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20
  • 16
  • 3
  • 1
  • Tagged with
  • 20
  • 20
  • 8
  • 8
  • 7
  • 6
  • 6
  • 6
  • 6
  • 5
  • 5
  • 5
  • 4
  • 4
  • 4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台灣高中生英文寫作中連接詞使用之研究 / A Study on the Use of Conjunctions in Compositions by Taiwanese Senior-high-school Students

洪孟芬, Hung, Meng-f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國立政治大學英國語文學系在職碩士班 碩士論文提要 論文名稱:台灣高中生英文寫作中連接詞使用之研究 指導教授:尤雪瑛博士 研究生:洪孟芬 論文提要內容: 本研究旨在分析高中生在英文寫作中如何使用連接詞,並對學生使用連接詞的誤用現象加以分析,以期了解學生使用連接詞的原則。本研究採用Halliday and Hasan的連接詞分類法,並對中、英文的連接詞加以對比分析,從中發現中英文連接詞的相異及相同點,及可能造成學生混淆的問題。本研究以兩階段驗證假設。第一階段以192篇的學生作文為分析樣本,第二階段以問卷從中發現學生使用連接詞的困難。 本研究採用質的分析方法,分析內容涵蓋:在學生作文中(一) 連接詞的誤用狀況(二)影響學生使用連接詞的因素。 本研究結果如下:學生在使用連接詞時,會受到本身母語的影響,造成某些連接詞的使用錯誤。而中、英語連接詞本身的複雜性,易造成學生的使用困難。 本研究最後提出在英語教學上的建議:在課堂上教導連接詞時,應加強語意方面的探討,並訓練學生正確文句之間的邏輯關係。 / ABSTRACT This study aims to investigate the use of conjunctions in English compositions written by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Taiwan. Its purpose is to discuss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performance in using conjunctions, to discover common errors made by students, to find out possible explanations for students’ errors, and to provide teachers implications of how to reduce learners’ errors in English composition teaching. In this study, Halliday & Hasan’s taxonomy of English conjunctions and a contrastive analysis of English and Chinese conjunctions are provided as the basis. Those potential problems in using English conjunctions for Chinese ESL learners are predicted and tested. There are two stages of verification precedure. The predictions are first verified with a data corpus totaled 192 written texts, which are collected from Bai-ling senior high school in Taiwan. Then, a questionnaire is used to reexamine and confirm most of the prediction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conjunctions. The study reveals that Taiwan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do receive certain influence from their first language--Chinese. Consequently, the outcome is regarded as capable of rendering valuable implications for ESL teachers and learners as well as researchers.
2

An Analysis of the Use of Modal Verbs in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Compositions / 高中生英文作文中情態助動詞使用之分析

張翠杏, Chang, Tsui-hs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國立政治大學英國語文學系在職碩士班 碩士論文提要 論文名稱:高中生英文作文中情態助動詞使用之分析 指導教授:尤雪瑛博士 研究生:張翠杏撰 論文提要內容: 本研究旨在分析高中生在英文作文中使用情態助動詞之情形,並就學生使用情態助動詞之困難加以研究,以期能了解學生困難之所在並加以解決。 本研究採用質與量的分析方法。質的分析包括: (一) 情態助動詞之意義與功能; (二) 學生誤用情態助動詞之情形; (三) 影響學生誤用情態助動詞之原因。量的分析則重在研究: (一) 學生使用各個情態助動詞之頻率; (二) 學生最容易誤用之情態助動詞之頻率。 本研究結果如下:學生最常使用的情態助動詞為can和will,這兩者也最容易被誤用,學生除了會把各個情態助動詞互相替換使用之外,也會在不需要情態助動詞的情形下使用情態助動詞。造成學生誤用情態助動詞原因包括: (一) 學生誤解不同情態助動詞的用法,而把一種用法運用在其他情態助動詞上; (二) 學生把情態助動詞的用法簡化; (三) 學生受到固定用語的影響; (四) 學生受到母語的影響直接把中文翻譯成英文。 本研究最後提出在英語教學上的建議:在課堂上教授情態助動詞時,除了將各個情態助動詞不同的用法呈現,還必須比較各個情態助動詞之間相近的用法,再把這些情態助動詞放在不同的情境中呈現它們在現實生活中真正的用法與意義,期使學生能學到情態助動詞正確的用法。 /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analyze the use of modal verbs in students’ compositions and to understand students’ difficulty in learning and using modal verbs. Modal verbs’ surface forms and grammatical characteristics are very easy for students to remember. However, their complicated meanings and usages are somewhat difficult. This study adopts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nalyses. The qualitative analysis includes: (1) the meanings and functions of modal verbs, (2) students’ misuse of modal verbs, and (3) the reasons that affect students’ misuse of modal verbs. The quantitative analysis includes: (1) the frequency of the use of every modal verb in students’ compositions, and (2) the frequency of the misuse of modal verbs.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are summarized as follows: the most often used modal verbs are can and will. Students tend to use wrong modal verbs or add modal verbs to sentences that don’t need one. The reasons affecting students’ misuse of modal verbs are: (1) students’ misunderstanding of the use of modal verbs, (2) students’ oversimplification of the meanings and functions of modal verbs, (3) the effect of frozen idiomatic expressions, and (4) the effect of students’ native languages. Finally, the study provides pedagogical suggestions and implications in teaching modal verbs. First, subtle usages and meanings of modal verbs should be presented. Second, they should be taught in different contexts. Third, apply pragmatics to the teaching of modal verbs. The goal is to help students learn authentic usages of modal verbs.
3

