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search

學以詩現,詩以彰學----清代讀書詩探究

清代是距離我們最近的一個朝代,也是中國古典詩歌集大成、總結的朝代,其古典詩歌創作之豐富與流傳之多,皆達到空前之榮景。清代詩歌包涵內容豐富,除了對儒家詩歌傳統有所繼承外,更融匯唐、宋詩歌本質與傳統自成一家,形成其自有之特色。
這篇論文是以清代讀書詩為考察對象。清代在「重學」的時代背景下,「資書以為詩」的現象時有所見。讀書人閱讀經、史、子、集等著作後,以自身的修養和學識為基礎,藉著詩歌的創作來抒情緣志,發表讀後感想,更多的是以詩歌來來表現詩人的學養器識及對事理、哲理的看法和探討。所以要探究清代讀書詩的內涵和它所代表的意義,它的時代背景和詩歌演變的自然規律是很值得重視的發展原因。所以本篇論文探討了清代學術背景影響讀書詩的發展因素,分別就清代「重學」背景及政治社會經濟方面外在及內在原因作考察。在「重學」背景形成方面,清初鑑於明代亡國的慘痛教訓,學界多將責任歸咎於王學末流的空疏不學,所以清初學者如錢謙益、顧炎武、黃宗羲等人對明代「束書不觀」的不良風氣提出猛烈的批評,而發出歸返六經、經世致用的主張,崇實思潮應運而生。加上宋代理學以抽象思維方法所建構的道德形上學發展了五六百年,已經由盛而衰,走到了疲態畢露,弊端叢生不得不有所改變的地步,所以清代學者棄理學的形上之辨,主張回歸經典原文,於是經學再次復興。但是儒家經典經過幾千年的流傳,不免有許多錯誤和缺失,這時考訂辨正經書的誤謬,回復經典原來的面貌便是刻不容緩的工作,於是考據學便興盛起來。清代考據學講求博學、博證、不以孤證為立,所以考據研究工作需要閱讀大量書籍來尋找例證,所以在考據學風最盛的時候,也是清代讀書風氣最盛的時候。另外,學術界百年來程朱、陸王之爭不斷,清代學者為證明自己所持論點才是最符合聖人之道,於是紛紛從古書中尋找證據來支持自己的說法,經書是聖人義理之所存,所以義理之是非取證於經書,在這樣的形勢之下,清代考據學便在學者對經書的考證辨析中乘勢而起,後來除了經書的考證外,舉凡天文、地理、金石、音韻、校堪、小學、目錄學、方志學、算學等等群藝百科,皆可用考據的方式求的真實之學問,於是考據學便成為時代的風氣。考據學的特質之一便是實事求的治學態度,在在影響了清代詩歌學問化的傾向,清代詩人不論持何種論點或歸屬何種派別,其共同點就是不廢學問,重視學問是詩歌創作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時清代皇帝本身以崇儒重道、尊孔讀經為既定國策,清初許多皇帝對儒學的重視,對社會重學風氣亦有影響,加上朝廷平定三藩後,國家日漸繁榮,經濟富庶的結果造成民間出版事業發達,書籍流通便利,藏書風氣的盛行皆有利讀書環境,知識階層的閱讀行為自然會促成讀書詩的興盛發達。
清代讀書詩在這樣的環境條件下,發展迅速。讀書人大量閱讀經史子集類書籍與古代、現代著作,發而為詩形諸吟詠便成了讀書詩。觀察讀書詩內容包含廣泛,而在典範的追求上更是融合儒家詩歌傳統與唐、宋詩歌楷模於一爐,有總結集大成的價值意義存在。
在經類書籍的閱讀與內容呈現上,其表現特徵有抒情道事,因詩觸發抒寫自我情意及對詩人詩作的品評、評價與褒貶;同時在清代考據辨偽風氣的影響下,詩人讀經書自然會流露出其學術傾向與看法;清代帝王多以崇儒重道標榜,此可從帝王所作讀書詩中略窺端倪。其閱讀對象則分布於小學類、詩經、尚書、論語、歷代石經等。
在史類書籍的閱讀與內容呈現上,可見清代詩人閱讀史書的情況,與時代詩風特色。其特色主要表現在藉史論事,託古議今以抒發詩人身處當代的難言之隱、援引史事鋪陳簡裁,以敘為議、藉詩以道當代史實,對正史未載之人事物有記遺補闕之功、以詩詠史,因史事史實觸發情思而以讀書詩抒發情懷。其閱讀對象廣泛,以人物居多,帝王將相、名臣名人皆有之,史事的閱讀與朝代興衰的感發亦不少見。
