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4
  • 4
  • Tagged with
  • 4
  • 4
  • 4
  • 4
  • 4
  • 2
  • 2
  • 2
  • 2
  • 2
  • 2
  • 2
  • 2
  • 2
  • 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歐洲安全暨合作組織-從行動面變遷角度探討

劉美香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一、歐洲安全暨合作組織結構之研析,從1975年簽署赫爾辛基最後議定書,後續會議召開落實議定書決議,1989~ 990年東歐變革探討,研析1990年以後的高峰會議制度化歷程,參與國分類、財政分攤比例;政治性、行政性機構、國會代表大會與調停和仲裁法庭機構分析。 二、歐安組織新安全概念行動之檢證,南斯拉夫地處巴爾幹半島中心,而巴爾幹半島位於歐、亞、非三大洲之間,是國際交通樞紐,歷年來列強互相爭奪的要地,早有「誰想控制歐洲,必先控制巴爾幹」之說。茲以波士尼亞、馬其頓、科索沃維和行動中檢證歐安組織之功能,歐安組織在協助參與國建立民主制度、強化衝突預防功能有顯著成效。 三、從新安全概念之研析,探討聯合國的維和行動演變過程及歐安組織維持和平及長期任務團派駐之功效,及目前遭遇的困境及問題。 四、歐安組織歷經十餘年發展,由頗獲眾望的論壇式安全會議,成為一個專責衝突預防、危機處理和衝突後重建的安全組織,處理非軍事性安全問題。後冷戰時代的安全概念並非只有涵蓋軍事層面,它已經擴及到民主、人道、經濟、環境等各面向。與北約或歐盟相比,歐安組織的確欠缺強大的軍事或經濟能力,但它的合作性安全概念,以及逐漸累積之衝突預防與衝突後重建的經驗與能力,卻是北約和歐盟無法與之相提並論。
2

九一一事件對亞太區域安全理念之影響

鄭智元, Cheng, Chih-Yu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從冷戰結束至今日,人類對於安全的需求並沒有因為兩極對抗的消融而減緩。相對地,當立即的軍事威脅下降,卻令以往冷戰對峙所壓抑的經濟全球化、種族、宗教、文化、社會或區域主義衝突一一浮上檯面。這樣的背景之下,亞太地區作為一個充斥著複雜種族、宗教、文化、政經體制與歷史糾結的國際舞台,對於安全理念的探討就一直受到各國相當的重視。 雖然,冷戰後亞太各國共同成立了為數不少的多邊合作組織,然時至今日,亞太地區在面對一九九七年金融危機、二○○一年九一一事件及反恐戰爭時,卻在對危機的預防、處理、善後與救援措施上,明顯產生各國在認知與因應策略上的矛盾及衝突。易言之,強權的安全觀勢必左右其戰略安排及政策實踐。因此,毫無意外地,亞太區域安全的實踐必然需要透過區域中各強權對於安全理念落實上的折衝及妥協。尤為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所主張的「合作性安全」、日本及東協國家主張的功能性不同的「綜合性安全」、借鏡歐洲安全經驗的「共同安全」,甚至是中共近年來落實的「新安全觀」。 而當九一一事件爆發及全球反恐戰爭的開展,其所蘊含的安全意涵,包括政治民主化、民主體制的維護、金融透明、關注失敗國家、強化全球反恐作戰及防止大規模毀滅性武器擴散的合作,卻是傳統安全理念所無法單獨切割處理的。因此,最後本文嘗試將各安全理念重疊及互補的部分加以融合,以「新綜合性安全」體系作為未來亞太區域安全實踐的可能方向,並分析台灣所處的形勢,畢竟亞太地區是我們安身立命的所在。 關鍵詞:亞太安全理念、共同安全、合作性安全、綜合性安全、新安全觀、九一一事件、全球化、新綜合性安全
3