俄漢諺語之對比研究:語言層面與文化意涵

陳雅芳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共分六章。第一章為導言,包含研究動機、方法及限制。   第二章理論基礎與文獻探討:本論文在討論含動物詞彙知俄漢諺語對比時與許多學科相關:要研究諺語勢必會討論到諺語之相關研究;分析不同動物反映在諺語上之原因,就必須透過跨文化語言學、國情語言學及文化語言學的幫忙來探討;要找出俄漢諺語的異同則脫離不了對比語言學。本章分為三節,將分述跨文化語言學、國情語言學、文化語言學、對比語言學及諺語相關之研究五種學科進行討論。   第三章俄漢諺語之來源:俄、漢語諺語雖多為民間創作,以口語流傳,出自於何人之口大都無從考查,但從其語義,大致仍可判斷具體來源。了解諺語的來源,不但能對諺語的意義有更深一層的認識,也能減少誤用的機會。然而這些可以考據的來源也會因為民族中文化、風俗、歷史等背景的不同而有所差異。諺語是民族文化的寶藏,蘊藏了人民無數的經驗和智慧。流傳至今的諺語,不但表示所含經驗的豐富,也表現了諺語的不朽。可以說,越經得起時間考驗的諺語,越能證明它的價值。不同的民族,因為本身的生活習慣、歷史環境、自然環境、文化背景、風俗民情、語言結構等因素的不同,而對諺語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本章的目的在討論俄、漢諺語來源的異同,並將兩者做一比較。   第四章俄漢諺語結構之對比:諺語之所以能廣為流傳,除了寓意深遠以外,就在於它結構短小精煉,以簡短的語句來表現一個思想,在平凡的字彙和句子裡蘊藏著多層的意義。因此,了解諺語的結構,不但可以得知一種語言結構的特點,更有助於對諺語的意義及修辭手段有更進一步的認識。從語音來看,部分諺語遇有押韻的特點,便於記憶,並充分表現韻律感;從句法來看,俄漢語隸屬於不同語系,在句法表現上就更具自身獨特的語言特色;從修辭來看,諺語中使用了許多不同的修辭手段,豐富了諺語所蘊含的意義。在本章中,將從語音、句法及修辭三方面來探討俄漢諺語的特點,並比較俄漢諺語在結構上的異同。   第五章含動物詞彙俄漢諺語之文化意涵:無論是跨文化交際學、國情語言學或文化語言學,都在強調語言與文化之間的密切關係。而不同生活習慣、地理環境、歷史背景及宗教信仰等因素所產生的民族文化,反映在諺語上也會有不同的表現。動物與人的關係最為親近,在各民族的語言中動物詞彙的使用頻率相當高,反映在諺語中的例子也處處可見。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下,同一種動物進入語言之後也會產生相同或相異的情感色彩及評價。在本章中,首先將說明文化與諺語之間的關係,並將動物分為蟲類、魚類、鳥類、獸類、家畜類及神話類動物六種,分析俄漢語動物詞彙之意涵後,再分別探討各種動物如何表現在諺語中,及反映在俄、漢語諺語中的文化意涵為何,並予以分析及對比,找出其異同。   第六章結語共分為總結、預期之學術貢獻與建議三節。 透過上述各章節的理論以及分析俄、漢語中含動物詞彙之諺語,可以了解文化與語言之間相輔相成的關係以外,並給予在學習俄語時輔以俄羅斯民族文化之建議。俄語教師可以透過講述各動物性諺語中所包含的文化意涵,來提高俄語學習者在語言學習上的興趣,並使其學習俄語諺語正確的理解及翻譯。 本論文學術研究之貢獻分理論角度及實務角度兩方面: (一)理論角度   俄語諺語理論在國內及大陸俄語界的相關研究並不多,本研究藉由現有之俄國及中國俄語學術界對俄語諺語的研究,從眾多理論中整理出一套較為合適的理論架構,並藉由資料的分析來驗證本論文研究架構之可行性,或許可以提供對此相關議題有興趣之學者作為往後研究參考之用。   而本研究另闢蹊徑,著重在對含動物詞彙之俄漢語諺語研究的差異,進而探討文化在語言中的反映,並找出在俄漢語中不同動物的文化形象。本論文雖為此類研究初步的探索性議題,但也不啻為此方向研究的敲門磚,或許可以提供往後想在此相關議題上做進一步研究的學者另一層的思維。 (二)實務角度   俄語學習者習得俄語之語言結構後,雖然能以俄語與俄國人溝通,但在溝通的過程中卻常因文化上的差異而有認知上的不同,甚至因為兩國的文化背景差異而使交際產生障礙。本研究在實務上提供俄語學習者對俄語諺語有更深一層的認識,並提供俄語諺語適當的翻譯,但盼以筆者棉薄之力為往後在俄語學習及俄語教學上提供參考及幫助。
4

