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6
  • 6
  • Tagged with
  • 6
  • 6
  • 6
  • 6
  • 5
  • 4
  • 3
  • 3
  • 3
  • 3
  • 3
  • 3
  • 3
  • 3
  • 3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新加坡對外軍事合作之研析

陳冠孝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新加坡由於國小民寡、資源有限,必須和鄰國維持良好關係,也由於對貿易的高度依賴,其經濟成長之維持繫於區域之和平與安全;星國對亞洲霸權國家的壓力與威脅等潛在國際危機,一直懷有高度戒心,對本身的地略價值,必然會成為兵家必爭之地的事實,亦了然於心,由於幅員太小,萬一戰爭開啟,國民無自外於責任的空間,沒有任何人可以逃避。為確保新加坡和平、穩定及領土、主權之完整為目的,依嚇阻之指導,以現役部隊為核心,動員戰力為後盾,結合心理、經濟、社會、民事等力量,建立全面防衛體系,以強化自我防衛武力,另透過軍事外交與週邊國家、軍事強國建立軍事合作組織,嚇阻敵國威脅,政府並不時教導人民凝聚新加坡人的共識,以產生命運與共,禍福相關的觀念,無人自外於責任,惟有團結一致,始能確保新加坡國家安全。 近年來新加坡已發展成為區域性強國之一,其在區域政治中亦逐漸扮演起相當活躍的角色,內閣資政李光耀以其在國際上的聲望和地位,領導著新加坡走向開擴的外交空間;基本上新加坡是把亞洲各國作為外交政策的核心,透過經濟合作與軍事同盟的聯繫,加強與這些國家以及與亞太地區的其他鄰近國家建立緊密的良好關係。 國家安全防衛政策係於1984年由吳作棟效法瑞士與瑞典的全民防衛所提出,其主要觀點仍是緣於地緣戰略考量。大魚或魚群理論,主以對外國防理論,而全面防衛理論則是擴大毒蠍理論,建構一個涵蓋心理、經濟、社會、民事與軍事等五大防衛體系。因領土狹小,在軍事訓練上受到很大的限制,本國除簡單的幾個訓練場地外,一直苦於無法覓得適當的訓練場所,除了在東南亞區域內與印尼合作開發使用屬於印尼的空軍武器投放場之外,就是在區域外尋求適當的訓練場地因此,多數的軍事演訓都是藉助外國提供場地或聯合軍事演習以達到訓練目標;從軍事合作的觀點出發,新加坡充分運用軍事合作與區域內外的國家建立正面關係,使得其能夠獲得更多的資源可以利用,讓部隊的訓練在具備良好場地環境下紮實深厚基礎,維持高水準的品質,也讓其武裝部隊分散部署保存戰力,獲充分能量支持國家所需。 新加坡知道「強本固外」的道理,增強本身國防力量的同時,不忘鞏固與外力的聯盟和合作以壯大聲勢。為肆應周邊國際情勢及國防建軍發展所需,以確保國家安全,積極建立嚇阻性武力,其軍事戰略依「有效嚇阻」之戰略構想,積極籌建所需武力,本「不挑釁、不迴避」之態度,處理任何可能突發之軍事危機。並積極尋求國際有共同戰略利益的國家,締結軍事聯盟,互為奧援協力防衛地區安全,依「戰略持久」、「戰術速決」之指導,集中運用全民總力擊滅來犯之敵,迫使敵軍付出慘痛代價,確保國家安全。
2