冷戰後中共與東協國家多邊外交安全關係研究

張明倫, Chang , Ming-Lu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探討冷戰後中共與東協國家多邊外交安全關係為重點,無論是中共或是東協國家,都採取多邊外交的活動,運用經濟為手段,進行全方位的合作與發展,進而提升至政治、軍事以至於安全領域,故而以多邊外交活動與多邊主義理論,及綜合性的安全為基礎,探討中共與東協的安全關係。 跨入21世紀,中國大陸累積實力,已足以影響世局,而大國對中國崛起的疑慮,所採取預防性的部署措施,導致東協因世局的變化而活躍於東亞地區,因此中共新安全觀、睦鄰外交政策,結合東協的體制發展,使中國大陸與東南亞地區融為一體,然而中共隨其國力的增強,企圖透過「立足亞太,穩定周邊」的戰略規劃,以負責任的大國化解世人對其疑慮,以東亞經濟一體化的構想,企圖融合整個東亞地區,並主導東亞地區事務;而東協則利用其組織與運作機制,與各國交流合作及吸納大國以平衡各國關係,雙方各有所圖,但利益一致。 在錯綜複雜的世局,中共與東協的密切關係,都源自於中國威脅論與亞洲價值觀,由於具有強烈的區域意識型態的色彩,無形中不論是大國或是區域性的強權,都受到極大的衝擊,因此中共與東協的互動,是機遇也是挑戰,更受到大國與區域性大國某種程度的制約,雖然如此,但當前各國對和平與發展的共識,將使整個東南亞地區,必然會持續的運用各種方式整合與發展其安全機制。 總之,多邊外交活動是當前東南亞地區各國活動的特色,而區域的安全機制的建立,已逐漸的發展與成熟中,未來東亞地區因所有大國的參與,將可能成為世局的焦點。 / The dissertation mainly focuses on the Post-Cold War era multilateral national diplomatic security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a and ASEAN. Both China and ASEAN take the multilateral diplomatic activities as economic measures to proceed comprehensive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s, then expand the fields of politics, military affairs and security, hence, multilateral diplomatic activities, Multilateralism and synthesized security are used as foundation to discuss the relationship of security of China and ASEAN. Stepping into the 21st century, mainland China has accumulated its strength and has great influences on the situation of the world, the precautionary deployment measures taken due to doubts of the rising China from other main countries lead ASEAN actives lively in the eastern Asia region, therefore, the new viewpoint of security and diplomatic policy of good-neighborliness of China combine the system development of ASEAN to integrate mainland China and the eastern Asia region into one. With the growing strength of China, it tends to reconcile doubts of the world by the strategy plan of “ Base on Asia Pacific and stabilize the surroundings”. It tends to integrate the whole eastern Asia region by the concept of East Asian Community and take the leading role of the affairs in the region; on the other hand, ASEAN uses its organizations and operational systems to communicate and absorb from the other main countries in order to balance the relationship with them, each side has their own intention but with the same benefits. In the intricate world, the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a and ASEAN originates from the theory of China threats and Asian values, since they are tainted with strong regional ideology, imperceptibly whether the main country or the regional strong power are both greatly stricken, therefore,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China and ASEAN is opportunity but also challenge which is moreover constrained by the main countries in the world and of the region in certain degree. Despite that, common consensus of peace and development of all countries in the world will make the whole eastern Asia region to continue the integ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security system under the appliance with all means. To sum up, multilateral diplomatic activities a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ational activities of eastern Asia countries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regional security system gradually develops and matures at the same time, in the future, for the participation of all other main countries in the world, eastern Asia region could possibly be the focus of the world. Key word:multilateral diplomatic, synthesized security, the new viewpoint of security, East Asian Community, the theory of China threats.
4

