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search

臺北縣市完全中學教育政策執行之研究

完全中學即指中等教育前、後期(即現行國、高中階段)學生合校之中學。完全中學教育政策自民國八十一年,臺北市設立第一所試辦起,經民國八十四年教育部擬出「完全中學試辦計劃」成為全國試辦的教育政策,至民國八十九年正式法制化,今已成為我國中等教育主要的教育改革政策之一。
本研究目的在探討臺北縣市完全中學教育政策執行之現況、成效、問題及政策相關人員之意見,以作為改進臺北縣市,甚至全國之完全中學政策執行與學校運作之參考。研究者首先探討與完全中學政策相關之文獻,以供作為調查研究設計之用。其次編製「臺北縣市完全中學教育政策執行之調查問卷」以及「完全中學教育政策執行研究之訪談調查表」作為調查工具,進行訪談時並有錄音機作為輔佐訪談紀錄工具。第三以分層隨機取樣抽取臺北縣市共二十一所完全中學的學校行政人員、教師以及家長等共1050位樣本,其中有效問卷648份,並依此進行次數分配、卡方考驗和寇克蘭Q考驗,來加以討論和分析。另外以隨機取樣抽取教育部、臺北縣市與完全中學政策相關之教育行政人員,以及臺北縣市完全中學之校長、教師及家長共九位進行訪談調查,並進一步分析討論訪談內容。
本研究之結論如下:
一、完全中學已正式法制化,具一定規模,各方表現則互有消長。
二、影響臺北縣市執行完全中學政策的相關因素分析──「配套措施」、「價值觀」、「經費」、「人力」、及「宣傳」為五大因素。
三、臺北縣市執行完全中學政策所生成效──高中社區化、高中容量的增加、資源效能的提昇,以及國中部學生素質與入學率的提昇,為主要的成效。
四、臺北縣市執行完全中學政策所生問題──「行政負擔過重」、「大環境觀念不利」、「學校定位不明」、以及「一校兩制」等為主要問題。
五、臺北縣市執行完全中學政策相關問題的解決之道──「調整擴增行政員額編制」、「改變教育財政思維」及「釐清學校與政策定位」為主要方法。
六、臺北縣市執行完全中學政策未來發展模式分析──完全中學政策具有繼續推行的價值,但於政策內容上需做相當的調整。
研究者根據文獻與研究結果發現,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對於教育行政機關的建議:
(一)增加員額編制,調整人事制度
(二)改變教育財政思維,資源有效開源節流
(三)釐清政策方向與學校定位
(四)改良課程設計,增加彈性與多元性
(五)充分授權地方政府與學校
(六)提升政策執行人員素養
(七)加強政策宣導,導正認知與觀念
二、對於學校行政的建議:
(一)增加直升名額
(二)均衡國高中部間資源與地位
(三)增加全校師生間互動
(四)妥善處理教師調動
(五)參考其他完全中學經驗
三、對未來研究者的建議:
(一)研究方法上,可採個案研究法等多種方法並行。
(二)研究內容上,可做學校間或國際間的比較;亦可針對人力財力做有效資源分配的研究;或以完全中學政策,進一步對教育政策執行的理論架構做探討。
(三)研究對象上,除依完全中學政策所成立之公立完全中學外,另可以私立或師大附中等「完全中學」為研究對象。而待此政策趨於穩定成熟後,亦可針對學生做學習成效等方面的研究。

Identiferoai:union.ndltd.org:CHENGCHI/A2002001069
Creators戈伯元, Stanley Kou
Publisher國立政治大學
Source Sets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ibraries
Language中文
Detected LanguageUnknown
Typetext
RightsCopyright © nccu library on behalf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

Page generated in 0.018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