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search

菲律賓的軍人與政治變遷

1972年9月21日深夜,菲律賓總統馬可仕(Ferdinand E. Marcos)在衡量菲國的政經情勢後,斷然宣布《戒嚴法》(Martial Law),藉以挽救當時已深受左、右派政治團體及回教叛軍、新人民軍夾攻,社會經濟秩序已瀕臨瓦解邊緣的菲律賓。《戒嚴法》的頒佈,對菲律賓社會政治各方面都帶來了極大的影響,凱斯勒(Richard J. Kessler)就認為在馬可仕施行戒嚴法下其中一個不幸的影響,便是扭曲了菲律賓社會中對軍人角色的認知。其實從菲國武裝部隊(Armed Forces of the Philippines, AFP)創立開始,深受美國專業訓練的影響,不介入政治便是其軍事專業概念的基石,而文人至上的原則(the principal of civilian supremacy)更是AFP非政治(anti-politics)的方針之一。不過在馬可仕刻意的部署之下,大多數的菲國軍官都走進了政治圈中,部分政治化已久的軍官,也漸沾染到文人的習氣,貪污、奢侈之風常有所聞,這也促使日後「軍中改革運動」(Reform of the Armed Forces of the Philippines Movement, RAM)的出現。一九八六年大選後,菲律賓情勢風雲變色,曾經獨霸一時的威權強人-馬可仕,在軍方倒戈與人民的力量顯現下踉蹌下台。靠軍方倒戈而上台的柯拉蓉總統(Corazon Cojuangco Aquino),雖然帶著菲律賓人民重回民主,但民主化後的菲律賓卻仍處在一個風雨飄搖的局勢中。其中軍人政變與文武關係互動的問題,亦成為菲律賓後馬可仕時期政治的主要特徵。因此,本文即欲了解重回民主體制後的菲律賓,軍方為何會一再發動軍事政變挑戰政府權威?與此相關的子命題則為:這是否和軍方過去所扮演的角色有關?菲國軍隊何以會介入政治中?這些政變的發生有何特性與背後意義?以及又是什麼樣的原因,阻礙軍方策動成功政變的可能?

Identiferoai:union.ndltd.org:CHENGCHI/G0912610151
Creators朱慶書, Chu, Chin-Sue
Publisher國立政治大學
Source Sets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ibraries
Language中文
Detected LanguageUnknown
Typetext
RightsCopyright © nccu library on behalf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

Page generated in 0.0024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