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search

國家權力與空間建構─以陽明山地區為例(1895-1966) / State Power and Space Construction-As a case of YANG-MING-SHAN(1895-1966)

空間作為國家拓展權力的重要媒介,相當具有研究意義,不同政權對於同一個空間內所進行的諸項建設,則會反應出統治者的政治性目的。
陽明山,作為最靠近首都的自然環境區,在日治時期結束以前已經成為以休閒觀光為名、台灣總督府展示統治成果的重要地點,戰後在國民黨政府的建構下,陽明山成為黨國菁英進駐的空間,又在1950年代白團、美軍顧問團、革命實踐研究院以及1966年中山樓落成後,陽明山被塑造為「反共復國指揮司令臺」,也反映出戰後國民黨政府由「軍事反共」轉為「精神反共」的歷程。
本文以陽明山地區(包含士林、北投、陽明山)作為研究的空間範圍,將可突破過去研究者僅針對個別區域或是單一組織的侷限性。此外,以日治時期的臺灣總督府以及戰後的國民黨政府作為研究對象,檢視這兩個具有現代國家統治技術的政體是如何利用「空間建構」以及「空間意象」,來達到社會控制以及推展與國家權力相符合的意識形態。
本文將從「空間建構」以及「空間意象」的角度,檢視陽明山地區歷經跨政權的洗禮,究竟產生了哪一些可以「被看見」的改變,又如何透過宣傳、教育或是由國家權力刻意營造出來的氛圍,建構屬於「感覺上」的空間意象,企圖提供另一種國家統治地方的研究案例。

Identiferoai:union.ndltd.org:CHENGCHI/G1011580092
Creators吳亮衡, Wu, Liang Heng
Publisher國立政治大學
Source Sets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ibraries
Language中文
Detected LanguageUnknown
Typetext
RightsCopyright © nccu library on behalf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

Page generated in 0.0021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