在子類書籍的閱讀與內容呈現上,其表現內容或是詩人讀書心得感想,或借書言事抒感、或詩人自寫胸臆表達觀點,或品題得失等等,其閱讀對象以佛經為多,其次為清朝當代小說,其它先秦諸子如孟子、老子、莊子、列子等人的閱讀,唐宋小說、筆記,神話小說,道教書籍等,都有所涉獵與發揮。
集類書籍的閱讀是清代讀書詩中數量最多的部分,它的內容反映了清人集儒家詩歌傳統及唐、宋詩特點於大成的特點,及清人對詩歌典範的確立與追尋。在尊唐風氣下,清人對唐代詩歌典範的閱讀接受多聚焦於杜甫、韓愈、白居易、王維、韋應物等人身上。對宋、元詩歌典範的閱讀接受則以蘇
軾、陸游、黃庭堅、元好問為清人注目焦點。對儒家傳統詩歌典範的閱讀接受則以屈原、陶淵明的詩歌
為主。在當代作家及戲曲的閱讀接受方面,顧亭林、屈大均、錢謙益、吳偉業、袁枚、張問陶及戲曲桃
花扇的閱讀為主。
清代讀書詩呈現了詩人閱讀接受的取向與審美意趣,藉由讀書詩,可以幫助我們了解一代詩歌特色及其時代精神、文化型態、詩歌創作藝術等。透過讀書詩的閱讀,使我們了解到清人詩歌典範的確立與清詩特色之所在,而讀書詩的創作,更開拓了清代詩歌的文藝表現形式,提升了清詩的審美藝術境界,並從從中體現了清詩集大成與總結前代詩歌遺產的價值。







論 文 摘 要
清代是距離我們最近的一個朝代,也是中國古典詩歌集大成、總結的朝代,其古典詩歌創作之豐富與流傳之多,皆達到空前之榮景。清代詩歌包涵內容豐富,除了對儒家詩歌傳統有所繼承外,更融匯唐、宋詩歌本質與傳統自成一家,形成其自有之特色。
這篇論文是以清代讀書詩為考察對象。清代在「重學」的時代背景下,「資書以為詩」的現象時有所見。讀書人閱讀經、史、子、集等著作後,以自身的修養和學識為基礎,藉著詩歌的創作來抒情緣志,發表讀後感想,更多的是以詩歌來來表現詩人的學養器識及對事理、哲理的看法和探討。所以要探究清代讀書詩的內涵和它所代表的意義,它的時代背景和詩歌演變的自然規律是很值得重視的發展原因。所以本篇論文探討了清代學術背景影響讀書詩的發展因素,分別就清代「重學」背景及政治社會經濟方面外在及內在原因作考察。在「重學」背景形成方面,清初鑑於明代亡國的慘痛教訓,學界多將責任歸咎於王學末流的空疏不學,所以清初學者如錢謙益、顧炎武、黃宗羲等人對明代「束書不觀」的不良風氣提出猛烈的批評,而發出歸返六經、經世致用的主張,崇實思潮應運而生。加上宋代理學以抽象思維方法所建構的道德形上學發展了五六百年,已經由盛而衰,走到了疲態畢露,弊端叢生不得不有所改變的地步,所以清代學者棄理學的形上之辨,主張回歸經典原文,於是經學再次復興。但是儒家經典經過幾千年的流傳,不免有許多錯誤和缺失,這時考訂辨正經書的誤謬,回復經典原來的面貌便是刻不容緩的工作,於是考據學便興盛起來。清代考據學講求博學、博證、不以孤證為立,所以考據研究工作需要閱讀大量書籍來尋找例證,所以在考據學風最盛的時候,也是清代讀書風氣最盛的時候。另外,學術界百年來程朱、陸王之爭不斷,清代學者為證明自己所持論點才是最符合聖人之道,於是紛紛從古書中尋找證據來支持自己的說法,經書是聖人義理之所存,所以義理之是非取證於經書,在這樣的形勢之下,清代考據學便在學者對經書的考證辨析中乘勢而起,後來除了經書的考證外,舉凡天文、地理、金石、音韻、校堪、小學、目錄學、方志學、算學等等群藝百科,皆可用考據的方式求的真實之學問,於是考據學便成為時代的風氣。考據學的特質之一便是實事求的治學態度,在在影響了清代詩歌學問化的傾向,清代詩人不論持何種論點或歸屬何種派別,其共同點就是不廢學問,重視學問是詩歌創作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時清代皇帝本身以崇儒重道、尊孔讀經為既定國策,清初許多皇帝對儒學的重視,對社會重學風氣亦有影響,加上朝廷平定三藩後,國家日漸繁榮,經濟富庶的結果造成民間出版事業發達,書籍流通便利,藏書風氣的盛行皆有利讀書環境,知識階層的閱讀行為自然會促成讀書詩的興盛發達。
