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search

政黨輪替下選民投票因素分析:2000年、2004年與2008年總統選舉之比較分析 / 無

臺灣在2000年以及2008年的總統選舉分別進行了第一次以及第二次的政黨輪替,這對長期由單一政黨執政的臺灣而言是一個非常大的突破,選民透過手中的選票,除了表達自己的政治態度以及對候選人或政黨的偏好外,同時也可以透過選票檢驗民眾對於政治人物或團體的滿意程度,有鑒於投票的重要性,希望透過本文對於總統選舉的討論,能對臺灣選民的投票行為有更進一步的認識。
本研究主要採用二手資料分析法,透過國立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及臺灣選舉與民主化調查(TEDS)的民調資料進行實證分析,利用次數分配、交叉分析、卡方檢定並依不同年度候選人進行多項勝算對數模型(Multinomial Logistic Model)與二分勝算對數模型(Binomial Logistic Model)進行分析,主要發現如下:
一、候選人評價、施政表現以及政黨認同的確會影響到選民的投票行為,尤其是
政黨認同迄今依然是穩定不易改變的變數。
二、省籍、統獨等臺灣特有的議題,依然持續影響選民的抉擇,但在同時受到
其他變數影響的情況下,兩者的影響力會有所不同。
三、除了一般常提及的影響因素以外,特殊事件對於臺灣選民進行投票抉擇時具
有影響力,例如:國民黨分裂、319槍擊案以及陳水扁國務機要費貪汙案等
特殊事件,雖然影響程度大小不一,但都會左右選民的投票抉擇。
四、本文藉由資料分析的協助,說明三次總統選舉的特性:2000年選舉時國民黨的
分裂,造成政黨體系的重組;2004年選舉時兩黨的族群動員,強調族群問題的
重要性;以及2008年選舉時執政黨施政表現不良導致政黨二次輪替。

Identiferoai:union.ndltd.org:CHENGCHI/G0097261006
Creators謝瑜君, Hsieh, Yu Chun
Publisher國立政治大學
Source Sets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ibraries
Language中文
Detected LanguageUnknown
Typetext
RightsCopyright © nccu library on behalf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

Page generated in 0.002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