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search

從都市防災觀點探討都市更新容積獎勵項目與額度配比-以臺北市為例 / A study on index and quota of urban renewal floor area bonus from the viewpoint of urban disaster precaution - a case study of Taipei city

緣於臺北市歷經往日繁華,除多數建築物已逐漸老舊窳陋,既成巷弄狹窄、救災不易,已迫切需投入更新外,更有因活動斷層通過及土壤液化等課題,隱含高度潛在危險性的問題亟需吾人正視。但現行都市更新之相關法令,對於都市防災並無具體的規定與要求,防災之規劃亦未能與真實環境對應,對於地區的都市防災空間系統規劃亦無任何連結,而位於活動斷層帶具災害潛勢之地區,卻因法規限制開發建築,影響都市更新之參與。政府對於都市防災亦缺乏長期計畫,且中高度土壤液化涵蓋之人口、建築集中區域地區,仍被低估災害風險而未被劃定為更新地區。而上述這些問題,目前依然沒有相關的配套措施可遵循。所隱含的災害風險並未受到正視與管理,使得建築更新完成後,對於整體都市防災貢獻有限,無法透過推動都市更新提升都市防災。本研究基於災害風險管理理論,首重風險排除與降低,對於活動斷層通過或土壤液化等高風險地質災害潛勢地區,若要直接排除風險,便可考慮採取異地重建的策略。如果基地條件得以原地重建的基地,則依都市更新容積獎勵的方式鼓勵。
本研究透過文獻、現況分析,參考專家學者問卷回饋的意見,延續都市更新單元劃定的防災意識,研提都市更新獎勵項目與額度的調整建議,就原地重建部分,因建築物更新本身即能具有落實都市防災的作用,考量社經環境變化、環境貢獻度及公益性等面向,除再增加「水患預防」及「災後重建時程獎勵」項目外,建議調降各項獎勵額度甚至取消,以促使開發業者能優先爭取更具實質貢獻之獎勵項目外,降低容積獎勵對於都市環境的外部性,尤其鼓勵投入因基地坐落於高風險地質災害潛勢地區而需採異地重建的項目,透過容積調配作為投入誘因,以期透過都市更新來發揮災前預防的作用。

Identiferoai:union.ndltd.org:CHENGCHI/G0100923024
Creators王功裕
Publisher國立政治大學
Source Sets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ibraries
Language中文
Detected LanguageUnknown
Typetext
RightsCopyright © nccu library on behalf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

Page generated in 0.0286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