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80
  • 74
  • 6
  • 1
  • Tagged with
  • 81
  • 81
  • 23
  • 19
  • 19
  • 17
  • 16
  • 16
  • 15
  • 15
  • 13
  • 12
  • 12
  • 12
  • 12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我國大學教育機會均等政策之評估

呂炳寬, LU, BING-KU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教論文以政策評估的研究途徑,評估我國大學教育機會均等政策實施的成果、本文約 六萬餘字,共分五章如下: 第一章諸論,說明本文的研究動機、範圍、相關文獻、及研究目的。指出教育機會均 等的重要性,且由教育機會均等及政策評估的意義中指出本文範圍,最後並說明本文 的研究目的。 第二章理論架構,探討本文所引用的有關理論,包括政策評估、教育財政學、教育社 會學、教育經濟學,並由這些理論中尋出有關指標,以為設計問卷的基礎,最後並探 討本文的研究過程。 第三章我國大學教育機會均等政策之現況,簡略地描述五種主要的大學教育機會均等 政策,有大學入學考試、助學貸款、獎助學金、學雜費、教育經費之分配等。 第四章實證結果分析,就問卷調查的結果,經由電腦處理分析各項變數,並根據前章 的政策描述,綜合研判政策實施的成果。 第五章結論,根據實證分析指出大學教育機會均等政策的成效與缺失,最後並指出本 文研究上的限制,並嘗試提出政策性的建議,以供參考。
2

投資機會集合與公司會計政策選擇、經理人自願性揭露盈餘預測資訊之相關性研究

曹杏如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以公司資產帳面價值與市場價值的比率、股東權益市場價值和帳面價值的比率、盈餘價格比、每股盈餘成長率作為投資機會集合的替代變數。首先,控制公司規模、財務槓桿、資產報酬率,探討投資機會集合與公司會計政策選擇間之關係;另外,控制公司規模、股權結構,探討投資機會集合與經理人自願性揭露盈餘預測資訊間之關係。 本實證研究結果發現: 一、根據單變量分析結果 1. 公司資產帳面價值與市場價值比率、盈餘價格比與公司有無發行公司債呈正相關。 2. 公司資產帳面價值與市場價值比率、盈餘價格比與公司負債比率呈正相關。 3. 除資產重估價政策、存貨成本流程假設中的盈餘價格比與本研究預期之方向相同外,其餘顯著性變數均與本研究假說之預期方向不符。 4. 經理人有無自願性揭露盈餘預測資訊與公司股東權益市場價值與帳面價值比呈正相關;而與盈餘價格比呈負相關。 5. 經理人自願性揭露盈餘預測資訊之性質與公司股東權益市場價值與帳面價值比率、盈餘價格比均呈負相關。 二、根據多變量分析結果 1. 投資機會集合之替代變數均與公司會計政策之選擇無顯著關係。 2. 盈餘價格比與公司經理人有無自願性揭露盈餘預測資訊呈負相關。 3. 經理人自願性揭露盈餘預測資訊之性質與公司股東權益市場價值與帳面價值比率、盈餘價格比均呈正相關。 三、根據兩樣本平均數檢定 1. 發行公司債的公司其投資機會集合顯著低於未發行公司債的公司。 2. 自願性揭露盈餘預測資訊的公司其盈餘價格比顯著低於未自願性揭露盈餘預測資訊的公司。 3. 自願性揭露樂觀性盈餘預測資訊的公司其公司股東權益市場價值與帳面價值比率顯著低於自願性揭露悲觀性盈餘預測資訊的公司。 研究結論: 1. 投資機會集合較低的公司傾向發行公司債。 2. 投資機會集合較低的公司具有較高財務槓桿。 3. 投資機會集合與公司會計政策選擇間並無顯著之相關性。 4. 投資機會集合愈高時,經理人愈傾向自願性揭露盈餘預測資訊。 5. 投資機會集合與經理人自願性揭露盈餘預測資訊的性質具相關性;然而,根據多變量分析之結果:經理人自願性揭露盈餘預測之性質與公司股東權益市場價值與帳面價值比率、盈餘價格比均呈正相關,由此無法確知投資機會集合與經理人自願性揭露盈餘預測資訊的性質間之影響關係。 / This research provides evidence on the cross-sectional relation between firms'investment opportunities, their debt and compensation contracts, their size and financial leverage, and their accounting policy choices. In addition, this study examines whether firms'investment opportunity set is also predictably related to voluntary earning forecast disclosure decisions made by the firm. The research conclusions show as follow: 1. Firms that have lower investment opportunity set tend to finance with public debts. 2. Firms which have lower investment opportunity set have higher financial leverage. 3. Investment opportunity set is not obviously associated with their accounting policy choices. 4. Managers of firms that have higher investment opportunity set tend to voluntarily disclose earning forecast. 5. This study cannot find the effect between investment opportunity set and the nature of voluntary earning forecast disclosure.
3

