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search

死亡與宗教生活:以佛教臨終助念為例

臨終助念是佛教淨土信仰者所實行的一種臨終處理方式,希望藉由對臨終者說明淨土的可欲、阿彌陀佛的願力,來提起臨終者發願往生淨土的信心;並陪伴臨終者唸誦佛號,以免臨終者因死亡的痛苦而失去信仰;佛教徒相信人的身體死亡後,尚有神識存在,因此在臨終者斷氣後,助念應至少實行八小時。
從宗教史的角度來看,在佛教淨土信仰的脈絡下,信仰者透過對經典的理解與實踐,在以念佛為修行方法、追求解脫生死、投生極樂的修行中,發展出為人助聲念佛的具體行動,這個行動進一步地與「善知識」的觀念產生積極性的轉化與結合,理性地落實到臨終時刻,促成了「臨終助念」的產生。民國初年印光確認了助念的理論與實施方法,並大加推廣,而後隨著大陸佛教人士來台,助念亦進入台灣佛教徒的生活當中。
由於早期信仰氛圍較為傳統,助念實在違背民間的死亡禁忌,因此僅僅實行於少數的佛教徒間。而助念活動在八0年代的興起背景,可歸納為三個因素:一是新興佛教團體對於理念相當強調,並積極投入社會參與,較諸傳統的佛教寺院,其經營策略有明顯的改變,因此在提倡與推動助念活動上,有相當的進展;二是臨終與死亡處理的問題逐漸成形,人們積極地尋求解決的方法,以起於醫療系統中的臨終關懷與安寧療護為最明顯的例子;三是傳統喪葬儀式逐漸喪失其實施的背景與基礎,除了意義的失落外,其制式化與非透明化亦為社會所質疑,人們開始選擇不同的處理方式。
而助念活動造成了三個影響:一、對於佛教團體,助念不僅是對於淨土理念的宣示,也因為其義務性與靈驗性而達到有效的宗教傳播,而助念則成為佛教團體相當重要的服務項目。二、助念與臨終關懷相互結合,佛教團體開始積極推動佛教的臨終關懷,除了吸取臨終關懷的概念外,亦進一步與醫療系統中輔導、心理的相關機制相互結合。三、助念結合了佛化喪葬儀式出現,成為替代傳統喪葬儀式的另一選擇。目前已有許多禮儀社將佛化喪儀納入服務項目之一,而完全採行佛化喪儀的禮儀社,也在佛教徒的促成下出現。
從宗教內涵來說,透過給予生者與死者連結的時間與機會,並提供人們超越此世的意義,臨終助念幫助人們面對死亡、接受死亡,並建立對於死亡的積極態度。實踐方式則是淨土信仰者宗教生活的延續,是一種貫徹始終的修行。而助念所描繪的臨終場景,毋寧是一場臨終喜劇,將死亡由悲劇轉化為生命所必經的歷程,而將悲與喜的決定交在人們的手上,這不僅是人們內心深處所渴望的,卻也是人們所恐懼的,在此宗教欲引導人們理解的便是一種如實的與積極的面對。

Identiferoai:union.ndltd.org:CHENGCHI/G0089156002
Creators王千蕙, Wang,Chienhui
Publisher國立政治大學
Source Sets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ibraries
Language中文
Detected LanguageUnknown
Typetext
RightsCopyright © nccu library on behalf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

Page generated in 0.0016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