俄漢翻譯中語法轉換之研究

楊玉妃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作為以漢語為母語的俄語學習者,筆者對於俄譯漢的難處有著深刻體驗。首先是語法上的難題。俄漢語皆是難度很高的語言,而且兩者在語法上的差異極大。要將這兩種語言進行互譯,難上加難。這一直困擾著筆者,相信與筆者具有相同背景的俄語學習者亦有同感。 其次是對翻譯技巧了解不夠。在筆者學習俄語的過程中,雖然在課堂上常有練習俄漢翻譯的機會,但俄語教學者很少介紹或分析具體的翻譯技巧,解釋為何應該這樣翻譯。筆者認為,當俄語學習者的俄語水平到達一定程度時,如果再輔以系統化的翻譯技巧講解,將有助於學習者增加應變能力,有意識地選用一些翻譯技巧解決俄譯漢時所碰到的困難,進而提升譯文品質。出於想要克服俄漢翻譯時在語法方面碰到的困難、提升自我翻譯水平,同時希望本研究成果能作為俄語學習者、教學者、翻譯者和研究者的參考,筆者選擇俄譯漢中的語法轉換作為本論文研究主題。 本論文分為四章。第一章為導言,說明研究動機、目的、方法與限制。 第二章為理論基礎與文獻探討。本章將針對與本論文相關之主要理論進行介紹和討論。本論文係探討俄漢翻譯中的詞類轉換和句法轉換問題,理論部分涉及數門學科:首先,從語法方面來說,討論詞類和句法層面的轉換問題,就必須掌握俄漢語的詞類、句子成分、句式等概念;再者,從翻譯方面來說,等值不但是評斷譯文正確與否的標準,也是翻譯的理想境界;為了達到等值,進行翻譯時,我們常必須借助一些翻譯技巧,使譯文能夠明確易懂、文句通順,而轉換正是常用的技巧之一;最後,翻譯是把一種語言轉換成另一種語言的活動,需要通過對比分析,我們才能夠確定原語和譯語中哪些成分是可以翻譯對應的、對應的程度如何,亦即原語和譯語是否等值。可以說,翻譯過程本身就是一種對比的方式,也是對比之後的結果,所以翻譯又和對比語言學息息相關。質此,在本章中將逐一介紹這些相關理論。 第三章討論俄漢翻譯中的詞類轉換。本章又分為兩節。第一節探討詞類轉換的原因。筆者歸納出三個主因:(1)修辭,即譯文的可讀性、語體色彩和美感效果;(2)語法,即雙方語法概念和規範的不一致;(3)俄漢語語言習慣,即雙方語言的詞語搭配習慣和思想表達習慣的不一致。第二節藉由對例句的翻譯和分析來說明常見的詞類轉換情形。一般而言,翻譯時,為了忠於原文並符合譯文的語言規範,任何詞類都有可能發生轉換。但在實際翻譯的過程中,就實詞詞類之間的轉譯而言,俄語名詞轉譯為漢語動詞、俄語形容詞轉譯為漢語副詞的轉換情形是較為常見的。俄語動詞轉譯為漢語副詞的情形則相對較少。同時必須強調,詞類轉譯的同時,經常必須使用其他的翻譯技巧,如:換詞、增詞、減詞等,俾使譯文的結構能夠完整,或使譯文能夠忠實地再現原文涵義,或使譯文行文更加自然、通順、符合漢語習慣。 第四章討論俄漢翻譯中的句法轉換,包括句子成分、單複句、主動態與被動態的轉換。本章又分為三節。第一節探討句法轉換的原因。筆者歸納出四個主因:(1)修辭;(2)語法;(3)俄漢語語言習慣;(4)交際功能因素,即根據句子實際切分理論,判斷原文所欲達到的交際目的,再決定哪一種譯法符合原文的交際意圖。例如,俄語無人稱句譯為漢語被動句,可能是為了符合原文的交際目的。第二節藉由對例句的翻譯和分析來說明常見的句子成分情形。俄譯漢時常見的句子成分轉譯情形包括:(1)俄語主語常轉譯為漢語的謂語、賓語、定語和狀語,如:主語如果由動名詞或名詞來充當,可能改譯為漢語謂語;(2)俄語謂語常轉譯為漢語主語和定語,如:謂語использоваться(使用)可能譯為漢語主語「使用」;(3)俄語定語常轉譯為漢語主語、謂語和狀語,如:俄語的「主語+定語」結構,翻譯時需顛倒兩者的修飾關係,從而使定語可能譯為漢語主語,如:чернота глаз(眼眸的黑色),應譯為「黑色的眼眸」,定語глаз轉譯為漢語主語;(4)俄語補語常轉譯為漢語主語、謂語和定語,如:無人稱句的間接補語мне譯為漢語主語「我」;(5)俄語狀語常轉譯為漢語的主語、謂語、定語和補語,如:處所狀語в голове(在腦袋裡)譯為漢語主語「腦袋」。第三節則說明俄漢單複句和主動態與被動態的轉換情形。分析結果發現,俄語簡單句轉譯為漢語複句的情形較俄語複合句轉譯為漢語簡單句的情形多,因為俄語裡的形動詞短語、副動詞短語、前置詞短語的表達手段是漢語語法所缺乏的,這些短語經常需要用漢語的分句來表達,這使得俄語簡單句經常轉譯為漢語複句。此外,俄語被動句轉譯為漢語主動句的情形較多,因為漢語被動句的使用場合有限,受到的侷限較俄語被動句多。另外,必須強調的是,句子成分的轉換和詞類轉換、句式轉換息息相關,往往這幾種轉換情形是同時發生的。 第五章為結論,又分為兩節:總結與建議。在總結部分,筆者指出,透過第三章和第四章中例句的翻譯和分析結果,可以發現,詞類轉換、句子成分轉換與句式轉換等轉換技巧的使用,絕大多數都是為了使譯文符合漢語的思維邏輯、表達習慣和修辭特色,也與俄漢語法差異有部分關聯。從分析結果亦可看出,在翻譯過程中,各種語法轉換情形經常是伴隨發生的,如詞類轉換伴隨著句子成分轉換,句子成分轉換伴隨著句式的轉換等。此外,翻譯時,為了達到翻譯等值,譯者經常不能只單獨使用某一種轉換技巧,如詞類轉換、句子成分或句式轉換,而需要與其他翻譯技巧互相結合(如:增詞、減詞、轉換修飾對象等),才能達到翻譯等值。孤立地使用某一種翻譯技巧,可能會使譯文偏離原文意旨,或帶有嚴重的翻譯腔,或使譯文不符漢語語法規範或習慣。在建議部分,對於後續有志進行俄漢翻譯研究的研究者、俄語學習者、教學者、翻譯工作者、教材編寫者等,筆者提出了幾點建議以供參考。
5