教育擴張與教育機會之關係

吳昭芳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之目的為瞭解教育擴張和教育機會之關係,而所選取衡量教育機會是否均等之指標為性別及地區。原始數據資料主要參照教育部出版之中華民國教育統計,進行時間數列分析、t考驗、集群分析,並計算基尼係數之後,所得之重要發現如下: 1. 未來三年,高級中等教育學生學齡人口在學率仍會不斷擴張,且甚至會達到90%,而且,校數也會不斷的擴張。 2. 在高級中等教育之大眾型中,男生的學齡人口在學率大於女生,進入普及型後,情況成相反。 3. 以高級中等教育的基尼係數而言,並未隨著教育擴張而逐漸下降。而在中部的三個縣市,台中縣、彰化縣與南投縣,在大眾型與普及型中,都是屬於校數低密度區。 4. 在高等教育方面,未來三年,不論是校數、學生數以及學齡人口在學率,仍會不斷的擴張,而學齡人口在學率,甚至會擴張至40.77%左右。 5. 在高等教育之菁英型中,男生的學齡人口數大於女生,在大眾型時,情況成相反,女生的學齡人口在學率大於男生。 6. 以高等教育的基尼係數而言,隨著教育擴張而逐漸下降,菁英型在0.4左右,大眾型則在0.3左右,顯示教育擴張從菁英型進入大眾型之後,各地區的高等教育校數分布變得較均等。不過,宜蘭縣,以及中部的台中縣、彰化縣、南投縣和雲林縣,還有台南市,在教育擴張的兩個時期都屬於低密度區。 根據研究結果,進行討論,並提出建議如下: 1. 若增設中部之高級中等教育機構,優先考量中部縣市。 2. 若增設高等教育機構,應優先考慮中部與東部。 3. 減緩非低密度縣市高級中等教育學校之增設。 / The purpose of the present study is to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ducation expansion and opportunity of education. For measuring opportunity of education, "gender" and "location" is chosen to be the variables. The data mainly from Education Statistics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is analyzed with time-series, t-test, cluster as well as Gini-coefficient. Important findings are the follows: 1. At senior secondary education level, not only the enrollment rates but also the number of schools will expand in three years. The enrollment rate is supposed to be 90%. 2. Male enrollment rates are higher than female's, while senior secondary education is at mass type. But as it is at universal type, female enrollment rates become higher than male's rates. 3. Gini coefficient of senior secondary education is not descending with education expansion. At mass type and universal type, the central counties, inclusive of Taichung County, Changhua Cunty and Nantou County, belong to the low-density districts. 4. At higher education level, the enrollment rates, the number of schools and students will expand in three years. The enrollment rate is supposed to reach 40.77% or so. 5. Male enrollment rates are higher than female's, while higher education is at elite type. But as it is at mass type, female enrollment rates become higher than male rates. 6. Gini coefficient of higher education is descending with education expansion. At elite type, the coefficient is about 0.4, and it is about 0.3 at mass type. Consequently it indicates that the apportion of schools in counties(cities) becomes more homogeneous. Nevertheless, some counties still belong to the low-density districts at these two types. They are Ilan County, Taichung County, Changhua Cunty, Nantou County, Yunlin county, as well as Tainan City. The present research makes some suggestions below: 1. If Government wants to set up senior secondary schools, the location which must be considered first are central counties. 2. If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are to be established, the priority of location should be in the East and Central of Taiwan first. 3. Establishing senior secondary schools in non-low-density districts should be restrained.
4

新創公司機會辨識模式探討 –以龍彩科技為例 / The business opportunity identification of new venture -a case study on HCP

