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search

俄漢翻譯中語法轉換之研究

作為以漢語為母語的俄語學習者,筆者對於俄譯漢的難處有著深刻體驗。首先是語法上的難題。俄漢語皆是難度很高的語言,而且兩者在語法上的差異極大。要將這兩種語言進行互譯,難上加難。這一直困擾著筆者,相信與筆者具有相同背景的俄語學習者亦有同感。

其次是對翻譯技巧了解不夠。在筆者學習俄語的過程中,雖然在課堂上常有練習俄漢翻譯的機會,但俄語教學者很少介紹或分析具體的翻譯技巧,解釋為何應該這樣翻譯。筆者認為,當俄語學習者的俄語水平到達一定程度時,如果再輔以系統化的翻譯技巧講解,將有助於學習者增加應變能力,有意識地選用一些翻譯技巧解決俄譯漢時所碰到的困難,進而提升譯文品質。出於想要克服俄漢翻譯時在語法方面碰到的困難、提升自我翻譯水平,同時希望本研究成果能作為俄語學習者、教學者、翻譯者和研究者的參考,筆者選擇俄譯漢中的語法轉換作為本論文研究主題。

本論文分為四章。第一章為導言,說明研究動機、目的、方法與限制。

第二章為理論基礎與文獻探討。本章將針對與本論文相關之主要理論進行介紹和討論。本論文係探討俄漢翻譯中的詞類轉換和句法轉換問題,理論部分涉及數門學科:首先,從語法方面來說,討論詞類和句法層面的轉換問題,就必須掌握俄漢語的詞類、句子成分、句式等概念;再者,從翻譯方面來說,等值不但是評斷譯文正確與否的標準,也是翻譯的理想境界;為了達到等值,進行翻譯時,我們常必須借助一些翻譯技巧,使譯文能夠明確易懂、文句通順,而轉換正是常用的技巧之一;最後,翻譯是把一種語言轉換成另一種語言的活動,需要通過對比分析,我們才能夠確定原語和譯語中哪些成分是可以翻譯對應的、對應的程度如何,亦即原語和譯語是否等值。可以說,翻譯過程本身就是一種對比的方式,也是對比之後的結果,所以翻譯又和對比語言學息息相關。質此,在本章中將逐一介紹這些相關理論。

第三章討論俄漢翻譯中的詞類轉換。本章又分為兩節。第一節探討詞類轉換的原因。筆者歸納出三個主因:(1)修辭,即譯文的可讀性、語體色彩和美感效果;(2)語法,即雙方語法概念和規範的不一致;(3)俄漢語語言習慣,即雙方語言的詞語搭配習慣和思想表達習慣的不一致。第二節藉由對例句的翻譯和分析來說明常見的詞類轉換情形。一般而言,翻譯時,為了忠於原文並符合譯文的語言規範,任何詞類都有可能發生轉換。但在實際翻譯的過程中,就實詞詞類之間的轉譯而言,俄語名詞轉譯為漢語動詞、俄語形容詞轉譯為漢語副詞的轉換情形是較為常見的。俄語動詞轉譯為漢語副詞的情形則相對較少。同時必須強調,詞類轉譯的同時,經常必須使用其他的翻譯技巧,如:換詞、增詞、減詞等,俾使譯文的結構能夠完整,或使譯文能夠忠實地再現原文涵義,或使譯文行文更加自然、通順、符合漢語習慣。

第四章討論俄漢翻譯中的句法轉換,包括句子成分、單複句、主動態與被動態的轉換。本章又分為三節。第一節探討句法轉換的原因。筆者歸納出四個主因:(1)修辭;(2)語法;(3)俄漢語語言習慣;(4)交際功能因素,即根據句子實際切分理論,判斷原文所欲達到的交際目的,再決定哪一種譯法符合原文的交際意圖。例如,俄語無人稱句譯為漢語被動句,可能是為了符合原文的交際目的。第二節藉由對例句的翻譯和分析來說明常見的句子成分情形。俄譯漢時常見的句子成分轉譯情形包括:(1)俄語主語常轉譯為漢語的謂語、賓語、定語和狀語,如:主語如果由動名詞或名詞來充當,可能改譯為漢語謂語;(2)俄語謂語常轉譯為漢語主語和定語,如:謂語использоваться(使用)可能譯為漢語主語「使用」;(3)俄語定語常轉譯為漢語主語、謂語和狀語,如:俄語的「主語+定語」結構,翻譯時需顛倒兩者的修飾關係,從而使定語可能譯為漢語主語,如:чернота глаз(眼眸的黑色),應譯為「黑色的眼眸」,定語глаз轉譯為漢語主語;(4)俄語補語常轉譯為漢語主語、謂語和定語,如:無人稱句的間接補語мне譯為漢語主語「我」;(5)俄語狀語常轉譯為漢語的主語、謂語、定語和補語,如:處所狀語в голове(在腦袋裡)譯為漢語主語「腦袋」。第三節則說明俄漢單複句和主動態與被動態的轉換情形。分析結果發現,俄語簡單句轉譯為漢語複句的情形較俄語複合句轉譯為漢語簡單句的情形多,因為俄語裡的形動詞短語、副動詞短語、前置詞短語的表達手段是漢語語法所缺乏的,這些短語經常需要用漢語的分句來表達,這使得俄語簡單句經常轉譯為漢語複句。此外,俄語被動句轉譯為漢語主動句的情形較多,因為漢語被動句的使用場合有限,受到的侷限較俄語被動句多。另外,必須強調的是,句子成分的轉換和詞類轉換、句式轉換息息相關,往往這幾種轉換情形是同時發生的。

第五章為結論,又分為兩節:總結與建議。在總結部分,筆者指出,透過第三章和第四章中例句的翻譯和分析結果,可以發現,詞類轉換、句子成分轉換與句式轉換等轉換技巧的使用,絕大多數都是為了使譯文符合漢語的思維邏輯、表達習慣和修辭特色,也與俄漢語法差異有部分關聯。從分析結果亦可看出,在翻譯過程中,各種語法轉換情形經常是伴隨發生的,如詞類轉換伴隨著句子成分轉換,句子成分轉換伴隨著句式的轉換等。此外,翻譯時,為了達到翻譯等值,譯者經常不能只單獨使用某一種轉換技巧,如詞類轉換、句子成分或句式轉換,而需要與其他翻譯技巧互相結合(如:增詞、減詞、轉換修飾對象等),才能達到翻譯等值。孤立地使用某一種翻譯技巧,可能會使譯文偏離原文意旨,或帶有嚴重的翻譯腔,或使譯文不符漢語語法規範或習慣。在建議部分,對於後續有志進行俄漢翻譯研究的研究者、俄語學習者、教學者、翻譯工作者、教材編寫者等,筆者提出了幾點建議以供參考。

Identiferoai:union.ndltd.org:CHENGCHI/G0925540102
Creators楊玉妃
Publisher國立政治大學
Source Sets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ibraries
Language中文
Detected LanguageUnknown
Typetext
RightsCopyright © nccu library on behalf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

Page generated in 0.0028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