中日語言中「氣」的多義對比分析:以隱喻及轉喻為研究中心 /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n the polysemy of 'Qi' in Mandarin and Japanese: a study based on metaphor and metonymy

葉淑美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語言是人類傳情達意的工具,中、日文雖是不同的語言,但都以漢字作為表義的符碼,且經由人類共通的「身體經驗」衍生而來的身體詞彙,亦普遍存在於這兩種語言之中。過去關於身體詞彙衍生語義的研究,多集中於人體外部具體可見的五官及四肢,而作為人類生命跡象重要表徵的「氣」,雖虛無飄渺且難以捉摸,但在中、日文裡,亦存在著許多由「氣」衍生的語義,因此本研究擬以抽象的身體詞彙「氣」為對象,先探究「氣」的原型義(基本義),接著從漢語辭典、日語辭典及語料庫收集「氣」的相關詞彙,作為分析的語料。 Lakoff在討論原型理論的時候提到,人類基於經驗和想像,將各種事物分類,一方面源於感知、動覺活動和文化,另一方面就是隱喻(metaphor)、轉喻(metonymy)和心理意象,而人類的推理也同樣依賴這些要素。隱喻過程是在不同的認知域中建立關連,Lakoff和Johnson將其細分為結構隱喻、方位隱喻和實體隱喻三類;轉喻則是利用事物的多重屬性,凸顯其中最容易記憶和理解的部份;而提喻(synecdoce)則是就種、類的從屬關係,探討語義的形成機制。本研究以中文和日文中由「氣」所構成的單純詞、複合詞以及派生詞為考察對象,透過認知語義學的「隱喻」「轉喻」等概念,分析這些詞彙的各種語義及其相互關係,進而探討其多義構造,最後經由繪製中、日多義詞網絡圖,由中、日文共同具有的核心義出發,探討中、日文「氣」衍生語義及其語義延伸機制之異同,經研究結果發現,中、日文「氣」的衍生義項及機制有許多相似之處,由此或可推知中、日文對「氣」的語義認知有其類似的心理意象及文化底蘊,而細究其間的語用差異及所考察出的不同衍生義項,則發覺中文的「氣」較傾向於表達客觀存在的事實或現象,日文的「気」則多涉及內心主觀的思維及感受。此外,日文「気」語義虛化的現象似乎比中文「氣」有更顯著的趨勢。
6