楊貽叡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台灣科技公司以代工為主,隨著代工的毛利逐漸降低,如何進行轉型是每個企業都想瞭解的,但往往會面臨到一個關鍵的問題:什麼才是好的創業機會?要如何辨識機會?如何在複雜變動的環境中發掘、辨識出創業機會(Entrepreneurial Opportunities)的本質。 為此本研究試圖回答以下三個問題: 1. 本文將會進行個案公司在創業機會辨識整體過程的探討,公司在轉型中,影響機會辨識的來源有哪些?如何才能擴大機會辨識的廣度? 2. 公司在整體創業的過程中,機會辨識的標準是否相同? 3. 機會選擇間是否會互相影響?如何藉由機會辨識的結果回饋到未來的產品規劃? 為了回答上述三個問題,本研究將先探討個案公司如何發現轉型的契機,以及在此時期辨識出的機會特徵有哪些,建立了什麼能耐,再探討龍彩科技機會評價過程,最後觀察龍彩科技從機會評價中獲得哪些回饋,以及其對日後產品規劃的影響。最後,本研究提出以下結論: 1. 跨領域的嘗試,有助於思考許多化阻力為助力的商業模式,進而增加機會辨識的廣度。 2. 創業警覺性除了會影響創業者對於機會的辨識程度,也會發展出獨特的商業模型思考。 3. 隨著創業階段的不同,對於機會特徵的認知有所不同,在重要性上也會有所差異。 4. 機會之間並非獨立存在,而會互相影響,所以不能單看個別機會的評價作選擇。
5

核心能力、工作績效與陞遷機會關係之研究 / A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among core competency, job performance and promotional opportunity

龔靜蘭, Kung, Chin L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摘 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行政院及其所屬中央二級機關薦任及簡任公務人員「核心能力」、「工作績效」與「陞遷機會」之關係。透過分層隨機抽樣方式針對正式公務人員進行問卷調查,共發出500份問卷,回收465份,有效問卷為439份。並運用次數分配、t 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Pearson相關分析及迴歸分析等方法進行統計分析,研究發現如下: 一、不同「性別」、「年齡」、「教育程度」、「職務等級」、「職務性質」、「服務年資」的公務人員在核心能力及其各變項上有顯著差異。 二、不同「年齡」、「職務等級」、「職務性質」、「服務年資」的公務人員在工作績效及其各變項上有顯著差異。 三、不同「性別」、「年齡」、「任現職年資」的公務人員在整體陞遷機會之認知上有顯著差異;其子構面之差異情形如下: (一)不同「年齡」、「教育程度」、「服務年資」、「任現職年資」的公務人員在陞遷機率上有顯著差異。 (二)不同「性別」、「任現職年資」的公務人員在對陞遷機會影響因素之認知上有顯著差異 四、核心能力與工作績效之間呈現顯著正相關。 五、核心能力與陞遷機會認知之間呈現顯著正相關。 六、工作績效與陞遷機會認知之間呈現顯著的正相關。 七、核心能力對陞遷機會有顯著正向影響。 八、工作績效對陞遷機會有顯著正向影響。 最後根據研究發現,分別對管理部門及對後續研究提出建議。 關鍵詞:核心能力、工作績效、陞遷機會、陞遷機率、陞遷機會影響因素
6

臺灣地區國民教育機會之縣市差異

吳昭蓉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教育是國家發展的基石,高素質的人力須經由教育培養。然我國憲法明定教育事務乃屬縣(市)立法並執行之事項,但我國各級政府之財政分配以中央政府最為寬裕,地方政府困窘貧瘠,不同地區的民眾,似乎未能均等地享受到合理的教育資源分配。而財政狀況各異之縣市間,教育機會是否存有差異?為本文研究動機。 本研究之目的有四: 1. 了解我國二十年來國民教育階段教育機會是否存在縣市差異。 2. 了解我國二十年來國民教育階段之教育機會跨時演變情形與意義。 3. 建立評估教育資源分配均等之可行性指標。 4. 歸納研究結果,對未來政策提出建議。 本研究以官方次級資料分析探究台灣地區國民教育機會之縣市差異。教育機會之內涵包含輸入、過程、輸出三面向,本研究選取「教育輸入」與「教育過程」面向為分析內容,並分別以「教育資源」與「教學品質」為兩者之主要內涵。「教育資源」下有人力資源之五項指標、財力資源之六項指標與空間資源之二項指標,「教學品質」下有三項指標,本研究共計採用十六項指標。並以水平公平原則測量縣市差異。 本研究之結果可綜合歸納為四點: 一、 整體而言,二十年來縣市教育機會差異減少,但於人力資源之「碩士學位教師比」與「合格教師比」、財力資源之「扣除經常門每生教科文支出」的投資性支出佔教科文比例、空間資源之學生就學機會「每千生學校數」上之差異日增。 二、 高都市化縣市享有優渥教師素質、每校享有職員數目與財力資源也較高,教育資本門投入較高。 三、 偏遠縣市學生享有較高之師生互動,但教師素質貧瘠,每校之職員人數與財力資源困窘,整體學習環境與教育機會低落。 偏遠縣市每生單位成本多屬高資源,但教育支出以經常門支出最高,可見每生單位成本雖高,但多用於人事費等經常性、消費性支出,無餘額投入資本的投資性支出,長期以往不利學生整體教育機會提昇。
7

