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search

客家電視台族群政治分析 / An Analysis of ethnic politics involving Hakka TV

本論文研究「客家電視作為我國第一家由政府出資設立的族群電視,它的成立背景有何歷史結構因素交雜其間?也就是在台灣的社會脈絡下,設立族群媒體是為了撥正主流社會價值觀的偏差?抑或僅是一個政治性考量?而在客家電視建台完成後,又應如何思考以開放性的文化認同,建構多元平等的公共空間?」

透過史料文獻分析、深度訪談六位曾參與規劃建置客家電視的相關人員,以釐清客家電視的生成脈絡。同時本研究也援引雷蒙‧威廉士(Raymond Williams)的「節目編排:分佈與流程」的概念,分析客家電視台的節目編排策略;並輔以考察國外族群電視個案,指出客家電視所面臨的困境,以及提供參考建議。

研究發現,客家族群1980年代後期以降的社運訴求,成為陳水扁在2000年的競選承諾之一,具體展現為客家電視在2003年7月1日開台。但陳的客家政策白皮書明訂:客語頻道開播五年後,政府將不再編列預算補助,由頻道自負盈虧。這也造成客家電視初期是以標案方式委託民間媒體營運。「一年一標」的招標方式,不論是在法規、經費、人力配置上都有重大瑕疵。本研究因而認為,民進黨最初為選票訴求而承諾與創設,惟若無後續改革,客家族群電視促進多元文化發展的成效將極為有限。

2007年1月客家電視加入台灣公廣集團(TBS)運作後,客家電視台的節目製播內容已有改變。研究發現,晚間七點播出的【暗夜新聞】的整體流程編排,企圖呈現一種以客家人角度看世界的新聞意象。然而客家電視在經費來源、法制未明的狀況下,未來的發展仍有變數;另一方面,在客家電視也應去思考頻道本身的調性定位問題。

Identiferoai:union.ndltd.org:CHENGCHI/G0094451005
Creators李信漢, Lee, Hsin Han
Publisher國立政治大學
Source Sets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ibraries
Language中文
Detected LanguageUnknown
Typetext
RightsCopyright © nccu library on behalf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

Page generated in 0.0017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