俄漢姓名之對比研究

張雅妮, Chang, Ya Nee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第一章 導言(動機、目的與研究方法) 姓名是人類生活中最常接觸,也最為特殊的一種語言符號。除了特指個人的區別功能外,它其中更隱含了深層的文化內涵。因此本論文將以文化的角度切入,藉由姓名這個跨文化、跨種族的現象,來了解、分析和比較俄漢兩民族在各個文化層面的異同。 第二章 理論基礎與文獻參考 姓名是語言和文化的複合體,它們之間的關係密不可分。因此國情語言學、文化語言學以及社會語言學這三門研究語言與文化關聯的學科,將成為本論文的研究基礎之一。 此外,本論文所探討的主題是姓名,自然也脫離不了專門研究姓名的俄國姓名學、專名學及中國百家姓、姓氏學、譜牒學等學科的範圍。而在比較俄漢兩民族姓名異同及其文化內涵的研究方面,又與對比語言學及對比文化學息息相關。因此,本章分成四節,就以上學科進行介紹與討論。 第三章 俄漢姓名的歷史發展 姓名這個跨文化、跨種族的社會現象,反映了各個不同民族的文化風俗、歷史背景、生活習慣、心理狀態及思考模式等。因此各民族姓名的發展過程,也各有異同。 本章第一、二節將先分別介紹俄漢兩民族姓名的起源以及其發展過程。最後在第三節的部分,再加以整理歸納,比較兩國姓名發展與由來的異同現象。 第四章俄漢姓氏的來源與異同 由於中俄姓氏發展過程中的種種差別,兩國姓氏的來源,自然會有所不同。例如:俄國有許多源自東正教節日或是教堂名稱的姓氏;我國卻很少有來自宗教的姓氏產生。但人類生活及思考模式,仍有一定的通性,這使得俄漢兩民族的姓氏來源,不乏相同之處。譬如:兩民族都有來自地名、職業的姓氏等。 所以在本章第一、二節當中,將先分別深入探討及介紹俄國和中國兩個民族的姓氏來源。第三節中,再比較及整理歸納兩者間的相同和不同之處。 第五章 俄漢命名習俗及其異同 姓名發展的歷程會反映各民族社會、文化的情況。特別是命名的習俗,更與人們的生活習慣、風俗民情,有切身的關聯。而每個民族,所處的地理環境和社會文化的差異,也都會反映在命名習俗中。如:俄國人習慣依據曆書,來為孩子取教名;中國人則常依照姓名學的學說,替小孩命名。然而,人類共通的心理狀態,及文明發展的相似歷程,卻使得各民族的命名習俗有雷同之處。如:中俄兩民族都常運用傳統美德來為孩子命名,但兩國所強調的美德,卻因宗教、文化的差異,而有所不同。 而本章第一、二節,將先分別討論中俄兩民族的命名習俗。第三節再將兩者做深入的分析與比較。 第六章 俄漢姓氏之使用習慣與文化意涵 人與人之間複雜的人際關係,很難透過一個姓名,完全的表達出來。因此在姓名實際運用之時,便產生了許多其他的形式,藉此表達人際關係的親疏遠近。這也是造成姓名中內涵深層文化意義的主因之一。 而在本章的第一節當中,將先從人們的生活著眼,探討俄漢雙方使用姓名習慣之異同。第二節再藉由文學作品中的人物姓名,研究作家如何運用姓名的諧音、語意聯想及文化內涵,來塑造人物形象,激起讀者的情感與共鳴。 第七章 結論(總結與建議) 綜合前述各章節之理論與現象,為俄漢兩民族的姓名形式、來源、發展與文化內涵等,做整合的整理與比較。最後,再提出建議,希望未來的俄語學習者,能因此更了解俄國人運用姓名的習慣,避免溝通上的誤解。此外,今後在閱讀俄國小說作品之時,也可藉由姓名的變換及巧思,更清楚的了解作品中人物的性格及他們的關係變化。 1. 使得語言的學習者,能透過姓名這個普遍的現象,去了解一個民族的文化風俗和歷史背景等各方面。2. 對於學習俄語的人來說,透過姓名的研究,能夠更明白俄國人稱名道姓及表示交情遠近的習慣。將來在與俄國人交際、溝通的時候,便不會因為錯誤的表達,而導致誤解或是不愉快的經驗。3. 閱讀俄語之小說作品時,能更了解人物姓名的義涵,並體會作者所塑造的人物性格、人物形象,及作品中人物的關係變化。4. 在俄和姓名的發展歷程,以及影響姓名發展的社會、文化背景等方面,本論文都做了詳細的探討。因此對於中俄社會、歷史與文化發展等方面有興趣的研究與學習者來說,本論文也提供了相當豐富的參考資料。 / Languages, which play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daily life of every people, are a part of culture. Surnames and names, which particularly belong to human beings, are a special kind of language symbols and also a part of every culture. Researching names and surnames is a key to know about a people's culture. However, there are many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Russian culture and this diversity also influences on the form, meaning, development and applyment of Chinese and Russian names. In this thesis, we will study Chinese and Russian names through the point of view of culture and find out the common and different places between them.
7

