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9
  • 9
  • 1
  • Tagged with
  • 10
  • 10
  • 10
  • 10
  • 8
  • 8
  • 7
  • 4
  • 3
  • 3
  • 3
  • 3
  • 2
  • 2
  • 2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我國大學教育機會均等政策之評估

呂炳寬, LU, BING-KU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教論文以政策評估的研究途徑,評估我國大學教育機會均等政策實施的成果、本文約 六萬餘字,共分五章如下: 第一章諸論,說明本文的研究動機、範圍、相關文獻、及研究目的。指出教育機會均 等的重要性,且由教育機會均等及政策評估的意義中指出本文範圍,最後並說明本文 的研究目的。 第二章理論架構,探討本文所引用的有關理論,包括政策評估、教育財政學、教育社 會學、教育經濟學,並由這些理論中尋出有關指標,以為設計問卷的基礎,最後並探 討本文的研究過程。 第三章我國大學教育機會均等政策之現況,簡略地描述五種主要的大學教育機會均等 政策,有大學入學考試、助學貸款、獎助學金、學雜費、教育經費之分配等。 第四章實證結果分析,就問卷調查的結果,經由電腦處理分析各項變數,並根據前章 的政策描述,綜合研判政策實施的成果。 第五章結論,根據實證分析指出大學教育機會均等政策的成效與缺失,最後並指出本 文研究上的限制,並嘗試提出政策性的建議,以供參考。
2

慢性精神疾病人員就業保障之研究--以憂鬱症患者為例

陳香凝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工作權係為人類之基本人權,因此,各國政府莫不致力於加強身心障礙者各項權益之保障與人力資源之開發,而我國政府亦然。近年來,由於慢性精神病患人數不斷逐年的增加,且其中之憂鬱症更被視為是現代人的文明病。因此,如何面對社會上不斷加增的慢性精神病患者,並試著給予其就業權適度的保障是政府與社會大眾無法逃避的責任與情況。事實上,目前已有許多的研究顯示,諸多種類的精神疾病(例如憂鬱症)都是可以治癒且癒後良好的疾病,只要經過適當的治療,病人便能如正常人一般的正常工作與生活,更能為社會貢獻其一己之力。可惜,由於我國政府對於慢性精神疾病患者權益保障的各項措施仍感陌生,加上社會大眾普遍存有的刻板印象,造成慢性精神病患者就業率與工作待遇普遍偏低的歧視現象。因此,對於慢性精神疾病患者就業權益之保障方面,我國政府著實仍有許多需要改善之處。 本文期望藉由法規與文獻的探討,配合訪談資料的分析,來發現慢性精神病患者(特別是憂鬱症患者),在就業保障方面的問題,並試著提出改進之建議。因此,各章的內容如下:第一章安排基本的研究架構,第二章則從事相關理論的探討,第三章係整理所蒐集到的各國情況,而於第四章中進行相關個案的訪談,最後在第五章中歸納出結論,並試著提出建議。深切期望我國除了致力於經濟之發展,亦能重視弱勢團體的需要,促進慢性精神病患者回歸社區,並進而使其能在社區中有尊嚴的生活和工作。
3

大學畢業男女所得差異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

柯淑芬, KE, SHU-F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共一冊,約八萬字,分為五章十一節,以下分別扼要說明各章節之內容: 第一章緒論 第一節研究動機與目的 一.研究動機:起於目前勞動市場中,女性所遭受的歧視與不平等的待遇。 二.研究目的:在於瞭解我國大學畢業男女所得之差異,並探討影響差異的重要因素 。 第二節研究的重要性 期經由男女所得差異的採討中,找出影響差異的來源,並設法對減少差異因素的影響 力提出具體建議,以提高女性對教育投資的意願,並希望能促成「男女職業機會均等 」理想的早日實現。 第二章文獻探討 第一節男女所得差異之現況 探討世界各國及我國男女所得差異之情況,及比較差異的程度是否因國別及年別而有 所不同。 第二節影響男女所得差異的重要原因 包括教育程度、婚姻狀況、職業生涯中斷、傳統的性別角色、職業隔離、性別歧視及 生產力等等。 第三節研究假設 第三章研究方法與步驟 第一節研究方法與研究工具 第二節研究步驟 第四章研究結果的分析與解釋 第一節男女所得差異之分析 第二節影響男女所得差異重要因素之分析 第五章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結論 第二節建議
4

臺灣省國民小學所在地區、規模大小與教育素質有關因素之調查研究

王以仁, Wang, Yi-R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係以抽樣調查的方式,探就現今本省國民小學,因所在地區、規模大小之不同, 是否會造成各校在教育素質有關因素 (包括設傭、教師、經費、行政領導、學生及社 區家庭六個因素) 方面的差異?進而提出改進建議,供有關教育當局參考,以促使國 民小學教育能更符合教育機會均等的原則。全文共一冊,分為五章十七節,約九萬字 。第一章結論,包括研究動機、研究目的、研究問題及重要名詞詮釋;第二章有關文 獻探討;第三章研究方法,包括研究對象、研究工具及研究步驟;第四章調查結果與 討論;第一章結論與建議。
5