中共強化非戰爭軍事行動能力之研究

何凱翔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隨著人類社會走向多極化和全球化,國際格局嚴重失衡,霸權主義繼續推行擴張政策,世界政治經濟秩序持續不公正,南北差距拉大,文明衝突加劇,社會發展與自然環境失諧,導致恐怖主義猖獗、生態環境惡化、自然災害頻發、武器擴散加劇和跨國犯罪增多等,非傳統安全威脅油然而生,而軍隊作為維護國家安全的戰略資源,不僅要以戰爭及其準備的方式維護傳統安全利益,也要以非戰爭軍事行動的方式加以應對。對此,各國紛紛提出非戰爭軍事行動的方案和規劃,處理國內各類突發事件和危機,另根據各國的情況加強非戰爭軍事行動的實踐,且廣泛運用非戰爭軍事行動開展國際合作。 美國是率先將戰爭軍事行動寫入軍隊作戰任務的國家,其認為冷戰結束世界發生大規模戰爭的機率只剩50%,而小規模的常規戰爭和「非戰爭」形態行動的可能性為100%,因此人道救援、救災搶險、撤僑、反恐、緝私、鎮壓暴亂等「非戰爭軍事行動」,成為軍隊新職能、軍事競爭新領域和大國角逐新平臺,諸如2004年的雅典奧運會和2006年的世界盃足球賽,希臘和德國均動用近萬名的軍人參與安保,北約還派出軍艦和預警機協助。近年在國內外多次舉行的非傳統安全理論研討會上亦產生非戰爭軍事行動地位作用明顯上升之共識,其理論發展及其實踐創新,深刻反映了當代軍事力量建設運用的重要趨勢。 非戰爭軍事行動任務因各國國情與地域而有所差異。如非洲較關切難民與種族屠殺等問題;東、南亞地區則著重恐怖主義、海盜、天災與傳染病等問題;北美則偏重恐怖主義與非法軍火、毒品走私等問題;日本則重視天然災害中震災與水災等問題;惟就中共而言,其腹地廣、人口眾、國際地位亦日益提升,鑑此,衍生出多種安全威脅,故其非戰爭軍事行動任務則涵蓋搶險救災、國際維和、反恐維穩、奧運安保、國慶閱兵、緊急撤僑、聯外軍演及人道救援等,如何強化並有效執行業已成為中共當局值需關注之議題。
3

後冷戰中共國防現代化之研究

吳子敬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論文名稱:後冷戰中共國防現代化之研究      頁數:160 校系(所)組別:政治大學國際事務學院外交學系國際安全與戰略組 畢業時間及提要別:92學年度第1學期碩士論文提要 研究生:吳子敬      指導教授:朱新民 博士 論文提要內容:   90年代初蘇聯解體,冷戰結束。國際情勢進入後冷戰時期,由於蘇聯全球性的軍事威脅消失,西方國家普遍要求削減國防經費,希望享受和平紅利之際。在正常思維下,中共起始於80年代初之國防現代化受到外部軍事威脅減輕、內部經濟全面開放格局的影響,應該延遲或趨緩。令人質疑的是,中共國防經費自1989年起卻持續每年呈百分比兩位數字大幅成長,凸顯中共有加速國防現代化之現象。鑑於冷戰時期中共威脅亞太安全及我國國防安全之歷史經驗,因此中共違反國際普遍的趨勢,持續國防現代化究竟有那些意圖、作為及變化,為本論文之研究動機。     本論文之研究重點,主要透過1985年中共建構之國防發展戰略體系架構,藉由上而下之層次分析法,瞭解中共持續國防現代化真正的意圖、國防戰略構想、常規軍事武力整建的過程與成效。並試圖對其整體軍力及未來發展趨勢作一評估與預判,以及對亞太地區、台海安全可能潛在的威脅。   通過本論文的分析,我們可以明顯看出,中共90年代國防現代化的建設佈局,投入的重心不再是放在大規模傳統戰爭的準備上,而是放在高技術局部戰爭和小型軍事衝突快速反應能力的建構上。後冷戰中共軍力整建最具特色的部份:一是陸航兵力、海空軍境外投射兵力的整建,讓中共已經具有局部取戰略攻勢之能力;二是二砲M族地對地戰術導彈的成軍與部署,加大中共的威懾戰力。初步達成中共國防所應具備保衛國家利益、適應戰爭需要等兩項基基本任務之軍力結構轉型,同時也在綜合國力的提升上作出一定的貢獻。就實力的對比角度言,中共的軍力優勢未來與亞太地區周邊國家的軍力比較,如果差距越來越大,相對安全威脅之程度也愈來愈大。
4