憲兵與國家安全之研究

張豪傑, Chang, Hao-Chieh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隨著蘇聯政權的解體,國際體系進入了「後冷戰時期」,此時,國際政治環境及全球(區域)安全局勢產生巨大的變化,衝突的本質和威脅的形勢不斷地更迭,更在二○○一年九月十一日美國紐約世貿中心雙子星大樓與五角大廈等地遭受恐怖份子攻擊之後,「國家安全」剎時再度成為全世界最主要且必須立即面對的課題,世界各國紛紛採取緊急因應措施與政策,積極調整戰略部署及加速國防、經濟等各項改革,以確保國家安全。 / 以往影響國家安全的來源,主要是敵國或他國的威脅,亦即國家安全是以軍事安全為核心。當國際進入「全球化」之後,軍事對抗已不再是國際關係中唯一的具體意涵,國家安全威脅的來源並非皆來自於外部,亦有國家內部產生之因素,於是各國安全的焦點開始轉向諸如經濟貿易、恐怖主義、天然災害、種族衝突、槍械與毒品走私、傳染性疾病、能源、環保問題,及晚近出現的電腦駭客入侵網路、資訊安全等「綜合性安全」方面,並逐漸成為國家安全的主體,而這些非軍事性的威脅因素,對一個國家的安全而言,甚至比敵國的軍事威脅來的更大。由此可知,針對國家安全內容或其優先順序,將會因為時代潮流變革與社會環境變遷而有所擴大與調整,更依各國國家安全政策的重要性律定優先順序,來保障國家整體安全。 / 在相對和平、穩定的國際安全環境下,多數先進國家開始裁減其軍隊規模,並在檢討裁軍的同時,反而增加軍隊在非軍事性任務的功能,以能適當因應未來戰爭與威脅的挑戰。新世紀的國家安全觀念不再狹隘的僅指向軍事領域安全方面,而是增加打擊跨國重大犯罪、毒品走私及支援國家緊急災難、防制恐怖活動、疫病傳播等各個層面,也就是說軍隊的主要功能是戰鬥,但軍隊存在的意義,更是將國家資源花費在建立與維護軍隊保衛國家整體安全的正當理由之上。因此,就軍隊而言,非屬戰爭性威脅的興起,意謂著軍隊在國家整體的安全架構下,必須確實執行且謹慎扮演支援性與輔助性的角色,協助國家遂行維護社會安全的任務。 / 長期以來,台灣的國家安全(國防軍事安全)主體係建立在對抗中共軍事威脅的基礎上,國家安全可以說與軍事安全的概念是一致的。惟隨著國際情勢與兩岸關係的變化,如今除了中共未曾稍減的軍事威脅外,經貿的磁吸作用與來自大陸、東南亞的毒品、槍械走私、人員偷渡入境及內部政治意識分歧等所造成的社會問題,甚或天然災害及潛在的恐怖攻擊等因素,無一不對台灣社會與國家安全帶來強烈的挑戰,這些對台灣安全深具威脅的因素,將嚴重影響台灣的生存發展。 / 憲兵為國軍部隊的一支,亦是國家安全體系中之一環,依據任務職掌及法令規章,執行衛戍作戰、特種勤務、軍司法警察勤務及戰地憲兵勤務,並協力治安維護,與依令支援災害救援與反恐應處等任務。回顧我國近代史與憲兵制度的發展可知,政府為求國家安全及社會安定,賦予憲兵法定身分與職權,執行各項維護國家安全的任務,並為了因應當前國家安全的需要,而交付其執行非軍事作戰之任務,所以憲兵的任務乃是跟隨著國家時勢環境的變化而改變的。多年來在維護社會秩序、查緝毒品槍械、走私偷渡與檢肅流氓等協力治安部分,及因應國家緊急危難,支援水災、震災、空難事件等災害救援工作與擔任反恐任務等,其成果可謂斐然,對保衛國家利益、保障軍事安全、提升國軍形象、確保軍人權益、擔負衛戍任務、支援軍事作戰、維護社會治安、以及促進軍民和諧等方面助益良多。由此可知,我國憲兵除於戰時可遂行作戰任務外,在平時則具有維護軍紀與社會秩序,及保障國家內部穩定等警察、警備性之功效,其角色定位不單純僅侷限在軍事上的戰力,更是承平時期國家內安機制的重要一環。因此,憲兵可說是維護民主法治、保障社會安定、鞏固國家安全的一支堅實力量。 / 我國憲兵為因應全球化時代軍事與非軍事行動之任務,基於國防政策之指導,必須建立一支彈性快速、高作戰效能以及能夠滿足多元任務的的現代化部隊,為達成「衛戍任務、特種勤務、維護軍紀、支援三軍作戰」,以及「適時支援國家緊急災難與防制反恐活動」之建軍目標,針對「台北衛戍區、各作戰區」憲兵所負之任務,考量敵情威脅與建軍資源等因素調整組織架構,並藉訂頒法令規章、編組專責部隊、建購科技裝備等各面向之精進,在「減少兵力、戰力提昇」的前提下,建構具「反空降、反劫持、反破壞」及「反恐制變、城鎮作戰」與「情報偵蒐、刑技鑑識」之多功能憲兵部隊,期能在確保國家安全的目標下,於平時擔負起打擊重大犯罪、支援國家緊急危難與防制恐怖活動的力量,更是戰時立即投入軍事作戰的勁旅,以開創新時代憲兵發展的契機,達成「建軍備戰」與「維護國家安全」之雙重使命。

Page generated in 0.0237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