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search

新加坡對外軍事合作之研析

新加坡由於國小民寡、資源有限,必須和鄰國維持良好關係,也由於對貿易的高度依賴,其經濟成長之維持繫於區域之和平與安全;星國對亞洲霸權國家的壓力與威脅等潛在國際危機,一直懷有高度戒心,對本身的地略價值,必然會成為兵家必爭之地的事實,亦了然於心,由於幅員太小,萬一戰爭開啟,國民無自外於責任的空間,沒有任何人可以逃避。為確保新加坡和平、穩定及領土、主權之完整為目的,依嚇阻之指導,以現役部隊為核心,動員戰力為後盾,結合心理、經濟、社會、民事等力量,建立全面防衛體系,以強化自我防衛武力,另透過軍事外交與週邊國家、軍事強國建立軍事合作組織,嚇阻敵國威脅,政府並不時教導人民凝聚新加坡人的共識,以產生命運與共,禍福相關的觀念,無人自外於責任,惟有團結一致,始能確保新加坡國家安全。
近年來新加坡已發展成為區域性強國之一,其在區域政治中亦逐漸扮演起相當活躍的角色,內閣資政李光耀以其在國際上的聲望和地位,領導著新加坡走向開擴的外交空間;基本上新加坡是把亞洲各國作為外交政策的核心,透過經濟合作與軍事同盟的聯繫,加強與這些國家以及與亞太地區的其他鄰近國家建立緊密的良好關係。
國家安全防衛政策係於1984年由吳作棟效法瑞士與瑞典的全民防衛所提出,其主要觀點仍是緣於地緣戰略考量。大魚或魚群理論,主以對外國防理論,而全面防衛理論則是擴大毒蠍理論,建構一個涵蓋心理、經濟、社會、民事與軍事等五大防衛體系。因領土狹小,在軍事訓練上受到很大的限制,本國除簡單的幾個訓練場地外,一直苦於無法覓得適當的訓練場所,除了在東南亞區域內與印尼合作開發使用屬於印尼的空軍武器投放場之外,就是在區域外尋求適當的訓練場地因此,多數的軍事演訓都是藉助外國提供場地或聯合軍事演習以達到訓練目標;從軍事合作的觀點出發,新加坡充分運用軍事合作與區域內外的國家建立正面關係,使得其能夠獲得更多的資源可以利用,讓部隊的訓練在具備良好場地環境下紮實深厚基礎,維持高水準的品質,也讓其武裝部隊分散部署保存戰力,獲充分能量支持國家所需。
新加坡知道「強本固外」的道理,增強本身國防力量的同時,不忘鞏固與外力的聯盟和合作以壯大聲勢。為肆應周邊國際情勢及國防建軍發展所需,以確保國家安全,積極建立嚇阻性武力,其軍事戰略依「有效嚇阻」之戰略構想,積極籌建所需武力,本「不挑釁、不迴避」之態度,處理任何可能突發之軍事危機。並積極尋求國際有共同戰略利益的國家,締結軍事聯盟,互為奧援協力防衛地區安全,依「戰略持久」、「戰術速決」之指導,集中運用全民總力擊滅來犯之敵,迫使敵軍付出慘痛代價,確保國家安全。

Identiferoai:union.ndltd.org:CHENGCHI/G0093922021
Creators陳冠孝
Publisher國立政治大學
Source Sets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ibraries
Language中文
Detected LanguageUnknown
Typetext
RightsCopyright © nccu library on behalf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

Page generated in 0.0024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