清代讀書詩在這樣的環境條件下,發展迅速。讀書人大量閱讀經史子集類書籍與古代、現代著作,發而為詩形諸吟詠便成了讀書詩。觀察讀書詩內容包含廣泛,而在典範的追求上更是融合儒家詩歌傳統與唐、宋詩歌楷模於一爐,有總結集大成的價值意義存在。
在經類書籍的閱讀與內容呈現上,其表現特徵有抒情道事,因詩觸發抒寫自我情意及對詩人詩作的品評、評價與褒貶;同時在清代考據辨偽風氣的影響下,詩人讀經書自然會流露出其學術傾向與看法;清代帝王多以崇儒重道標榜,此可從帝王所作讀書詩中略窺端倪。其閱讀對象則分布於小學類、詩經、尚書、論語、歷代石經等。
在史類書籍的閱讀與內容呈現上,可見清代詩人閱讀史書的情況,與時代詩風特色。其特色主要表現在藉史論事,託古議今以抒發詩人身處當代的難言之隱、援引史事鋪陳簡裁,以敘為議、藉詩以道當代史實,對正史未載之人事物有記遺補闕之功、以詩詠史,因史事史實觸發情思而以讀書詩抒發情懷。其閱讀對象廣泛,以人物居多,帝王將相、名臣名人皆有之,史事的閱讀與朝代興衰的感發亦不少見。
在子類書籍的閱讀與內容呈現上,其表現內容或是詩人讀書心得感想,或借書言事抒感、或詩人自寫胸臆表達觀點,或品題得失等等,其閱讀對象以佛經為多,其次為清朝當代小說,其它先秦諸子如孟子、老子、莊子、列子等人的閱讀,唐宋小說、筆記,神話小說,道教書籍等,都有所涉獵與發揮。
集類書籍的閱讀是清代讀書詩中數量最多的部分,它的內容反映了清人集儒家詩歌傳統及唐、宋詩特點於大成的特點,及清人對詩歌典範的確立與追尋。在尊唐風氣下,清人對唐代詩歌典範的閱讀接受多聚焦於杜甫、韓愈、白居易、王維、韋應物等人身上。對宋、元詩歌典範的閱讀接受則以蘇
軾、陸游、黃庭堅、元好問為清人注目焦點。對儒家傳統詩歌典範的閱讀接受則以屈原、陶淵明的詩歌
為主。在當代作家及戲曲的閱讀接受方面,顧亭林、屈大均、錢謙益、吳偉業、袁枚、張問陶及戲曲桃
花扇的閱讀為主。
清代讀書詩呈現了詩人閱讀接受的取向與審美意趣,藉由讀書詩,可以幫助我們了解一代詩歌特色及其時代精神、文化型態、詩歌創作藝術等。透過讀書詩的閱讀,使我們了解到清人詩歌典範的確立與清詩特色之所在,而讀書詩的創作,更開拓了清代詩歌的文藝表現形式,提升了清詩的審美藝術境界,並從從中體現了清詩集大成與總結前代詩歌遺產的價值。






清代是距離我們最近的一個朝代,也是中國古典詩歌集大成、總結的朝代,其古典詩歌創作之豐富與流傳之多,皆達到空前之榮景。清代詩歌包涵內容豐富,除了對儒家詩歌傳統有所繼承外,更融匯唐、宋詩歌本質與傳統自成一家,形成其自有之特色。
這篇論文是以清代讀書詩為考察對象。清代在「重學」的時代背景下,「資書以為詩」的現象時有所見。讀書人閱讀經、史、子、集等著作後,以自身的修養和學識為基礎,藉著詩歌的創作來抒情緣志,發表讀後感想,更多的是以詩歌來來表現詩人的學養器識及對事理、哲理的看法和探討。所以要探究清代讀書詩的內涵和它所代表的意義,它的時代背景和詩歌演變的自然規律是很值得重視的發展原因。所以本篇論文探討了清代學術背景影響讀書詩的發展因素,分別就清代「重學」背景及政治社會經濟方面外在及內在原因作考察。在「重學」背景形成方面,清初鑑於明代亡國的慘痛教訓,學界多將責任歸咎於王學末流的空疏不學,所以清初學者如錢謙益、顧炎武、黃宗羲等人對明代「束書不觀」的不良風氣提出猛烈的批評,而發出歸返六經、經世致用的主張,崇實思潮應運而生。加上宋代理學以抽象思維方法所建構的道德形上學發展了五六百年,已經由盛而衰,走到了疲態畢露,弊端叢生不得不有所改變的地步,所以清代學者棄理學的形上之辨,主張回歸經典原文,於是經學再次復興。但是儒家經典經過幾千年的流傳,不免有許多錯誤和缺失,這時考訂辨正經書的誤謬,回復經典原來的面貌便是刻不容緩的工作,於是考據學便興盛起來。清代考據學講求博學、博證、不以孤證為立,所以考據研究工作需要閱讀大量書籍來尋找例證,所以在考據學風最盛的時候,也是清代讀書風氣最盛的時候。