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財經雜誌新聞置入性行銷報導對記者專業表現的影響楊倩蓉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台灣已經進入投資理財的時代,大眾對於投資理財的興趣與參與度也漸形升高,由於財經雜誌的專業性質對於有意藉投資來理財的讀者影響頗鉅,財經媒體作為金融資訊發聲的重要管道之一,在報導的確實性與議題的設定上應該要負起極大的責任;財經雜誌記者對於財經議題的消息來源掌握與專業態度,反映在議題的呈現上也關乎一般大眾在投資理財的方向,和雜誌本身的可信度,其重要性非同小可。
此外,財經雜誌銷售率仍佔所有雜誌銷售量的十分之一以上,一旦專業性雜誌屈服於市場導向新聞的壓力時,將會直接影響記者的專業表現,無論是在議題設定、採訪報導與採訪人物選擇上,與傳統對專業新聞的認知都將造成極大衝突,衝擊新聞倫理。
本文研究以深度訪問的方式,首度訪問到目前台灣財經雜誌市場在書店及便利商店銷售量排行榜的前十名財經雜誌資深記者,透過他們在財經雜誌第一線的採訪經驗,深入了解財經雜誌在新聞產製過程中,對置入性行銷報導的處理態度與編輯室原則,以及財經雜誌記者接觸置入性行銷報導的程度。
本文研究發現,置入性行銷確實已經成為許多財經雜誌在追求廣告營收上重要的收入管道,同時也發現置入性行銷報導對財經雜誌記者在專業表現上確實產生諸多影響,這些影響所導致的結果不僅是記者對新聞工作的意義產生懷疑,也影響到財經雜誌在新聞報導上的公信力;同時也進一步呈現置入性行銷報導如何改變了目前財經雜誌的新聞產製生態。
大部分的新聞記者對於新聞工作還是充滿了憧憬與對新聞的理想,但是大部分的記者也表達對新聞工作的失望,認為財經雜誌有愈來愈商業化的傾向,所以離職或是換跑道的意願都頗高。本文研究建議,財經雜誌作為投資大眾在理財上的參考之一,應該更為謹慎維持新聞報導中立與價值,重新再思考新聞置入性行銷報導對新聞專業與記者可能造成的長遠影響,同時正視資深記者的價值與加強記者的新聞專業素養。
關鍵詞:財經雜誌、新聞置入性行銷、財經雜誌記者、專業自主權、專業表現
、新聞倫理
|
2 |
「熱血」論述的框架分析:以財經雜誌人物報導為例 / Media Framing of "Passion" Discourse: A Study of Interview Features in Financial Magazines周鑫, Chou, Hsi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近年來台灣財經雜誌一反過往多採訪製造業及科技業企業高階主管之習慣,大幅擴展報導人物範圍,並以「熱血」一詞形容採訪對象。為探討此熱血現象背後工作價值觀之轉變可能,本研究選取《Cheers快樂工作人》、《商業周刊》、《天下》及《遠見》等四財經雜誌,蒐集自2006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間227篇人物報導,並採納各刊物揭示目標讀者圖像及組織宗旨文章,使用van Gorp(2007)所提框架分析方法建構熱血人物報導所含框架包裹,檢視框架中各裝置運作的情形,及其與社會文化脈絡之連結,並檢驗各刊物使用熱血框架之情形,且交叉分析報導人物基本特徵及雜誌使用熱血框架的情況,以解讀財經雜誌人物報導所再現熱血人物所具備特徵,與各框架背後運作之文化迷思。
本研究歸納出三種熱血人物框架類型,分別是「為所欲為」、「克服挑戰」及「犧牲奉獻」框架。「為所欲為」框架強調主角不僅為了物質報酬,更係尋求自我認同而投入事業,故多不依既有慣例行事,因此遭受周遭人群懷疑,。依據熱血行動於報導中的負面或正面評價,可區分為反省衝動過往的「年少輕狂」範本及鼓勵讀者勇於作自己的「勇敢逐夢」範本。「克服挑戰」框架則指出熱血是獲取事業成功需具備條件,主角因擁有不懼挑戰的熱情,而能突破重重難關且成就功業,其展現情況可分熱血為成功鑰匙的「成功要件」範本,以及主角一再突破難關並享受挑戰過程的「奮戰不懈」範本。「犧牲奉獻」框架強調群體利益高於個人利益的崇高宗旨,故主角不惜不計個人得失投入公益事業,並可依據熱血行動影響層面及範圍加以分類,「默默苦行」範本描述主角利用自身專長服務群眾,;「傳佈公益」範本則將影響眾人作為公益行動的重要手段或目標,且經常強調使用傳播工具的重要性。綜言之,「克服挑戰」框架文章篇數最多,「為所欲為」框架次之,「犧牲奉獻」框架殿後。其中最少。《Cheers快樂工作人》、《商業周刊》與《天下》皆以呈現克服挑戰框架為主,惟《遠見》呈現為所欲為框架之文章比率比例最高。
比較各財經雜誌出現熱血人物特徵,本研究發現熱血人物以男性為主體,而《Cheers快樂工作人》與《遠見》採訪創作及運動表演人員的比例最高,其選取熱血人物所在產業亦以媒體、數位內容產製業為主;《天下》及《商業周刊》出現熱血人物身處政府及教育機構(含非營利組織及個人)者最多,《天下》偏重報導專業或受雇人員,《商業周刊》則以企業高階主管為主。觀察各框架呈現人物特徵,「為所欲為」框架文章中最常出現之職業身份及產業別為創作及運動表演人員與媒體、數位內容產製業,顯示本框架多搭配工作自由度高之職業從業者出現。「克服挑戰」框架中最常出現的產業類別為媒體、數位內容產製業與傳統製造業,其中專業或受雇人員出現頻率最高,展現其成就導向特色,。在犧牲奉獻框架中,志工、學生及業餘者佔多數,呈現產業亦以政府及教育機構(含非營利組織及個人)為主流,可見本框架呈現特別側重公共服務之職業特性。