公司成長機會、高階經理人獎酬與盈餘管理之關聯性研究

張智怡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當公司成長機會愈高,將導致股東及經理人之間的代理問題隨著增加,高階經理人之獎酬計畫是抑制代理問題最為人所熟悉的手段之一。實證性會計理論(positive accounting theory)所提出之紅利計畫假說:紅利計畫通常規定當會計盈餘達到一定目標時,經理人可分享盈餘的一部分,基於機會主義選擇觀點,經理人的出發點多是自利的,因此會追求自身效用極大化,傾向選擇可增加自身獎酬的會計方法或會計程序。因此,本研究擬先檢測公司成長機會與高階經理人酬勞之關聯,接著再針對以上之關聯性探討盈餘管理行為,以達成下列目的: 1.探討高階經理人獎酬計畫是否會因成長機會不同而有所差異 2.探討在不同的成長機會之下,高階經理人獎酬計畫與盈餘管理行為之關係 本研究首先利用四個成長機會變數,以因素分析將四個變數減縮為一個共同因子,以該共同因子代理成長機會變數,並將全體樣本排序分為兩個群組,以共同因子分數較高(前50%)的一組定義為成長機會高之企業,前項分數較低(後50%)的一組定義為成長機會低之企業。爾後,利用兩樣本均數檢定(t-test)及複迴歸分析檢驗各項假說。 本研究以我國86年至88年間之上市公司為對象(排除金融、保險及證券業),探討成長機會、高階經理人獎酬與盈餘管理之關係,經實證結果指出: 一.成長機會與高階經理人獎酬之關係 以兩樣本均數差檢定的結果顯示,86年至88年期間,成長機會較高的公司,其高階經理人獎酬水準確實高於成長會較低的公司。 二.成長機會與獎酬標的之關係 以兩樣本均數差檢定的結果發現,86年度至88年度,成長機會較高的公司員工股票分紅比率顯著較高,故成長機會較高的公司傾向發放以股票為獎酬標之紅利。 三.成長機會與高階經理人獎酬的衡量指標之關係 以多元迴歸分析,僅有88年度公司會隨著成長機會的增加,高階經理人獎酬變動率逐漸以股價衡量指標取代會計衡量指標。 四.公司成長機會對高階經理人獎酬與盈餘管理關係之影響 以多元迴歸分析,結果發現86年及87年公司成長機會對高階經理人獎酬變動率與盈餘管理關係並無影響,然而在88年度中,本研究結果發現,成長機會較低的公司,高階經理人獎酬變動率與盈餘管理程度有較顯著之正相關,表示低成長機會的公司,高階經理人會因獎酬動機,而產生盈餘操縱的現象。
8

教育機會均等與教育改革--高級中等教育階段之探討 / Educational equality and educational reform

黃崇松, Hung, Chung-Su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根據既有文獻及研究,探討教育機會均等之定義,研究模式及使用變項.同時收集次級統計資料及經問卷調查所得的各類高中學生之基本資料.透過兩者所得之資料進行分析,以探討教育改革在高級中等教育階段的成效,及了解新制的高中,對於促進教育機會均等是否有助益.根據研究發現,可歸納以下重要結論:1.高中職學生人數比例,有逐漸縮小的趨勢,但高中學生名額仍有增加的空間.2.比較各類型高中學生之家庭背景.居住地區等條件,發現普通高中.綜和高中學生最好,完全中學學生次之,職業高中學生最差.3.不同家庭背景.居住地區等外在條件的學生,其北區公立聯考分數存在差異.條件愈好的學生,分數愈高.4.與其他學術導向類型學校比較,完全中學學生的家庭背景較差,顯示完全中學的設置,使得一些社經背景較差的學生.居住在都市化程度較低地區的學生有機會就讀學術導向的高中,進而獲取更高的教育.5.條件愈好的綜和高中學生畢業後計畫愈傾向選擇進入大學升學,反之,條件不好的學生傾向於選擇進入四技二專就讀.6.擴張高級中等教育及高等教育的容量,同時配合相關的措施,如獎助學金,助學貸款等,應該可使教育機會分配更為均等.
9

