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search

風險爭議下的能源新聞框架分析 以遠見和聯合報的專題為例 / Frame analysis of Taiwan's energy news. Take Global Views and United Daily News's depth reports as examples.

能源議題在臺灣一直存在爭議,最為社會大眾熟悉的是核能問題,核能幾乎是國內媒體最關注的焦點之一。自2012年行政院前院長江宜樺提出核四公投,國內主流媒體相繼推出跨國性的能源專題報導,內容不同於過往媒體多聚焦在核能議題,故引發本研究探討媒體如何建構深度能源報導的興趣。
本研究以2013年9月《遠見》〈未來的電哪裡來?〉和2014年3-4月期間刊登的《聯合報》〈明天的電 核去核從〉為例,探討國內媒體在核能風險的爭議如何建構跨國性的能源專題報導。為加強分析文本背後的社會文化現象影響,本研究採用並調整van Gorp(2010)歸納和演繹法兼具的框架分析架構,在社會文化現象的分析納入深度訪談法,以訪談記者的資料掌握媒體產製流程、守門原則和媒體文化等因素對文本建構的影響。在框架演繹階段,本研究則採內容分析法統整新聞框架在兩大專題的分布情形,及媒體屬性和消息來源與框架間的關聯。
本研究根據兩大專題的論述建構「供給穩定」、「需求節能升效」、「公眾價值」、「人身健康安全」和「環境低碳」等五個框架類目。供給穩定和需求節能升效框架分別討論能源的供應及需求問題;公眾價值框架關注核能風險溝通的民主參與;人身健康安全框架探討核能造成的健康安全危害;環境低碳框架則聚焦能源政策如何因應氣候變遷問題,各框架的核心意涵基本上映照臺灣目前選擇能源最需要面臨的問題困境。有關各框架在兩大專題的分布情形,整體以「供給穩定」框架的出現頻率最高;分開來者,《遠見》和《聯合報》專題都以「供給穩定」最多,但《遠見》專題依序為「需求節能升效」和「公眾價值」框架,《聯合報》專題則以「人身健康安全」和「公眾價值」框架名列二、三。
在框架論述部分,因兩大專題的產製時間和採訪國家重疊,專題報導出現類似的框架化裝置和推理裝置,且有以外國作為臺灣借鏡楷模的意涵。兩大專題的論述建構都深受社會文化脈絡和消息來源的說法影響,特別是有關專業議題的討論,報導相當依賴可信度高的消息來源。媒體差異則影響兩大專題出現不同的論述特色,《遠見》專題因該雜誌定位為專業財經媒體,報導呈現財經雜誌深度報導的特色,內容援引豐富文獻。《聯合報》專題則具有報紙即時性的特色,報導篇幅短、關注各國最新的能源發展資訊。
在消息來源的引用部分,兩大專題鑑於可信度的守門原則,整體以官方和產業單位為引用前兩名者,進一步分析,《遠見》專題的前兩名為產業和官方人物,《聯合報》則反之。除此,五個框架整體也以官方單位引用最多;其中「需求節能升效」和「公眾價值」框架以產業單位引用最多,其他三個框架引用最多者皆為官方單位,主因是「需求節能升效」框架重視產業和民間的節能行動,公眾價值框架注重能源產業機構和民間的風險溝通,其他三個框架則關注政策制定者因應能源供給、能源風險和氣候變遷的作為。
本研究發現,部分研究結果的推理需藉由訪談記者才能確認,如《遠見》因定位為財經媒體,影響專題著重產業觀點;或如《聯合報》專題的報紙特色,也根據訪談結果了解媒體文化對新聞建構的影響。若僅採用van Gorp的分析架構,難以掌握媒體產製流程、媒體文化或潛在的社會因素等影響,故本研究輔以深度訪談法探討新聞框架和文化現象的扣連,補充了van Gorp框架理論的不足。
本研究也針對能源報導提出實務建議。首先,媒體組織需持續培養新聞工作者的專業,鼓勵報導開展多元消息來源;在報導寫作方面,應增加關注產業責任和與臺灣脈絡相近的國家情形,拓展報導面相。同時注意查證工作,避免報導流於以作為平衡的衝突方式呈現。而在製作國外議題方面,建議新聞工作者事先前往各國蒐集一手資訊,尋求駐外單位協助、聯絡特派員或預先採訪國內專家和民間團體,以利實際採訪。國外報導另須重視國外經驗和國內脈絡的差異,使報導引發讀者關注國內問題,並作為實際可行的解決策略。

關鍵字:能源、核能、框架分析、風險社會、專題報導

Identiferoai:union.ndltd.org:CHENGCHI/G0102451010
Creators趙于萱, Chao, Yu Hsuan
Publisher國立政治大學
Source Sets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ibraries
Language中文
Detected LanguageUnknown
Typetext
RightsCopyright © nccu library on behalf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

Page generated in 0.0253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