家庭社經地位與學前教育對學齡兒童學業成就之影響

林淑玲, Lin, Shu-L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第一章結論,敘述本研究之動機、目的與本研究中重要名詞之詮釋。第二章文獻探討 ,分別從學前教育與學業成就,及家庭社經地位與學業成就二方面,探討過去學者的 研 究結果,藉以瞭解過去研究的方向,並據以提出本研究之假設。第三章研究設計,包 括研究問題與假設、研究樣本、研究工具、實施程序、資料處理五節。第四章研究結 果,將本研究資料之變異數分析及多元階梯回歸分析結果,加以說明,用以驗證本研 究之假設。第五章為結論與建議。 本研究之目的在探討學齡兒童之家庭社經地位高低,以及其是否會接受學前教育,對 其學業成就之影響。研究結果供作我國學前教育發展、改進之參考,以期教育機會均 等理想之實現。
6

中國大陸高等教育供需、機會均等與經濟發展之研究 / Study of high education supply and demand, equality of oppotu- nity, economical development

鄭得興, Cheng, Te Shi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高等教育與經濟發展具有密切的關係,高等教育提供經濟建設的人才,而經濟發展則常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參考指標。中國大陸高等教育與經濟發展,主要是從文革結束後,才產生緊密的關係。市場經濟的實行,使得中國大陸高等教育各方面都受到衝擊與變化,這至少包括教育思想與理論、高校中人才的建設、科系結構的調整等等。換句話說,在市場經濟的影響下,高等教育已很難擺脫經濟發展的衝擊。另一方面,經濟持續地成長使得社會急需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才,而生活的日益改善,人們也對高等教育表達需求的願望。不過,大陸高等教育卻嚴重存在著需求大於供給的情形,大部份的人仍是無法進入大學就讀。而影響著大陸高等教育供給與需求的因素,在本文中至少探討了以下幾項變數,工資、待業率、人均收入、高中畢業生數、師生比、大學生單位成本、高等學校平均規模等等,經過分析研究顯示,這些影響高等教育的供需因素,仍與大陸經濟發展具有密切關係。高等教育與經濟發展的同時,高等教育入學的機會是否均等受著人們的關注。文革以前,高等教育的入學資格常取決於學生的政治成份與家庭背景,而造成入學的機會不公。文革結束後,在「一部份人先富起來」的政策下,有錢的人無疑地將較容易進入大學就讀,亦會形成不公,因此如何平衡經濟效律與社教育公平也是一項重大的課題。
7

從民生主義教育思想論我國幼稚教育的發展途徑

林育瑋, Lin, Yu-We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第一章緒論:旨在說明研究的動機與內容。 第二章民生主義教育思想:研討民生主義教育的中心思想,以其做為發展幼稚教育的 理論為依據。 第三章我國幼稚教育的概況:首論幼稚教育發展的原因,再分析現況,明膫目前幼稚 教育實際情形。 第四章當今幼稚教育若干重大問題之研討:本章乃針對當今幼稚教育方面實際的問題 ,提出討論,以做為提高幼稚教育素質所須注意之要項。 第五章我國幼稚教育的發展途徑:本立分別從立法、教育機會均等、制度之確立等方 面,提出具體建議,促使我國幼稚教育正常發展,以發揚民生主義的宏旨;俾益教育 我國民族碩壯之幼苗。
8

武器平等原則在民事訴訟法上之適用 / The application of the principle of equality of arms in civil procedure law

