生主義的宏旨;俾益教育 我國民族碩壯之幼苗。
10

臺灣地區各縣市教育機會公平性之探討 / The Equality of Educational Oppotunity in Taiwan

戴玉綺, Tai Yu-Ch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由「公平性」著眼,分析國內教育資源在各縣市的分配情形,主要 目的為:ぇ探討教育對經濟成長、區域發展的影響,及與個人所得、福利 分配的關係;え研究教育機會公平的真諦與衡量的方法;ぉ檢視過去四十 年來教育資源分配的縱貫演變情形與意義,以了解教育政策公平性的實質 效果與缺失,找尋未來政策的發展方向。研究對象為臺灣地區二十三縣市 ,資料來源為各縣市的教育、財政與人口統計資料,依水平公平、垂直公 平與財政中性原則三向度分別衡量各縣市納稅人與學生的待遇公平性。研 究方法以吉尼係數與相關係數分別衡量公平性,以迴歸分析探索教育經費 的影響因素,並以 Shorrocks 流動性測度檢視資源分配的變動,以集群 分析描述目前教育資源分配的不均情形。主要研究結果為:ぇ納稅人受益 公平:高等教育與高中的分布最為不均,都會區資源增加尤速;高職分布 較為均衡;國民教育資源則在人口比與空間分布上都相當均等。え學生受 益公平:單位學生教育經費分配允稱公平,但每校支出不均。迴歸分析發 現各縣市教育經費受人事費、縣市財富、學生數與學校數影響,偏遠地區 生師比低,單位學生教育經費高,但每校教學與設備支出較少。顯示縣市 教育經費支出以單位學生為基本考量,卻忽略學校規模大小的影響。ぉ納 稅人負擔公平:部份所得較低縣市的稅收與教育捐負擔高於台北、桃園、 台中、台南、高雄等縣及基隆市,不符水平及垂直公平。お垂直公平:省 與中央的補助符合濟弱扶貧的精神,但以補足財政缺口為主,缺乏刺激效 果,且補助收入佔比例過高,形成過度依賴,有損地方自主精神,相對也 使公共財的分配失卻效率。か集群分析結果:都會區(省、直轄市與較富 有縣份)在選擇性教育階段佔優勢,未來應行調整。最後根據研究結果提 出因應措施,並對未來研究方法提出建議。

Page generated in 0.021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