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search

宋代「詩學盛唐」觀念的形成與內涵

今日一般人談「唐詩」,自然免不了要提起「盛唐詩」,並以它為「唐詩」的典範或代表。推溯這個普遍看法的源頭,一般研治文學史的人均能輕易指出,乃是受明代前、後七子「詩必盛唐」(或「近體必盛唐」)觀念很強的影響。再往上推溯,很多人都認為嚴羽《滄浪詩話》是明人觀念的源頭。換言之,今人熟知的崇效「盛唐詩」的觀念,乃是由嚴羽肇其耑,明人承之而發揚光大,影響迄今。
這固然無可厚非,因為從明人的詩論,確可看出《滄浪詩話》的影響。然則,能不能從嚴羽再往上推溯?委實令人感到一片模糊。學界將「詩學盛唐」觀念推溯到南宋嚴羽的同時,卻不免忽略:除了嚴羽,或在嚴羽之前,有沒有其他人也標榜「盛唐詩」?因此,學界對於嚴羽「詩學盛唐」觀念的理解,是即源頭、即完成的。而事實上,任何一種思想觀念,幾無平地特起、瞬時完成,其「完成型態」固然值得多方關注,但這個觀念是怎麼被提出的?如何由細微漸趨壯大?毋寧也是非常值得探討的議題。
更緊要的是,「盛唐詩」是一個相當後起的概念,其產生還大大後於「晚唐詩」;而且起初「盛唐詩」的指涉時段並不止是今人熟知的開元、天寶年間;甚至有一段不短的時期,許多宋人所講的「唐詩」並不以「盛唐詩」為代表,而偏重在「晚唐詩」。凡此都和今人早已定型的觀念有明顯的落差。因此,「盛唐詩」如何逐漸取代「晚唐詩」而成為「唐詩」的代表?如何被人們標舉出來?自然非常值得深究。
而這也就是「詩學盛唐」觀念如何形成的問題。如果僅侷限在嚴羽詩論,以之為崇效盛唐詩的鼻祖,非但難以發現這個重要問題;即使察覺,恐亦無法處理。本論文就是試圖探討、解決上述的疑問,以期細緻地探索宋代「詩學盛唐」觀念如何逐漸被人注意、標舉,最終成為唐詩的英華、近體的典範。

Identiferoai:union.ndltd.org:CHENGCHI/G0901510181
Creators陳英傑, Chen, Ing-jie
Publisher國立政治大學
Source Sets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ibraries
Language中文
Detected LanguageUnknown
Typetext
RightsCopyright © nccu library on behalf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

Page generated in 0.0018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