俄漢語顏色詞之對比研究

張淑琦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母語的使用上,人們並不會去深究詞的形式(форма)與其內容(содержание)是否相符。但當學習母語之外的第二外語時,在學了該語言的語音、語法及詞彙之後,並不表示就能夠暢行無阻的與其語言使用者溝通無礙,特別是以其為母語的民族。因為此時隱藏在語言背後的社會、歷史、風俗、文化等等多種特殊因素造成了不同民族間溝通的障礙。此時光是靠字面上的意思,已經沒辦法理解其代表的實際意義為何。   儘管人類對於顏色的感知差別並不會太大。但是由於受到不同文化因素的影響,相同顏色詞的象徵意義在不同的民族會有其相似性及相異性。若忽略掉此一特徵,在理解與溝通上便會產生困難。因此俄漢語中的顏色詞是很值得探討的課題。本論文將進行六種顏色詞(黑、白、紅、黃、綠、藍)的分析研究,找出在俄、漢人民心中顏色象徵意義的普遍性與差異性。   在本論文的研究中使用了三種不同的研究方法: (一)語料分析法從俄、漢語字典及成語字典和網路上中挑選出帶有顏色詞的詞組與例句,約有六百多項,以便本論文進行對比分析研究工作。(二)對比研究方法先就顏色詞在俄、漢語中所代表的文化意涵進行對比研究;再根據不同主題,比較俄漢語中帶有顏色詞的詞組所表現出來的普遍性與差異性進行分析研究。由於作者為俄語研究者,本論文將從俄語著手,進行單向的對比。 (三)國情語言學研究法國情語言學是經由文化來研究語言的一門科學,不論是從文化到語言,探討相同的顏色在俄漢語中的文化意涵;還是由語言到文化,探討俄漢帶顏色詞之詞組在各項不同主題表達之異同,都必須藉由國情語言學研究法,方能達到所期待之效果。   在研究的過程中,我們發現俄漢顏色詞的文化意涵有時候相似,有時候卻完全不同。例如:在俄國文化中,“красный”(紅色的)會和火產生聯想,如“пустить красного петуха”(字面意義為放出紅色公雞,意為火災)。早在一百多年前,在伏爾加河流域就流傳著關於“пустить красного петуха”(字面意義為放出紅色公雞,意為縱火)的故事。據說,俄國農民起義首領斯捷潘.拉辛(Разин Степан Тимофеевич 1630-1671)年幼時,曾放火焚燒地主的莊園。他在一隻大公雞的尾巴綁了一束亞麻杆,並且點火,亞麻杆馬上就燃燒起來。由於受到驚嚇,著火的公雞到處亂跑亂飛,飛到哪裡,火也就跟著燒到哪裡。事後,有人問小斯捷潘是誰放的火,他回答說:「是紅公雞。」之後,俄語“красный петух”(字面意義為紅公雞)、“пустить красного петуха”(字面意義為放出紅色公雞)的形象就被用來形容「火災」、「縱火」。「紅」是中國人最喜愛的顏色之一。在中華民族歷史上,紅色會這麼受到重視有許多原因,其中之一便是來自於祖先對炎帝(炎帝又稱為赤帝,是因為火德得名)的崇拜。此外,火常被人們當作是火神和太陽神的化身,崇拜火是原始人類的信仰,因為火為赤(紅)色,人們常以紅色作為火的代表。對於火的崇拜,後來便慢慢地轉變成為對「紅」的崇拜。這裡俄語“красный”和漢語「紅」的文化意涵是相同的。   俄語“зелёный”和漢語「綠」在生命、春天、環保的文化意涵上是相同的。不過,有時候其文化意涵也存在著差異性。當說到「綠軍」、「綠營」台灣人首先會和黨派產生聯想,不過在俄語“зелёный”中則無此種文化意涵。漢語「綠」有時還帶有負面的文化意涵,如「戴綠帽」、「綠林好漢」等。俄語“зелёный”也有和漢語「綠」不同的文化意涵,如“зелёное вино”(伏特加),“до зелёного змия”(喝醉,爛醉如泥),在這裡俄語“зелёный”帶有「酒」的文化意涵。   札爾克別克娃(Жаркынбекова)認為:顏色是文化的概念之一,不僅能反映出一般文化從開始形成到最終固定的發展過程,更可以反映出在民族文化中所獨有的特殊文化概念。俄漢顏色詞文化意涵之對比分析有助於理解顏色詞的民族文化內涵意義,也幫助俄語學習者更加深入的掌握語言。   就人類的生理層面而言,每個民族對於基本顏色的感知,並不會有太大的差距,如俄國人認為是白色的東西,在中國人眼中並不會變成黑色。不過,受到不同文化因素的影響,不同民族對於顏色的認知,便產生了差異性。