本研究認為各框架範本可依據熱血行動以「人與其周遭世界的互動態度」加以分類,如行動為外在世界所認可,能號召眾人行動或取得成功,則以和諧式熱情樣貌呈現;若行動不為外在世界所認可,行動者須以己力突破橫逆,甚至修正行動以符合期待,則多以偏執性熱情特徵描寫行動。此現象顯示財經雜誌報導熱血人物時,仍依循社會認可邏輯加諸價值評判。
根據分析結果,本研究期望未來財經雜誌積極向讀者介紹不同管理模式及職場改造經驗及勞資溝通技巧方法,讓工作者非僅在個人心態及工作技巧上展現「熱血」,而有能力改變勞動條件,打造符合工作者需求的職場環境,俾能充分發揮個人潛力,。媒體也可多報導一般工作者,非僅報導獲社會認可之成功者,以呈現工作者的多元面貌,。一般工作者也可透過網路透過社群網路發聲,與他人交流經驗,或可突破現有職場困境,以提升勞動條件。
|
3 |
台灣財經雜誌論述中的氣候變遷議題建構(1992-2011年) / Framing of climate change issues in Taiwanese financial magazines(1992-2011)李雅雯, Li, Ya W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觀察近年國內數本財經雜誌的封面專題題材,可見其中不乏氣候變遷影響相關議題討論的刊載,以商業金融趨勢為議題主要切入角度且納入目標閱聽眾考量的財經雜誌,如何於其文本中建構氣候變遷議題為本文欲探討的核心問題意識。故此,本研究依循框架分析的建構論途徑,採納由比利時學者van Gorp所提出的質量兼具分析架構,以國內具相當指標性和流通率的《商業周刊》、《天下雜誌》與《遠見雜誌》三份財經雜誌為研究對象,藉由框架別、消息來源等綜合政經、社會文化脈絡的討論,由歸納和演繹兩階段中瞭解1992至2011年期間的氣候變遷議題於財經雜誌文本中被建構的樣貌。透過561個有效樣本的反覆檢視,歸納得出解決責任、經濟影響、災難末日、環境永續與衝突競爭五個框架別,《商業周刊》所建構的氣候變遷議題以經濟影響框架出現頻率最高;《天下雜誌》與《遠見雜誌》則以解決責任框架為最彰顯者,災難末日、環境永續與衝突競爭三個框架於文本中的出現頻率則皆偏低,三份財經雜誌在援引框架的議題建構過程有顯著差異。輔以質化討論的研究結果,研究者從中觀察到各框架別之間沒有時間流變上的差異,但各框架別所屬的範本運作在不同時間階段則有細微的差異表現。隸屬解決責任框架的政府責任範本密集出現在2007年之後,推估此與IPCC所發布的第四次評估報告有關,其對氣候變遷人為論的高度肯定促成解決責任分配的呼籲聲浪;2009年底於丹麥哥本哈根召開的聯合國氣候峰會再次強化地球村中各個國家政府必須肩負的解決責任;企業責任範本與政府責任範本的表現有相似的趨勢,自2007年起企業責任範本始頻繁出現;個人責任範本的相關論述則於2008年之後密集表現於文本中,此與2008年台灣二次政黨輪替後的施政方向有關,如執政黨將低碳家園以及推動綠能產業納為重要的施政方向,在政府官員大力推廣個人日常生活的減碳實踐下,減緩氣候變遷影響的風險分散至個人身上,氣候變遷議題氛圍有成為大眾論述的趨勢;科學社群責任範本所展現的人定勝天和科學至上態度,多出現於2008年底與2009年初,此與美國在氣候變遷議題上作為意見領袖的動態有著密切相關。在經濟影響框架的部分,研究者發現自1990年代初,財經雜誌已將環境保護和氣候變遷議題融入經濟脈絡的討論中,直至1990年代末期,代表負向意涵的衝擊範本對於能源密集的高耗能產業規劃多是給予掌聲,傾向保護產業忽略環境的態度。2000年台灣經歷首次政黨輪替,面對氣候變遷議題的態度仍舊延續過往的發展主義意識形態,對氣候環境的友善開發管制偏向保守。然這樣的經濟中心思維在2011年國光石化設廠案的質疑批評聲浪中看見具體轉變。強調氣候變遷影響下的各式災難現象與人禍的災難末日框架,其展現的範本模式在20年的歷時中則未出現不同時間上的特色,此與災難框架事件導向的屬性有關。無論是和諧共存範本或自然教育範本,環境永續框架在文本論述中出現的頻率皆偏低,無法反映其在20年的歷時過程中所彰顯的範本演變特色,但根據分析結果可觀察到的是環境永續框架與大眾文化之間的密切關係,包括好萊塢電影、環境紀錄片等片段內容、環境理念與應變態度,皆在文本論述中以貼近閱聽人的方式引用展現,環境永續的環境中心價值觀在大眾文化的氛圍中建立。衝突競爭框架的框架包裹運作反映在科學不確定性與政治陰謀角力兩範本上,此兩類範本非規律性地出現,無特定的範本論述轉變差異。整體而言,三份財經雜誌在氣候變遷議題上展現了經濟影響成改變誘因、環保團體聲音的微弱、由大眾文化領導議題和強化解決責任等文本論述特色。
|
4 |
財經雜誌品牌忠誠度指標建構傅修平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為補強雜誌媒體領域中對於品牌研究的不足,希望導入有關品牌忠誠度之相關研究,建構國內財經雜誌品牌忠誠度衡量指標,作為業界實際營運時的有效參考,未來則以此為基礎,發展其他類型媒體品牌忠誠度衡量指標。