非傳統安全威脅之台北衛戍區反恐作為研究

何雍堅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二○○一年九月十一日,美國遭受有史以來最嚴重的恐怖主義份子攻擊事件。這樣的攻擊過程,被稱為「二十一世紀的珍珠港事件」,象徵著「不對稱作戰」的具體示範。另一方面,美國即使在一九九一年波灣戰爭中,以高科技武器,展現了,截然不同的科技戰爭,顛覆了傳統戰爭的軍事戰略思維。近十年來的恐怖攻擊行動在中東、中亞、北美、東南亞、俄羅斯等區域持續擴張發展,爆炸事件頻傳;其間真理教施毒、金融風暴、販毒集團、網路破壞、非法移民、武器擴散等「非傳統安全威脅」對國家社會的危害,往往不亞於一場戰爭,新的戰爭思維已不再單純以傳統安全威脅迫使敵方接受自己的利益,而是用非傳統安全威脅型式,強迫敵人自己利益。 換言之,國家安全威脅的延伸已擴及政治、社會經濟、文化、科技及心理層面並呈現複雜多元「綜合性安全」的概念,各國均採取了多管道具體防範措施,以對抗含恐怖主義在內之多樣的非傳統性安全威脅。例如,二○○一年九月二十八日聯合國安全理事會通過第一三七三號決議呼籲各國共同合作制止恐怖行動,聯合國各會員國紛紛依該決議,通過相關反恐作為或制定相關法律,我國亦依相關決議,完成各項具體反恐怖主義措施。 年來兩岸交流頻繁,人民往來熱絡,雖造就兩岸互通和緩的跡象,但亦間接提供中共利用各種管道,對我進行滲透和情報蒐集之有利環境。目前藉由偷渡、觀光,以及其他各種名義來台滯留的人數正持續增加中。此外,面對未來中國解放軍有可能以彈道飛彈、巡弋飛彈,配合快速反應的特戰部隊,進行搶攻的「斬首行動」。據研判,共軍將一旦決定對台進行「斬首行動」,將有四種可能模式,一是類似美國對付格達費時直接飛彈攻擊總統府或官邸,二是由特種部隊滲透進行人員擒殺,三是由正規部隊攻克台北控制政軍經中心逼降,四是運用民航機機降突襲、奪佔機場等模式。使國家整體安全面臨挑戰與潛在威脅。不可否認的,對台北衛戍區安全造成相當大的影響與威脅。 就非傳統安全威脅角度來看,於93年3月20日,第十一任總統副總統大選前一(19)日當時候選人陳水扁先生、呂秀蓮女士在台南掃街拜票時,遭槍擊事件,嚴重影響人身安全。另根據衛戍區情報蒐集網情報顯示,於93年5月20日總統就職典禮當日,不法份子可能以遙控飛機、肩射武器、滑翔機或無人載具機攻擊正、副元首人身安全等情資,均顯示非傳統安全威脅已有日趨擴大之勢。 此外,近年來由於總統府的空間解嚴及開放參觀政策,四週除有繁忙的交通動線包圍外,定期均有民眾進府參觀,並於府前廣場舉辦各種大型民間活動;再者,總統府也曾發生多起車輛衝(闖)事件或者於周圍道路放置爆裂物、縱火等安全威脅情事;另於92年6月期間,遠東、中興民航機及直昇機亦曾發生闖入博愛限航區等情事,更加突顯出如何強化「台北衛戍區」反恐能力與作為的重要性,亦是本文研究最重要目的。 本論文研究結果有以下幾點: 一、研究心得 (一)「九一一事件」後,應調整我國原有因應恐怖攻擊思維與作為 (二)迅速通過修訂「反恐行動法」,研擬各類應變計畫 (三)現行維安體系指揮二元化,可朝向「指揮一元化、權責明確化」 二、建議與展望 (一)針對評估為重要攻擊目標區,建立情資通報聯繫機制 (二)運用「科技設施」建立整體防護機制 (三)強化第一時間各類反恐打擊力量與防護能力 職是之故,針對各國所採取之反恐作為,值得我學習的地方很多,目前我國整合行政與國安兩階層之反恐處理機制,行政與國軍亦同時參與聯合反恐演習,面對未來非傳統安全威脅增加趨勢,國軍與行政部門,勢必要有更多的互動與協調,並調整現存之體制與運作及相關法律檢討與修正,逐步規劃,研究與整合,才可能以較佳措施,因應我國可能遭受安全威脅,確保安全與維護國家利益。
5

