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search

中山先生的民主理論

民主主義是近代世界不可抗拒的潮流,而 中山先生正是民主主義的信仰者和推動者,他一生中奔走革命四十年,主要目的就在造成中國的民主共和-並且是真民主、真共和;他深知中西國情之不同,及西方代議政治的缺陷,乃思求一套適合中國人自己的民主制度;又因為他是一位革命家,不但坐而言更要起而行,要把理想付諸實現,因而「革命方略」便成為其民主理論不可缺少的一部份。筆者就這樣以價值-制度-方略(途徑)來組成 中山先生的民主理論。
在尚未進入民主理論的本題之前,筆者用了相當多的篇幅說明其理論的淵源和背景,但不採「因襲」、「規撫」、「獨創」三者以分割每一部份思想的故習。因為 中山先生一生中有三十年的時間在外國,並且中學、大學受的教育是純西方式的,其民主理論之以歐美為主要淵源,是很自然的現象。當然他對傳統中國的政治社會有深刻的認識,對當時的中國國情也有切實的瞭解,因此建構起來的民主理論與西方民主思想家的頗有不同。
關於民主思想的一般論題,筆者歸納為共和、權利、自由、平等四項,其申多拿梁啟超、盧梭、彌勒、嚴復等人的觀點來與 中山先生相比,以明其理論的由來、重點和時代性。關於制度一章,從中央到地方,從理論到現實,筆者不但用歷史的方法把他前後主張之不一致處說明清楚,並且把實際上可能發生的困難列舉出來,能解決則試為解決,不能解決亦不曲為辯護;因為政治制度不過是人類為達到某些目的的一些方法或工具,通常以適用(可行)與否作評判標準,但吾人亦深知他這樣設計之背後所代表的理想和意義,所以即使目前不可行,將來未必不可行。第五章是講民主化的途徑,也就是革命方略的問題,可以說是 中山先生的民主理論比較特殊之處,從這□可以看出他不與真專制、假共和妥協的革命氣魄,無意中流露之對民主體認的深度,以及思以目的、手段互相保障的苦心。
綜觀 中山先生的民主理論,在制度方面頗富「唯理的(rational)」色彩,較少「經驗的(empirical)」意味,也許是革命家的性質使然;在一般論題方面,卻對放任的個人自由、假平等,天賦人權予以嚴厲的批評,可能部份是因為它們有礙於革命進行的緣故。當然我們不能只看到他堅持革命的一面,應該也注意他在策略上的彈性運用,對現實的妥協,以及為中國創設一套屬於自己的政治理想、政治制度的用心。這才算認識到一個整全的、活生生的 中山先生。

Identiferoai:union.ndltd.org:CHENGCHI/B2002008115
Creators陳儀深
Publisher國立政治大學
Source Sets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ibraries
Language中文
Detected LanguageUnknown
Typetext
RightsCopyright © nccu library on behalf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

Page generated in 0.16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