廖子涵, Liao, Tze H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德國,關於憲法與民事訴訟法間關連之研究可謂汗牛充棟,是故以憲法原則指導、審查民事訴訟法已經成為主流,憲法不僅在民事訴訟法之立法上扮演指導方針的角色,在實務上亦發揮重大的影響。然自德國之民事訴訟法發展以觀,此研究之主流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其關注的焦點例如突襲性裁判之防止、合法聽審權之保障、武器平等原則之重視、比例原則之考量,以及其他個別憲法原則於民事訴訟法上之作用等。在我國,關於憲法原則與民事訴訟法發展間關係之研究,原非研究民事程序法學者所關心之學術領域,其成為研究標的者,乃始於一九七0年代末期,經過留日學者邱聯恭教授予以倡議,並經過民事訴訟法研究基金會諸多教授之研討及確認,此外,晚進學者如姜世明教授、沈冠伶教授,針對民事訴訟上之程序保障論、突襲性裁判之防止、公開心證、合法聽審權及武器平等原則等議題,亦有深入之研究與剖析。是故,以憲法原則指導民事訴訟法理論之發展,至今已成為多數學者及實務見解所肯認,應無疑義。 「武器平等原則」乃一憲法與程序法原則,其包含形式及實質上之意義:就前者而言,武器平等原則意謂當事人於法院或法官前之平等地位,任一當事人不論其為原告或被告,亦不論是否具有不同之身分、階級、地位,於法律前均一律平等;後者則強調當事人於法院前之實質性程序地位之平等性(等值性),其不僅強調於立法制度上當事人應獲有同等訴訟程序上之地位,且強調程序上之機會平等性,並認為法院除不得恣意對任一方為有利或不利之偏私訴訟指揮外,並應注意在程序法上法則之解釋適用、調整當事人事實上之不平等性。此一原則對於民事訴訟程序中相關制度之立法論或解釋論具有重要之指導功能。 本文欲以當事人武器平等原則之保障為中心,探討武器平等原則於民事訴訟法之作用,筆者認為其可分為「當事人平等接近法院之保障」、以及「訴訟中武器平等保障」兩方面探討:前者係指保障人民平等接近法院、利用法院之機會,排除當事人接近法院之路徑障礙,因此管轄制度、訴訟費用負擔、訴訟救助制度、法律扶助制度以及訴權擴大之團體訴訟,將是此議題所關注的焦點;後者則著重在賦予當事人於訴訟上具有實質平等之攻擊防禦地位,其涵蓋的範圍則相當廣泛,舉凡訴訟標的之特定、主觀預備合併之主張、訴之變更追加之主張、舉證責任、摸索證明、附帶上訴、具體化義務、真實義務、文書提出義務、事案解明義務、證明妨礙、違反訴訟促進義務之失權制裁、事實於法院已顯著者或職務上已知事實之審酌可能、法院職權調查證據、損害賠償數額之酌定、闡明制度等,皆為本文討論之範疇。
9

澳門教育不公平及其相關政策建議 / Empirical study of Macau education inequity and its policy implication

施遠鴻 January 2010 (has links)
University of Macau / Faculty of Social Sciences and Humanities / Department of Government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10

臺灣高等教育助學機制評鑑之研究:運用理論導向模式 / A Study on Evaluation of the Higher Education Financial Aid Mechanism in Taiwan: Adopting a Theory-Driven Model

劉金山, Liou,chin sh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接受高等教育被視為實現人生夢想的重要里程,政府如何能保障具有就讀高等教育能力者,不因其經濟問題而喪失就讀機會,助學機制實為重要措施之一。而教育政策執行成效的良窳實需透過評鑑實施據以分析。有鑑於現行評鑑模式多僅強調成果,對於其理論、過程及目標等無法分析,致評鑑成效受限。是以,本研究旨在透過「理論導向評鑑模式」,檢視我國高等教育助學機制所規劃的理論、目標達成及因果關係等模式是否獲得認同。透過問卷調查及訪談法,針對大學校院1,120人進行抽樣,並採取立意取樣方式邀請學者專家、行政人員與學生代表等7位人士進行訪談。本研究獲致結論如下:(1)高等教育助學機制透過教育機會均等與教育成本分擔理論所規劃出來的目標達成模式獲得認同;(2)高等教育助學機制透過教育機會均等與教育成本分擔理論所形成出來的因果關係模式獲得認同;(3)高等教育助學機制提出的教育機會均等與教育成本分擔理論模式獲得模式驗證;(4)高等教育助學機制的執行情形存在理想高於落實的差異。最後,本研究建議高等教育助學機制推動應強化執行層面的落實,並可致力於理論導向評鑑模式架構之確立,以作為後續政策評鑑工具之用。 / Receiving higher education is considered an important milestone in the course of realizing one’s dream in life. However, how can the government protect those students who are capable of pursuing higher education from losing the opportunity due to their financial problems? The financial aid mechanism is one of its important measures. And the effectiveness of implementation of an educational policy indeed needs to be analyzed by means of evaluation. However, many of the current evaluation models focus only on the results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a policy but fail to analyze its theories, process, and goals; consequently,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evaluation is limited. Therefore, through a “theory-driven evaluation model,” this study aims to review whether the theories of the higher education financial aid mechanism in Taiwan, its goal-achieving pattern and its causal connection pattern are recognized by the subjects. Totally 1,120 college students were sampled and surveyed with a questionnaire and, by means of purposive sampling, seven people, including scholars and experts, administrative staff members and student representatives, were interviewed.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are as follows: 1. The goal-achieving pattern formulated by our higher education financial aid mechanism, based on the theories of equality of educational opportunity and sharing of educational cost, were recognized; 2. The causal connection pattern formed by our higher education financial aid mechanism, based on the theories of equality of educational opportunity and sharing of educational cost, were recognized; 3. The theoretical models of equality of educational opportunity and sharing of educational cost proposed by the financial aid mechanism of our higher education were validated. 4. There is a discrepancy between the ideal and its practice in implementing the higher education financial aid mechanism. Finally, this study proposes that more emphasis should be put on the practical implementation of the higher education financial aid mechanism and that an effort should be made to establish a complete theory-driven evaluation model, which may serve as a policy evaluation tool for future use.

Page generated in 0.0184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