911後台灣安全環境研究

陳子平 Unknown Date (has links)
911恐怖攻擊事件,對世人造成無與倫比的震憾與驚駭,對世局形成絕無僅有的影響與衝擊。台灣身為國際社會的一份子,作為一個關心國家前途的公民,整個國際局勢的發展自不能置身事外,須儘早掌握身為小國的生存安全自處之道,以開拓國家未來發展的願景。 基於上述思維,作者以新現實主義華爾茲的國際政治體系理論的觀點切入,藉由文獻回顧,觀察911後台灣安全環境時,各家學者分別從國際安全、亞太區域、台海安全環境層面切入,發現每個環節對台灣安全都造成一定程度的衝擊,但相關因素卻又相互牽連,交叉影響,唯有將三個介面相連結,方可一窺台灣安全環境的全貌。 在新世紀的國際環境,國際體系結構下美中戰略互動,才是影響台灣安全的重要結構性因素。如果美中聯合反恐愈是成功,台灣付出的代價也愈是昂貴,台灣絕對不可輕忽911事件提供中美在反恐上絕無僅有的合作契機,反恐戰爭越久,中共扮演的角色愈形重要,美國就可能傾向中共的一邊,應切忌使台灣問題成為美中關係反恐的籌碼。 世界格局的重心正向亞太地區轉移,美中日三國的互動關係更決定了東北亞與東南亞地區的戰略安全環境。對東北亞情勢而言,911後美國支持日本承擔更多區域安全責任,是比較有利於台灣對抗中共的戰略威脅,如何強化台日關係具有重大實質意義。北韓核武飛彈危機,台灣應當注意美日同盟對北韓問題處理的動向;美國是否以台灣利益作為交換與中共合作的籌碼;又萬一在朝鮮半島擦槍走火,台灣尤須對中共藉機武力犯台預作防範。對東南亞情勢而言,政經整合趨勢已是強權角逐的利益所在,台灣卻無對話空間,對於台灣整體安全影響深遠。 911後台灣安全環境,美國與中共的互動存在於台灣戰略布局首要考量的決定性因素。相對於身處亞太形勢中的台灣而言,美中台三邊關係對台灣安全具有決定性地位。美中台三邊無法構成等邊三角形的對等關係,美中關係與美國因素對台灣安全更具有關鍵性影響。911後美國兩岸政策已向中共修正,兩岸關係政冷經熱,政府間僵持對立,而非傳統性安全威脅對台灣已形成潛在隱憂。整體而言,911後的台海安全環境已出現對台灣不利的走勢,而保持現狀不僅符合國際反恐訴求,也是台灣最佳的戰略選擇,關鍵轉捩點在2004年的台灣總統大選。 關鍵字: 九一一 反恐 台灣 生存安全 國際體系 美國全球戰略 中共新安全觀 美日同盟 北韓核武危機 東協 美中台關係 武力犯台 非傳統性安全威脅
6