俄國學者拉顏卡(Л. В. Лаенко)認為:「在所有語言中,大部分顏色詞都有使用在人類個性以及不同生活現象的轉義」。根據語言學家和人類學家的調查研究指出,不同民族的語言對於顏色的分類往往不盡相同,某民族語言對於顏色的分類,常與該民族的自然生態、文化環境脫不了關係。也就是在跨文化交際時,相同的顏色所代表的意義已不是絕對相同。此時,如何理解顏色詞在跨文化交際時正確意涵是一項相當重要的課題。因此,本節將參考學者包惠南在《文化語境與語言翻譯》裡〈色彩的文化內涵與翻譯〉一文中對顏色詞的分類,加以歸納整理,比較俄漢語中顏色詞的對應關係。 根據〈色彩的文化內涵與翻譯〉一文中的分類,顏色詞被分成三大類: 1.俄漢語顏色詞的基本語義:俄語чёрный(黑色的)在《俄語詳解辭典》中的解釋為“цвета сажи, угля”(煙、煤的顏色),而漢語「黑」的解釋為「煤或墨一般的顏色」。俄語чёрный與漢語「黑」的基本語義相似,因此可以得到“чёрное брюки”(黑色褲子)、“чёрная ручка”(黑筆)的意義是相同的。不過,儘管基本語義相同,顏色詞組有時也會產生不同的意義,如俄語“чёрный чай”在漢語中會翻譯成「紅茶」;再如俄語“красный ковёр”只是用來形容紅色的地毯,但在漢語中「紅毯」還有婚禮的聯想意義。 2.俄漢語顏色詞的民族心理:俄語чёрный可以用來表示“плохой”(如чёрное слово, чёрная неблагодареость и т.д.),“нелегальный”(如чёрное дело, чёрный рынок),“тяжёлый”(如чёрный час, чёрный год, сидеть на чёрном хлебе),“болезнь” (如чёрная ножка, чёрная оспа, чёрная немочь),“низкий слой”(如чёрная кость, чёрный народ), “без трубы”(如чёрная печь, чёрная изба, чёрная баня)等等。在漢語「黑」中也有相同的聯想意義,如「不好的-黑心,天下烏鴉一般黑」、「非法的-黑市,黑貨」、「不幸、艱難的-黑色星期五,黑暗期」、「疾病-烏腳病,黑眼圈」;不過也存在著不同的聯想意義,如「看不透的-黑馬,黑鍋,黑幕」等。 3.俄漢語顏色詞的社會屬性:在顏色詞的社會屬性中將顏色詞再細分成歷史範疇,禮儀習俗範疇,政治範疇,經濟範疇來進行討論。 (1)歷史範疇:(顏色詞的歷史範疇分別是1.以服飾顏色表示王位;2.以建築、服飾顏色表示官品等級;3.以服飾顏色表示身分;4.以服飾顏色表示職業等來加以分類。)俄語中的“люди в белых халатах”和漢語的「白衣天使」,俄語“белые веротничики”和漢語「白領階級」等都屬於歷史範疇。 (2)禮儀習俗範疇:俄語中的“белая магия”(善良的魔法),“белая ведьма”(使用善良魔法的女巫)和漢語「白包」都是屬於此類範疇。 (3)政治範疇:俄語“белая армия”和漢語「白軍」,“белый террор”和「白色恐怖」等。 (4)經濟範疇:俄語中有用“белый рынок”(合法的市場)“белый бизнес”(合法的經濟)來形容「合法的」。在漢語「白」中我們找不到相似的用法,但漢語「黑」則和俄語“чёрный”相同,帶有「違法的」聯想意涵。   本論文以語言、文化為基礎進行帶有顏色詞之比較,希望本項研究對學術能有以下貢獻: (一)作為教學的參考。不管是在俄文的教學或者是學習上,帶有文化背景的詞匯常會造成理解上的困難,希望藉由本論文的研究結果,能夠較輕易掌握具有特殊涵意的顏色詞。 (二)作為翻譯的參考。當翻譯作品遇到特殊文化詞匯時,常會遇到不求甚解的譯者,直接按照字面意義翻譯,但往往失去了原意,且沒有理解作者欲表達的正確思維。本論文中將顏色詞做了詳盡的分析整理,以供譯者及讀者參考。 (三)提供未來相關主題進一步的研究方向。語言和文化是分不開的,國情語言學是一門很有趣的科學,在學習語言的同時如果有其文化背景當強而有力的後盾,學習起來會更有心得且更為有趣。不過,國情語言學的範圍太為廣大,尚有許多地方值得進行探討,希望本文研究成果能提供未來相關研究新的發展方向。
8

