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search

中華民國對南太島國援外政策變遷之研究(2000至2012年) / A Study on Republic of China’s Foreign Aid Policy to It’s Diplomatic Allies in the South Pacific between 2000 and 2012.

由於兩岸政治關係的制約,造成臺灣特殊的外交處境,臺灣過去以傳統方式拓展外交關係的成效甚為有限,近年來則以經濟實力做為務實外交的後盾,對外援助也成為臺灣能走入國際舞臺及發展對外關係的極重要工具。而放眼全球,隨著後冷戰時代與全球化概念的出現,國際間對外援助的思考模式已從單向的財源與經濟援助,轉向更多關切於民主人權、環保、生態及氣候變遷等人類安全議題,並更趨重視援助國與受援國及國際面向之間的雙向、多邊合作模式。基此,本文主要在探討對外援助的目的,以及其在外交政策上所能發揮之功能與限制,並藉由導入臺灣國內政黨主張及兩岸、受援國本身和國際趨勢等內外考量因素,以評估臺灣對南太平洋島國的援助方式,由傳統的資金挹注導向轉為聚焦氣候環境外交的可行性與優勢所在。
南太平洋國家在環保議題、氣候變遷等人類社會共同關心的焦點議題上,可謂首當其衝,也早已成為南太平洋社會特別關注的重心;在此區域氛圍中,加上兩岸關係的和緩形勢,兩岸應儘快協調與國際社會以共同協助的方式來解決相關問題,同時深化兩岸和解與友好合作之關係。
北京在民進黨政府時代,對南太地區主要採取強化與澳大利亞、紐西蘭及主要政經組織「太平洋島國論壇」之關係,並藉由大國外交影響力、經貿與金援實質利益等手段,達到維穩其既有邦交並伺機誘拉臺灣友邦外交轉向之目的。隨著馬政府上臺並推動「外交休兵」政策後,確已達到兩岸暫停外交爭戰的預期目標。
2008年馬英九總統上任後的「外交休兵」策略,促使兩岸關係的迅速和緩,加上環境和人類安全成為國際社會共同關注重心之趨勢,以及南太平洋受氣候變遷威脅之議題急遽突出,則給了臺灣一個徹底改進外交政策的良好契機。今後臺灣在近程上可透過新的援外政策,逐步消弭國際對臺灣採行「金援外交」收買手段之負面印象;遠程上,臺灣可持續藉由在全球人道與人權援助、國際組織參與及促進兩岸永久和平等面向,俾利臺灣對國際社會提供更長遠與實質的貢獻。

Identiferoai:union.ndltd.org:CHENGCHI/G1009220061
Creators林川宇, Lin, Chuan Yu
Publisher國立政治大學
Source Sets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ibraries
Language中文
Detected LanguageUnknown
Typetext
RightsCopyright © nccu library on behalf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

Page generated in 0.0016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