研究採用修正式德菲法,將財經雜誌品牌忠誠度衡量指標分為行為指標與態度指標兩大面向,行為指標共有4項題項;態度指標則有12項題項。經兩回合專家問卷及專家訪談,研究結果顯示,行為指標共有4項指標「購買比率」、「購買順序」、「購買持續時間」、「閱讀比率」達到專家共識一致性與重要性之檢測標準;態度指標則有「購買意願」、「滿意度」、「品牌評價」、「推薦意願」、「品牌偏好」、「品牌信任」,以及「品牌承諾 / 堅持」等7項題項達到檢測標準。
研究建議,財經雜誌在衡量品牌忠誠度時,可依據通過檢測指標建構衡量題項,同時在實務工作上,以產品內容的專業性與精確性提升讀者購買與閱讀意願,並獲取讀者認同,提高讀者的滿意度與對該雜誌的評價、推薦意願,同時建立品牌偏好與品牌信任,自然可獲得讀者對於該雜誌品牌的承諾與堅持。 / The study is aiming at consolidate the lack of brand study in the business magazine industry, and would like to introduce related research for constructing loyalty evaluation indexes of Taiwan business magazine brand, as well as to build up effective reference for practical operation. Then with the study base, we can develop brand loyalty evaluation indexes of other type magazine in the future.
This study adopts “modified Delphi” and divides the brand loyalty evaluation indexes of business magazines into two dimensions: “behavioral indexes” and “attitudinal indexes”. The “behavioral indexes” consists four items and the “attitudinal indexes” consists 12 items.
After completing two rounds of questionnaires,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re’re four “behavioral indexes” which are qualified for consistence and importance” by experts and scharlors of media marketing, including “percent of purchase”, “purchase sequence”, “duration time for purchasing” and “percent of reading”. Also, there’re 7 qualified “attitudinal indexes” including “purchase intention”, “brand satisfaction”, “brand evaluation”, “recommendation intention”, “brand preferences”, “brand trust” and “brand commitment / insistence”.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business magazines may evaluate brand loyalty with these qualified indexes. From practical point, business magazine need to focus on the professionalism and accuracy of content as to improve readers’ purchase and reading intention, to get readers’ recognition, to boost readers’ satisfaction and recommendation as well. Meanwhile, once the brand preferences and brand trust are constructed, the business magazines get the readers’ brand loyalty as well.
|
Page generated in 0.0204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