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search

台灣財經雜誌論述中的氣候變遷議題建構(1992-2011年) / Framing of climate change issues in Taiwanese financial magazines(1992-2011)

觀察近年國內數本財經雜誌的封面專題題材,可見其中不乏氣候變遷影響相關議題討論的刊載,以商業金融趨勢為議題主要切入角度且納入目標閱聽眾考量的財經雜誌,如何於其文本中建構氣候變遷議題為本文欲探討的核心問題意識。故此,本研究依循框架分析的建構論途徑,採納由比利時學者van Gorp所提出的質量兼具分析架構,以國內具相當指標性和流通率的《商業周刊》、《天下雜誌》與《遠見雜誌》三份財經雜誌為研究對象,藉由框架別、消息來源等綜合政經、社會文化脈絡的討論,由歸納和演繹兩階段中瞭解1992至2011年期間的氣候變遷議題於財經雜誌文本中被建構的樣貌。透過561個有效樣本的反覆檢視,歸納得出解決責任、經濟影響、災難末日、環境永續與衝突競爭五個框架別,《商業周刊》所建構的氣候變遷議題以經濟影響框架出現頻率最高;《天下雜誌》與《遠見雜誌》則以解決責任框架為最彰顯者,災難末日、環境永續與衝突競爭三個框架於文本中的出現頻率則皆偏低,三份財經雜誌在援引框架的議題建構過程有顯著差異。輔以質化討論的研究結果,研究者從中觀察到各框架別之間沒有時間流變上的差異,但各框架別所屬的範本運作在不同時間階段則有細微的差異表現。隸屬解決責任框架的政府責任範本密集出現在2007年之後,推估此與IPCC所發布的第四次評估報告有關,其對氣候變遷人為論的高度肯定促成解決責任分配的呼籲聲浪;2009年底於丹麥哥本哈根召開的聯合國氣候峰會再次強化地球村中各個國家政府必須肩負的解決責任;企業責任範本與政府責任範本的表現有相似的趨勢,自2007年起企業責任範本始頻繁出現;個人責任範本的相關論述則於2008年之後密集表現於文本中,此與2008年台灣二次政黨輪替後的施政方向有關,如執政黨將低碳家園以及推動綠能產業納為重要的施政方向,在政府官員大力推廣個人日常生活的減碳實踐下,減緩氣候變遷影響的風險分散至個人身上,氣候變遷議題氛圍有成為大眾論述的趨勢;科學社群責任範本所展現的人定勝天和科學至上態度,多出現於2008年底與2009年初,此與美國在氣候變遷議題上作為意見領袖的動態有著密切相關。在經濟影響框架的部分,研究者發現自1990年代初,財經雜誌已將環境保護和氣候變遷議題融入經濟脈絡的討論中,直至1990年代末期,代表負向意涵的衝擊範本對於能源密集的高耗能產業規劃多是給予掌聲,傾向保護產業忽略環境的態度。2000年台灣經歷首次政黨輪替,面對氣候變遷議題的態度仍舊延續過往的發展主義意識形態,對氣候環境的友善開發管制偏向保守。然這樣的經濟中心思維在2011年國光石化設廠案的質疑批評聲浪中看見具體轉變。強調氣候變遷影響下的各式災難現象與人禍的災難末日框架,其展現的範本模式在20年的歷時中則未出現不同時間上的特色,此與災難框架事件導向的屬性有關。無論是和諧共存範本或自然教育範本,環境永續框架在文本論述中出現的頻率皆偏低,無法反映其在20年的歷時過程中所彰顯的範本演變特色,但根據分析結果可觀察到的是環境永續框架與大眾文化之間的密切關係,包括好萊塢電影、環境紀錄片等片段內容、環境理念與應變態度,皆在文本論述中以貼近閱聽人的方式引用展現,環境永續的環境中心價值觀在大眾文化的氛圍中建立。衝突競爭框架的框架包裹運作反映在科學不確定性與政治陰謀角力兩範本上,此兩類範本非規律性地出現,無特定的範本論述轉變差異。整體而言,三份財經雜誌在氣候變遷議題上展現了經濟影響成改變誘因、環保團體聲音的微弱、由大眾文化領導議題和強化解決責任等文本論述特色。

Identiferoai:union.ndltd.org:CHENGCHI/G0097451012
Creators李雅雯, Li, Ya Wen
Publisher國立政治大學
Source Sets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ibraries
Language中文
Detected LanguageUnknown
Typetext
RightsCopyright © nccu library on behalf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

Page generated in 0.0127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