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search

中唐詩歌「由雅入俗」的美學意涵研究

中唐詩歌「由雅入俗」的美學意涵研究摘要:

本論文共七章。第一章「緒論」申明研究宗旨、研究範圍、研究方法。並對中唐年代作一界定,論述「雅」與「俗」的分野,以作為全文探討中唐詩歌「由雅入俗」趨勢的基礎。

第二章「中唐文人之階層變動及其生命意涵」。中唐詩歌開展由雅入俗美學思潮的原因,實肇於創作主體文人階層的內涵,已由以往依附帝王世族的文人,轉為憑藉學識才華入仕的士子。是以本章先釐析科舉制度對於文人的意義,論述以進士科為主的文人如何成為社會、政治上的新興勢力。作為新興士大夫階層的官吏或文人,也需要確定自己個人的人生理想或人生價值。本章從文人生命性格的形塑、社會地位的定格、歷史文化的追尋三個面向,由進而遠、由淺而深地求索中唐文人的生命意涵,考察中唐寒士文人自我意識增強的表現情形,發掘他們求新求變的心態導致時代美學觀念的變化,這也是讓詩歌由雅入俗的內在原因。

第三章「新樂府運動的革新意義與通俗化傾向」。新樂府運動是有唐一代最重要的詩歌改革運動。提倡者白居易和元稹代表的是新興庶族初登政治權力上層、滿懷理想的文人典型。新樂府運動以輔國匡君、濟民傷痛為宗旨,從根本上改變了過去文人側重吟詠個人內心世界的詩歌傳統。本章首節論述新樂府運動的形成過程,並探討它和古文運動的關係,第二節分析元白的詩歌理論見解,尤其突出詩人以文學改革時政的強烈企圖,第三節鑑賞詩歌作品,觀察其實踐理論之情形如何,最末一節則評論新樂府詩作通俗化的美學表現,包括:語言淺顯、句式多變;敘事詳盡、聞之即懂;詩體的散文化與議論化;以普遍人性為基本訴求等四點。

第四章「元白詩派的通俗詩風與生活化文化取向」,附文「劉禹錫與柳宗元詩中『尚俗』特色之考察」。元白詩派是中唐詩壇上兩大詩派之一,本章探討其通俗化的詩歌內涵。白居易和元稹的仕宦生涯一再遭逢無情的貶謫打擊,詩歌創作產生明顯的轉變:批判時局弊政、揭露民生困苦的內容驟然減少;抒發一己幽思,描寫日常生活瑣事的內容迅速增多。不變的是詩歌平易、淺切、通俗易懂的特色,仍貫串當中。本章第一節討論元白生命歷程的轉折,考求詩風轉變的原因,並論及他們詩歌唱和的情形,對「元和體」之意義作一界定。第二、三節分別探討艷情詩、閒適詩、感傷詩作品,釐析元白詩派後期詩作的具體內涵。第四節則分析詩歌趨向繪寫閒情俗趣的生活化特色,說明元白詩何以能在中唐當時空前流行,傳誦人口,造成當代詩歌普及化的現象。本章篇末附文為「劉禹錫與柳宗元詩中『尚俗』特色之考察」。中唐詩壇雖以元白、韓孟詩派為兩大詩歌主流,但又有劉禹錫、柳宗元兩位重要詩人別開生面,開創出絕然不同的詩歌藝術風格。附文即針對劉、柳詩作當中,趨向世俗化部分之特色加以論述分析,完整地考察並呈現中唐詩歌由雅入俗的風貌。

第五章「韓孟詩派獨特的抒情模式與由雅入俗的表現」。韓孟詩派與元白詩派並列中唐詩壇兩大詩派,它是以韓愈和孟郊為核心的一個詩人群體,在創作方法上搜奇抉怪,刻意出新;風格表現上險峭奧折、美醜並陳,涵孕出一股與眾不同的詩歌特色,緣於這種特色,又被稱為「險怪詩派」。本章第一節首先論述韓孟詩派的作家,包括韓愈、孟郊、盧仝、劉叉、馬異、李賀、賈島等人的性格與出身經歷,尋究詩派風格形成的內在原因。再者,他們專務奇險艱苦、幽冷寒僻的抒情方式,顯與以往詩歌「志之所之,詩亦至焉」的創作心態有所不同,本章第二節就韓孟詩派的抒情方式,作一剖析。第三節則集中論述韓孟詩派的詩歌內容及創作手法各方面由雅趨俗的表現。

第六章「中唐詩歌的美學特色」。中國詩歌向有唐宋之分。詩分唐宋,不只是時代的分別,還有風格的不同,唐詩重韻致,多能情景交融,高華清遠,雄渾豐腴;宋詩重理趣,多挺拔瘦勁,氣骨嶙峋。唐音宋調的不同,究其源頭即淵源於中唐。中唐之後,中國社會、文化也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從宏觀的角度來看,政治結構乃至社會結構的變化,對知識階層的心理產生極大的影響,中唐文人於是在文學觀念、審美觀念上均與以往文人有所不同。中唐詩歌的變化,在於整體精神的由外向內,由典雅化趨向日常化與通俗化。而這種個人化、內心化、生活化的審美心理與美學風範,不但影響了宋代詩人,更是宋代之後文人士大夫最為典型的審美風範。本章首節論述中唐詩人主體意識的增強,從而改變了審美視角,擴大了審美範圍。第二節討論中唐文人對民間文學的廣闊吸納程度,包括他們直接參與填詞、寫小說等創作的情形。第三節探討中唐詩人在詩歌內涵融鑄宗教思想的狀況,他們往往在堅守儒家為本位的立場之餘,融入佛家與道家思想,調解他們在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中遭遇的苦悶與挫折,這種三教融和的人生觀,深深影響宋人。第四節則是就中唐詩歌由雅入俗的趨勢,作一整體評析。

第七章「結論」。依據以上各章之探討,總結要點,並就研究發現與成果,一一臚列以為結論。 / A Research of the Aesthetics Significances of
Tang Poetry’s Shift from the Refined to the Popular Tastes

The Dissertation is composed by seven chapters, giving a holistic analysis of the aesthetics significances of Tang Poetry’s shift from the refined to the popular tastes. The titles of the chapters are as followed: Chapter 1, ‘Introduction;’ Chapter 2, ‘Social Classes’ Shift and its Significances of the Scholars in Mid-Tang Dynasty;’ Chapter 3, ‘Revolutionary Significances of the New Yuei-Fu Movement and its Tendency toward Popular Tastes;’ Chapter 4, ‘Popular Tastes in the School of Yuan Jan and Bai Jui-Ye’s Poetry And Its Tendency of Allocating Daily-Life Aspects;’ Chapter 5, ‘The Uniqueness of the Poetry-writing Approaches and the Popularization in the School of Han Yu and Mong Jiau;’ Chapter 6, ‘Aesthetics Significances of the Mid-Tang’s Poetry and its historical meaning in the Chinese Poetry History;’ Chapter 7, ‘Conclusion.’ Two appendixes are included in the Dissertation: Appendix 1, ‘Aesthetics Paradigm Shift of Mid-Tang Poetry;’ and Appendix 2, ‘Bibliography of the Mid-Tang Poets.’

Identiferoai:union.ndltd.org:CHENGCHI/G0871515051
Creators莊蕙綺, Chuang, Huei-Chi
Publisher國立政治大學
Source Sets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ibraries
Language中文
Detected LanguageUnknown
Typetext
RightsCopyright © nccu library on behalf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

Page generated in 0.0025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