憲兵與國家安全之研究

張豪傑, Chang, Hao-Chieh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隨著蘇聯政權的解體,國際體系進入了「後冷戰時期」,此時,國際政治環境及全球(區域)安全局勢產生巨大的變化,衝突的本質和威脅的形勢不斷地更迭,更在二○○一年九月十一日美國紐約世貿中心雙子星大樓與五角大廈等地遭受恐怖份子攻擊之後,「國家安全」剎時再度成為全世界最主要且必須立即面對的課題,世界各國紛紛採取緊急因應措施與政策,積極調整戰略部署及加速國防、經濟等各項改革,以確保國家安全。 / 以往影響國家安全的來源,主要是敵國或他國的威脅,亦即國家安全是以軍事安全為核心。當國際進入「全球化」之後,軍事對抗已不再是國際關係中唯一的具體意涵,國家安全威脅的來源並非皆來自於外部,亦有國家內部產生之因素,於是各國安全的焦點開始轉向諸如經濟貿易、恐怖主義、天然災害、種族衝突、槍械與毒品走私、傳染性疾病、能源、環保問題,及晚近出現的電腦駭客入侵網路、資訊安全等「綜合性安全」方面,並逐漸成為國家安全的主體,而這些非軍事性的威脅因素,對一個國家的安全而言,甚至比敵國的軍事威脅來的更大。由此可知,針對國家安全內容或其優先順序,將會因為時代潮流變革與社會環境變遷而有所擴大與調整,更依各國國家安全政策的重要性律定優先順序,來保障國家整體安全。 / 在相對和平、穩定的國際安全環境下,多數先進國家開始裁減其軍隊規模,並在檢討裁軍的同時,反而增加軍隊在非軍事性任務的功能,以能適當因應未來戰爭與威脅的挑戰。新世紀的國家安全觀念不再狹隘的僅指向軍事領域安全方面,而是增加打擊跨國重大犯罪、毒品走私及支援國家緊急災難、防制恐怖活動、疫病傳播等各個層面,也就是說軍隊的主要功能是戰鬥,但軍隊存在的意義,更是將國家資源花費在建立與維護軍隊保衛國家整體安全的正當理由之上。因此,就軍隊而言,非屬戰爭性威脅的興起,意謂著軍隊在國家整體的安全架構下,必須確實執行且謹慎扮演支援性與輔助性的角色,協助國家遂行維護社會安全的任務。 / 長期以來,台灣的國家安全(國防軍事安全)主體係建立在對抗中共軍事威脅的基礎上,國家安全可以說與軍事安全的概念是一致的。惟隨著國際情勢與兩岸關係的變化,如今除了中共未曾稍減的軍事威脅外,經貿的磁吸作用與來自大陸、東南亞的毒品、槍械走私、人員偷渡入境及內部政治意識分歧等所造成的社會問題,甚或天然災害及潛在的恐怖攻擊等因素,無一不對台灣社會與國家安全帶來強烈的挑戰,這些對台灣安全深具威脅的因素,將嚴重影響台灣的生存發展。 / 憲兵為國軍部隊的一支,亦是國家安全體系中之一環,依據任務職掌及法令規章,執行衛戍作戰、特種勤務、軍司法警察勤務及戰地憲兵勤務,並協力治安維護,與依令支援災害救援與反恐應處等任務。回顧我國近代史與憲兵制度的發展可知,政府為求國家安全及社會安定,賦予憲兵法定身分與職權,執行各項維護國家安全的任務,並為了因應當前國家安全的需要,而交付其執行非軍事作戰之任務,所以憲兵的任務乃是跟隨著國家時勢環境的變化而改變的。多年來在維護社會秩序、查緝毒品槍械、走私偷渡與檢肅流氓等協力治安部分,及因應國家緊急危難,支援水災、震災、空難事件等災害救援工作與擔任反恐任務等,其成果可謂斐然,對保衛國家利益、保障軍事安全、提升國軍形象、確保軍人權益、擔負衛戍任務、支援軍事作戰、維護社會治安、以及促進軍民和諧等方面助益良多。由此可知,我國憲兵除於戰時可遂行作戰任務外,在平時則具有維護軍紀與社會秩序,及保障國家內部穩定等警察、警備性之功效,其角色定位不單純僅侷限在軍事上的戰力,更是承平時期國家內安機制的重要一環。因此,憲兵可說是維護民主法治、保障社會安定、鞏固國家安全的一支堅實力量。 / 我國憲兵為因應全球化時代軍事與非軍事行動之任務,基於國防政策之指導,必須建立一支彈性快速、高作戰效能以及能夠滿足多元任務的的現代化部隊,為達成「衛戍任務、特種勤務、維護軍紀、支援三軍作戰」,以及「適時支援國家緊急災難與防制反恐活動」之建軍目標,針對「台北衛戍區、各作戰區」憲兵所負之任務,考量敵情威脅與建軍資源等因素調整組織架構,並藉訂頒法令規章、編組專責部隊、建購科技裝備等各面向之精進,在「減少兵力、戰力提昇」的前提下,建構具「反空降、反劫持、反破壞」及「反恐制變、城鎮作戰」與「情報偵蒐、刑技鑑識」之多功能憲兵部隊,期能在確保國家安全的目標下,於平時擔負起打擊重大犯罪、支援國家緊急危難與防制恐怖活動的力量,更是戰時立即投入軍事作戰的勁旅,以開創新時代憲兵發展的契機,達成「建軍備戰」與「維護國家安全」之雙重使命。

Page generated in 0.0265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