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search

戰後中國憲政之路:以行憲前後的黨派協商為中心的探討(1946-1948) / The road of constitutional government in Postwar China:the cooperation of Kuomintang, Chinese Youth Party,and China Democratic Socialist Party(1946-1948)

本文以戰後中國憲政的發展為題,探討1946-1948年間,國民黨、民社黨、青年黨三黨合作對制憲國大的召開、政府改組、國代選舉、立委選舉等重要政治事件的影響,本文側重探究三黨合作行憲的運作實態,探討國家利益的「前台表演」與黨派利益的「後台運作」之間的複雜關係。首先,本文扼要回顧抗戰期間到戰後初期的中國政局,探討朝野黨派關係如何影響憲政運動的推動,瞭解其對戰後中國政治的影響。抗戰勝利後,國、共衝突再起,美國、「第三方面」人士相繼居中斡旋,未能促使國共合作,最後國民黨單方面宣布召開國大制憲,中共和民盟抵制之,而國民黨則成功拉攏民、青兩黨合作。此後,國民黨拋出政府改組的議題,繼續與民、青兩黨談判,本文將分析三黨對行憲的不同想像,此間,國民黨三中全會為何對政府改組有反彈聲浪。在政府改組完成後,民、青兩黨的內部糾紛為何再起,社會輿論的普遍觀感為何,國府在此時宣布「動員戡亂」,又為日後行憲帶來什麼影響。
政府完成改組後,緊接著便是國代和立委選舉,本文將探討政府籌備選舉經過,國民黨如何建立其內部提名機制,剖析其中派系鬥爭、黨團競逐的內情。除此之外,三黨中央亦就選舉名額、地域分配作協商,以達到聯合提名,同額當選的結果,以維持三黨合作的政治格局,並略述在地方上的選舉經過。選舉結果出爐後,不符三黨協議,民、青兩黨以退出政府要挾,迫使國民黨設法遵守三黨協議,國民黨為避免造成一黨行憲的局面,運用黨紀強令當選黨員退讓,引發「黨紀」與「國法」之爭,最後國民黨中央幾經討論,由蔣中正祭出「以黨讓黨」的解決辦法,彌平選舉糾紛。為此,三黨又如何達成協議,繼續合作實施憲政。透過上述研究,本文將從五個角度分析:一、國際因素對中國政治的影響;二、「行憲」與「戡亂」的關係;三、「黨紀」與「國法」之爭的象徵意義 ;四、三黨合作的政治得失;五、戰後中國實施憲政的歷史意義。

Identiferoai:union.ndltd.org:CHENGCHI/G0971530111
Creators邱炳翰, Qiu, Bing Han
Publisher國立政治大學
Source Sets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ibraries
Language中文
Detected LanguageUnknown
Typetext
RightsCopyright © nccu library on behalf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

Page generated in 0.002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