另外,學術界百年來程朱、陸王之爭不斷,清代學者為證明自己所持論點才是最符合聖人之道,於是紛紛從古書中尋找證據來支持自己的說法,經書是聖人義理之所存,所以義理之是非取證於經書,在這樣的形勢之下,清代考據學便在學者對經書的考證辨析中乘勢而起,後來除了經書的考證外,舉凡天文、地理、金石、音韻、校堪、小學、目錄學、方志學、算學等等群藝百科,皆可用考據的方式求的真實之學問,於是考據學便成為時代的風氣。考據學的特質之一便是實事求的治學態度,在在影響了清代詩歌學問化的傾向,清代詩人不論持何種論點或歸屬何種派別,其共同點就是不廢學問,重視學問是詩歌創作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時清代皇帝本身以崇儒重道、尊孔讀經為既定國策,清初許多皇帝對儒學的重視,對社會重學風氣亦有影響,加上朝廷平定三藩後,國家日漸繁榮,經濟富庶的結果造成民間出版事業發達,書籍流通便利,藏書風氣的盛行皆有利讀書環境,知識階層的閱讀行為自然會促成讀書詩的興盛發達。
清代讀書詩在這樣的環境條件下,發展迅速。讀書人大量閱讀經史子集類書籍與古代、現代著作,發而為詩形諸吟詠便成了讀書詩。觀察讀書詩內容包含廣泛,而在典範的追求上更是融合儒家詩歌傳統與唐、宋詩歌楷模於一爐,有總結集大成的價值意義存在。
在經類書籍的閱讀與內容呈現上,其表現特徵有抒情道事,因詩觸發抒寫自我情意及對詩人詩作的品評、評價與褒貶;同時在清代考據辨偽風氣的影響下,詩人讀經書自然會流露出其學術傾向與看法;清代帝王多以崇儒重道標榜,此可從帝王所作讀書詩中略窺端倪。其閱讀對象則分布於小學類、詩經、尚書、論語、歷代石經等。
在史類書籍的閱讀與內容呈現上,可見清代詩人閱讀史書的情況,與時代詩風特色。其特色主要表現在藉史論事,託古議今以抒發詩人身處當代的難言之隱、援引史事鋪陳簡裁,以敘為議、藉詩以道當代史實,對正史未載之人事物有記遺補闕之功、以詩詠史,因史事史實觸發情思而以讀書詩抒發情懷。其閱讀對象廣泛,以人物居多,帝王將相、名臣名人皆有之,史事的閱讀與朝代興衰的感發亦不少見。
在子類書籍的閱讀與內容呈現上,其表現內容或是詩人讀書心得感想,或借書言事抒感、或詩人自寫胸臆表達觀點,或品題得失等等,其閱讀對象以佛經為多,其次為清朝當代小說,其它先秦諸子如孟子、老子、莊子、列子等人的閱讀,唐宋小說、筆記,神話小說,道教書籍等,都有所涉獵與發揮。
集類書籍的閱讀是清代讀書詩中數量最多的部分,它的內容反映了清人集儒家詩歌傳統及唐、宋詩特點於大成的特點,及清人對詩歌典範的確立與追尋。在尊唐風氣下,清人對唐代詩歌典範的閱讀接受多聚焦於杜甫、韓愈、白居易、王維、韋應物等人身上。對宋、元詩歌典範的閱讀接受則以蘇
軾、陸游、黃庭堅、元好問為清人注目焦點。對儒家傳統詩歌典範的閱讀接受則以屈原、陶淵明的詩歌
為主。在當代作家及戲曲的閱讀接受方面,顧亭林、屈大均、錢謙益、吳偉業、袁枚、張問陶及戲曲桃
花扇的閱讀為主。
清代讀書詩呈現了詩人閱讀接受的取向與審美意趣,藉由讀書詩,可以幫助我們了解一代詩歌特色及其時代精神、文化型態、詩歌創作藝術等。透過讀書詩的閱讀,使我們了解到清人詩歌典範的確立與清詩特色之所在,而讀書詩的創作,更開拓了清代詩歌的文藝表現形式,提升了清詩的審美藝術境界,並從從中體現了清詩集大成與總結前代詩歌遺產的價值。

Identiferoai:union.ndltd.org:CHENGCHI/G0095912015
Creators劉靜宜
Publisher國立政治大學
Source Sets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ibraries
Language中文
Detected LanguageUnknown
Typetext
RightsCopyright © nccu library on behalf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

Page generated in 0.003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