以產業相對比率建立企業預警模型─考量公司治理因素

陳志銘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採用Platt(1990)所提出的產業相對比率與原始比率來建構企業預警模型,並嘗試加入公司治理變數後,以檢驗是否能進一步提升預測效果。研究發現在無論在樣本內、外產業相對比率預測率均比原始財務比率來的高,ROC和CAP效力驗證也較佳,並可降低型一的誤差。因此將各產業之間的差異因素消弭後,確實能有效降低誤判的現象。在方法論上,則以逐步迴歸分析所建立的產業相對比率模型擁有最高的預測效力。另外納入公司治理變數後,預測效力則有進一步提升效果,整體財務變數方面以T1期為負債淨值比、資產報酬率;T2期為每股現金流量、股東權益報酬率、借款依存度;T3期為每股現金流量、常續性利益率、借款依存度等項目為顯著比率,顯示從負債面、獲利面以及現金流量面三個角度,即可對危機預警產生極為正確的判斷。另外在公司治理因素方面,則以董監持股比率、董監質押比率以及財務人員更動次數最顯著,顯示內部核心人員,因為比圈外的投資者和信貸者掌握更準確的資訊,因此其相對的動態與企業發生危機與否亦有非常緊密的關係。
9

布寧「藝術哲學三部曲」的敘事研究 / Narrative study on I. A. Bunin's "Artistic-philosophical Trilogy"

王鵬, Wang, Paul Pe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俄國作家伊凡‧布寧(Иван Алексеевич Бунин, 1870-1953)的《兄弟們》(Братья, 1914)、《從舊金山來的先生》(Господин из Сан-Фраициско, 1915)以及《阿強的夢》(Сны Чанга, 1916),被稱為「藝術哲學三部曲」。 / 論文作者從傳記相關資料以及小說的內容推論,這三篇作品雖然都有死亡情節(或死亡主題),然而作品主旨卻在於探討生命,亦即布寧的死亡詩學著眼於存在的價值與意義。作者將透過分析小說的藝術形式,指出對比辯證是作家「言說不可言傳之物」的敘事策略,作品以此呈現難以窮盡的人生道理。 / 作者首先以文本分析法、細讀法、敘事話語分析與敘事時間分析等途徑,說明對比形式是這組作品的共通特點,在陳述各種類型的重複與對比之後,將說明此一形式具有強化作品主題的敘事功能。 / 接著,論文作者指出三篇小說的細節描寫具有「忠於視覺生理現象」的特點:布寧描寫的是「所見」,而非「所知」。此外,這個部分也將說明包括「動態性」、「精確性」在內的幾項文字藝術特徵,並論述這些細節描寫在小說裡發揮如下的功能:作家透過具有動態影像特徵的敘事,導引讀者的關注焦點,這些敘事內容本身即隱含作家意旨;而忠實反映視覺生理的、精確的細節描寫,能夠讓讀者在感同身受的基礎上,把信任感延伸至作品的內容,作家藉此達到加強作品藝術效果的目的。 / 這組作品的共同形式基礎在於對比,論文最後也將以對比的形式呈現作品的重要內容──存在的多重矛盾,並總結這組小說的藝術形式與思想內容之間的對應關係。
10

從語言文化學角度論植物詞語:俄漢對比與翻譯 / Study on the comparison and translation between Russian and Chinese plant words from linguoculturological perspectives

郭庭睿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俄羅斯的植物文化與人民的生活作息密不可分,俄羅斯植物因人們的信仰具有靈性,故在民俗活動中具有許多功能。俄羅斯文人將思鄉、戀愛、哀悼等諸多情感投射於植物,賦予植物豐富的美學價值。植物的美學意涵在中國文人墨客的生花妙筆之下,與俄羅斯相比毫不遜色,他們將花卉的意涵昇華至道德思想中,以植物象徵氣節、品格,或是烏托邦式的理想世界,這點是俄羅斯植物文化中罕見的現象。花木表現了各種形式的美,同時蘊含了無法言傳的情感,充分體現了中國人謙抑的民族性。 在俄語學界早已興起以文化背景為研究基礎的語言學說,其中最受人注目的理論便是韋列夏金與科斯托馬羅夫提出的語言國情學。他們提出詞彙背景理論,提倡學習語言應同時著重國情文化知識的涉獵,在當時的學界掀起了不小的旋風。然而隨著時代演變,語言國情學受其視角限制難以前進,在學者們的努力之下,蛻變成為語言文化學(лингвокультурология)。 本論文的中心理論為語言國情學及語言文化學皆看重的文化伴隨意義理論。文化伴隨意義不僅具有雙重性的矛盾現象,在語言對比的層面上,更分為許多類型。藉由分析植物詞語的內部意涵,可探究俄羅斯文化的另一風貌。俄漢植物詞語的對比研究及其翻譯策略一直以來較無系統性的整理與探討,此即本論文之研究緣起。

Page generated in 0.0253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