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search

晚清漕運變革之研究

漕運是歷代皇朝通過水運,向其統治中心徵運稅糧等物資的一種制度,約始於秦漢。其後,歷代相沿,盛於唐宋,發展於元明,再極盛於清。至清亡國共歷兩千餘年而終止,可說與中國的君主專制皇朝相始終。明、清兩代,是漕運制度的成熟時期,由於歷代經驗的積累,和統治者的重視,此時漕運的組織、運作都十分嚴密健全。明代自成祖遷都北京,漕運遂成大政之一,為求順利轉運江南的漕糧,遂建立了一套嚴密的漕運制度,並浚深會通等河,罷海運,專行河運。清代的漕運規制,大致上沿襲明代,少有更張,一直到清中葉後,由於漕政敗壞,運河阻滯,加上太平天國亂事起,原有之規制再不能行,才有海運、大規模減漕與改折等變革。
本文之主旨,在探討清代中期以後,由道光初年迄於宣統末年清室退位近九十年間,漕運制度的變遷。此時期的漕運,大略上經過了三度的大變革。首先,在道光初年,漕運面臨河道梗阻,漕弊積重等問題,採取了招商海運的變通措施,暫度難關。次者,在道咸之際,發生了太平天國的亂事,漕運面臨徵收、運輸上的困境,採取了推展海運及變通折徵等措施,並在戰後重建期裁減了江南地區的漕賦。最後,在光緒二十七年(1901)間,在清廷銳意推行新政下,基於財政為主的考量,將漕糧僅留100萬石由江浙兩省由海道辦運,其他直省全面折徵折解,而運輸方式也由新交通工具,輪船及鐵路取代,而將原有的漕運規制廢止。以變革的方式言之,則有海運、折徵、減漕等項。
清代晚期漕運的變革,是由於漕運的危機及弊端而發其端,改革的目的,在使以供應北京糧米用度為目標的漕運得以順利達成,然種種的興革措施,卻使這個制度逐漸解體,走上滅亡。本文主要以清政府為中心,論述其在中葉後漕運遭遇困境時,如何應付及處理這些困境的過程,及這些處理方法,轉而對漕運制度產生如何的影響。探討的時間範圍,主要是嘉道年間漕運開始面臨重大的困境至清室滅亡,漕運正式停止為止。
本文除續言與結論外,分為四章。
第一章為〈清代漕運的規制〉:本章旨說明清代漕糧河運的運作機制,就漕糧的功能,漕糧之徵收與運送,漕運之組織管理等方面加以說明。
第二章為〈道光朝之漕糧試行海運〉:本章旨在論述清代嘉道年間漕運所面臨的困境,其君臣如何面對、討論並提出改革方案。既決定了試行海運,事屬創行,其實行情況及獲得之成效為何,及為何無法將改革持續。
第三章為〈面對太平天國亂事的應變〉:太平天國是清代面臨的空前的亂事,它將漕運的運道截斷,將漕運的設施摧毀,使漕糧徵收困難,對漕運造成重大的打擊,清廷對此也相應地做出持續海運,變通折徵,裁減漕賦等措施來應變,本章即將對這些應變措施加以探討,並論述其影響。
第四章為〈漕運的廢止〉:晚清漕運,經過咸同年因應太平天國亂事的變通後,由於環境及時勢的變遷,不但無法恢復舊制,反而因為這些變通措施,逐漸使原有的制度趨於解體,加上大開口岸通商之後,由洋人帶入新的運輸科技與商業觀念的衝擊之下,終於使清廷下旨廢止漕運,制度雖然廢止了,而漕運活動卻在新式的交通系統下繼續進行,直到清亡。本章將就以上諸點加以探討。

Identiferoai:union.ndltd.org:CHENGCHI/B2002001677
Creators陳一銘
Publisher國立政治大學
Source Sets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ibraries
Language中文
Detected LanguageUnknown
Typetext
RightsCopyright © nccu library on behalf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

Page generated in 0.0021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