在機會網路上實現行動代理人之搜尋機制 / Mobile agent tracking technology over opportunistic network

林怡萱, Lin, Yi Shiu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機會網路上,傳遞資料遠比一般網路困難。運用行動代理人於機會網路上, 可大幅提升機會網路的功能,其中的行動代理人平台,需要一個代理人的搜尋 機制,方能實現對代理人的控制。本篇論文以「山文誌登山資訊系統」為背景,探討行動代理人在機會網路上的應用。在此登山客追蹤與環境監控系統中,每個登山客都攜帶一個配備有 GPS 功能的小型設備,此設備會在登山客的移動過程中,自動收集位置資訊,並使用短程無線電來和鄰近的登山客交換彼此的資訊。由於行動代理人是附屬於登山客所攜帶的設備上,而且當靠近其他登山客時,才可藉此轉移到另一個設備,故其行動力受制於登山客的移動行為。因登山客行走速率差異不大、所在位置分佈不均,使得行動代理人的轉移極為緩慢且需仰賴不確定的碰面機會,導致行動代理人之搜尋效率極低,無法支援緊急任務。為此,我們提出控制網路的方法,及一個簡單的搜尋演算法,讓搜尋代理人藉此高速網路來快速移動,以提高目標代理人的搜尋效率。在不同的考量及目標下,我們提出幾個控制網路的建置模型,並在證明其為 NP-complete問題後,提出有效的啟發式演算法來解決此控制點選擇問題。 / Transmitting data on an opportunistic network is much more difficult than that on a general network. The communication capability of an opportunistic network can be greatly enhanced via mobile agent functionality. A mobile agent platform demands a search mechanism to locate and control its agents. In this thesis, we investigate the adoption of mobile agent to opportunistic networks using "CenWits" system as reference model. In CenWits system, each hiker carries a GPS enabled sensor node to collect and exchange movement statistics with its fellow hikers using a short range wireless links. Since mobile agents will be attached to the sensor nodes that hikers carry with, mobile agents can hop from one host to another only when two hosts (hikers) meet together such that their mobility is restrained by the moving behavior of hikers. The little difference in walking speed and the uneven distribution of hikers make the hopping of mobile agents extremely slow and opportunistic. As a consequence, the search of mobile agents is slow and inefficient crippling agility of urgent agent functionality. Therefore, we propose to construct a control network using high speed network for search agents to travel in high speed. Under different objectives and constraints, we propose several control point placement models. After proving them to be NP-Complete, we propose few efficient heuristic algorithms to solve the placement problem. We also propose a simple search algorithm for search agents to search target agents quickly by using a control network.
10

從教育機會均等觀點探討家庭、學校與國小學生學業成就之關係 / The effects of family and school on academic achievement of the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An equality of educational opportunity viewpoint

陳正昌, Chen, Cheng-ch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主要以教育機會均等的觀點,配合CIPP評鑑模式,探討影響國小學生學業成就的家庭及學校因素,並試圖建立因果模式。研究的區域為臺北市、臺北縣及宜蘭縣三個台北都會區的縣市,研究對象為國小六年學生,採分層叢集抽樣,每鄉鎮選取一所學校,總計40個學校2524名學生。研究變項主要包含家庭社經地位、家庭教育資源、學校規模、學校教育資源、學生學習態度及學生學業成就。分析方法則使用簡單相關、多元相關、典型相關、迴歸分析及線性結構關係模式(LISREL)。 研究結果如下: 1.教育機會的背景、輸入、過程及結果等四個層面,除了學生學習興趣外,均會因區域不同而有顯著差異,因此有區域教育機會不均等的情形。 2.學生之家庭地位與學業成就有顯著正相關。 3.家庭地位與其教育資源有正相關。 4.家庭地位與學生學習態度有正相關。 5.家庭教育資源與學生學習態度有正相關。 6.家庭教育資源與學生學業成就有正相關。 7.學習態度與學生學業成就有正相關。 8.學校規模與學生學業成就有正相關。 9.學校規模與其教育資源有關,學校規模愈大,其物質教育資源愈少,但指導資源、價值資源及理念資源較多。 10.學校規模與學生學習態度有正相關。 11.學校教育資源與學生學習態度有正相關。 12.學校教育資源學生與學業成就有關,學校之指導、價值、理念教育資源愈多,學生學業成就愈高;但是物質資源愈多,學生學業成就反而愈低。 13.經過四次修正,研究模式可以得到支持。 背景變項對資源變項有直接且正向的影響;兩資源變項對學習態度有正向且直接的影響;而學習態度又正向影響學業成就。背景變項對學習態度及學業成就無直接影響;資源變項對學業成就無直接影響。但是學業成就對家庭教育資源有直接且負向的影響,而學習態度對兩資源變項也有正向的直接影響。綜合前述發現,研究者認為減少教育機會不均等,應自家庭及學校兩方面著手。在家庭方面,應透過教育方式,加強親職教育,使家長更有教育子女的能力;在學校方面,應加強偏遠地區補助,使教育資源均等。此外,研究者所提模式仍有不足之處,有待以後繼續研究修正。

Page generated in 0.0196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