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search

由國中小教科書看戒嚴時期台灣之國族建構—以國語文科和社會類科為分析中心

近現代國家以教育作為塑造國族認同的手段之一,為普世常見的情況,台灣的近代教育體制肇始於日治時期,由國家所主導的國民教育也始於這個階段,戰後台灣由中華民國接收後展開另一階段的教育體制,雖然在教育制度上有所差異,但兩者都是由國家機器強力掌控教育。而中華民國政府在接收台灣後的首要目標在於去日本化、行中國化,主要手段之一便是透過教育來實施,戰後台灣在黨國體制的威權統治下,教育的特色包含黨化教育、軍國民教育以及民族精神教育,也就是學校教育的功能不只是傳遞知識與社會文化,更與國家機器的統治結合,用以塑造民族意識、凝聚對國家機器統治正當性的認同。
基於強人威權體制統治之下,教育政策和教科書制度皆由政府掌控,使台灣戒嚴時期的國中小教科書維持一貫的中國化教育,自五0到八0年代數十年之間的教科書是「既未換湯、也未換藥」,並沒有隨著時代的變遷而有結構性的改變,國族建構在教育內容中亦占有一定的份量,這情況要到九0年代後期開始進行教育改革後,台灣的國族教育內容才逐漸轉變。本論文的目的在探究戰後台灣國民教育的教育內容中國家權力介入之痕跡,因此嘗試以涵蓋整個戒嚴時期國中小之國語文和社會類科教科書以及課程標準為分析對象,針對教科書內容進行量的與質的分析,佐以課程理論、教育權理論、課程社會學之研究視角切入探討以及批判戒嚴時期教科書內容及其分析之結果,除了釐清戒嚴時期台灣教科書中有關國族建構內容產生的時空背景及其歷史脈絡,亦嘗試呈現戒嚴時期實際的國族認同教育內容和其背後代表的意義。

Identiferoai:union.ndltd.org:CHENGCHI/G0093158012
Creators蔡佩娥
Publisher國立政治大學
Source Sets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ibraries
Language中文
Detected LanguageUnknown
Typetext
RightsCopyright © nccu library on behalf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

Page generated in 0.0019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