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2
  • 2
  • Tagged with
  • 2
  • 2
  • 2
  • 2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俄漢姓名之對比研究

張雅妮, Chang, Ya Nee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第一章 導言(動機、目的與研究方法) 姓名是人類生活中最常接觸,也最為特殊的一種語言符號。除了特指個人的區別功能外,它其中更隱含了深層的文化內涵。因此本論文將以文化的角度切入,藉由姓名這個跨文化、跨種族的現象,來了解、分析和比較俄漢兩民族在各個文化層面的異同。 第二章 理論基礎與文獻參考 姓名是語言和文化的複合體,它們之間的關係密不可分。因此國情語言學、文化語言學以及社會語言學這三門研究語言與文化關聯的學科,將成為本論文的研究基礎之一。 此外,本論文所探討的主題是姓名,自然也脫離不了專門研究姓名的俄國姓名學、專名學及中國百家姓、姓氏學、譜牒學等學科的範圍。而在比較俄漢兩民族姓名異同及其文化內涵的研究方面,又與對比語言學及對比文化學息息相關。因此,本章分成四節,就以上學科進行介紹與討論。 第三章 俄漢姓名的歷史發展 姓名這個跨文化、跨種族的社會現象,反映了各個不同民族的文化風俗、歷史背景、生活習慣、心理狀態及思考模式等。因此各民族姓名的發展過程,也各有異同。 本章第一、二節將先分別介紹俄漢兩民族姓名的起源以及其發展過程。最後在第三節的部分,再加以整理歸納,比較兩國姓名發展與由來的異同現象。 第四章俄漢姓氏的來源與異同 由於中俄姓氏發展過程中的種種差別,兩國姓氏的來源,自然會有所不同。例如:俄國有許多源自東正教節日或是教堂名稱的姓氏;我國卻很少有來自宗教的姓氏產生。但人類生活及思考模式,仍有一定的通性,這使得俄漢兩民族的姓氏來源,不乏相同之處。譬如:兩民族都有來自地名、職業的姓氏等。 所以在本章第一、二節當中,將先分別深入探討及介紹俄國和中國兩個民族的姓氏來源。第三節中,再比較及整理歸納兩者間的相同和不同之處。 第五章 俄漢命名習俗及其異同 姓名發展的歷程會反映各民族社會、文化的情況。特別是命名的習俗,更與人們的生活習慣、風俗民情,有切身的關聯。而每個民族,所處的地理環境和社會文化的差異,也都會反映在命名習俗中。如:俄國人習慣依據曆書,來為孩子取教名;中國人則常依照姓名學的學說,替小孩命名。然而,人類共通的心理狀態,及文明發展的相似歷程,卻使得各民族的命名習俗有雷同之處。如:中俄兩民族都常運用傳統美德來為孩子命名,但兩國所強調的美德,卻因宗教、文化的差異,而有所不同。 而本章第一、二節,將先分別討論中俄兩民族的命名習俗。第三節再將兩者做深入的分析與比較。 第六章 俄漢姓氏之使用習慣與文化意涵 人與人之間複雜的人際關係,很難透過一個姓名,完全的表達出來。因此在姓名實際運用之時,便產生了許多其他的形式,藉此表達人際關係的親疏遠近。這也是造成姓名中內涵深層文化意義的主因之一。 而在本章的第一節當中,將先從人們的生活著眼,探討俄漢雙方使用姓名習慣之異同。第二節再藉由文學作品中的人物姓名,研究作家如何運用姓名的諧音、語意聯想及文化內涵,來塑造人物形象,激起讀者的情感與共鳴。 第七章 結論(總結與建議) 綜合前述各章節之理論與現象,為俄漢兩民族的姓名形式、來源、發展與文化內涵等,做整合的整理與比較。最後,再提出建議,希望未來的俄語學習者,能因此更了解俄國人運用姓名的習慣,避免溝通上的誤解。此外,今後在閱讀俄國小說作品之時,也可藉由姓名的變換及巧思,更清楚的了解作品中人物的性格及他們的關係變化。 1. 使得語言的學習者,能透過姓名這個普遍的現象,去了解一個民族的文化風俗和歷史背景等各方面。2. 對於學習俄語的人來說,透過姓名的研究,能夠更明白俄國人稱名道姓及表示交情遠近的習慣。將來在與俄國人交際、溝通的時候,便不會因為錯誤的表達,而導致誤解或是不愉快的經驗。3. 閱讀俄語之小說作品時,能更了解人物姓名的義涵,並體會作者所塑造的人物性格、人物形象,及作品中人物的關係變化。4. 在俄和姓名的發展歷程,以及影響姓名發展的社會、文化背景等方面,本論文都做了詳細的探討。因此對於中俄社會、歷史與文化發展等方面有興趣的研究與學習者來說,本論文也提供了相當豐富的參考資料。 / Languages, which play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daily life of every people, are a part of culture. Surnames and names, which particularly belong to human beings, are a special kind of language symbols and also a part of every culture. Researching names and surnames is a key to know about a people's culture. However, there are many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Russian culture and this diversity also influences on the form, meaning, development and applyment of Chinese and Russian names. In this thesis, we will study Chinese and Russian names through the point of view of culture and find out the common and different places between them.
2

對話、遊戲與教育-高達美與德希達之對比研究

劉育忠, Liu, Yu-Chu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旨在通過對話與遊戲二個概念,一方面從事高達美與德希達二人思想之對比,另一方面探究教育中對話與遊戲之意義轉變與問題,企圖從二人思想的對比中汲取養分,嘗試解決教育中對話與遊戲概念的問題、與豐厚其意涵,並對教育學基本理論之建構提出啟示與建議。 首先,本研究分別針對高達美與德希達之思想與承繼加以說明,以理解二人思想主張之不同與所立足的共同根基;其次,分別分析教育中對話概念與遊戲概念其意義轉變與問題,並將二人思想中的對話概念與遊戲概念、加以釐清與對比,從中探論對教育中對話概念與遊戲概念的啟示;最後,從教育人類學、教育學知識論、教育倫理學等幾個面向,分別探論高達美與德希達二人思想中對話、遊戲概念之對比對教育學的啟示。 本研究經由歷史詮釋法、對比哲學法、理論分析法,以及歷史的---系統的分析法,獲致以下結論: 一、高達美與德希達二人都企圖在詮釋學活動中處理存有論的問題,但二者的主張卻存在著歧異。 二、高達美與德希達同樣沿繼了胡塞爾、海德格與尼采反叛現代科學技術宰制的路線,並加以深入發展,然而二人思想之差異處更有極大部分是源自於對這三位哲學家思想的不同詮釋。 三、高達美詮釋思想中的對話概念,具有現前、情境與互為主體等特殊性格,也具有做為語言的理想形式與本質、做為此在存有的開顯與真理朗現的托基,以及做為詮釋學的方法範本等意涵;更企圖以開放與善良的對話意願,來開展無止盡的對話,以邁向同一的征途。 四、德希達解構思想中的對話概念,則企圖透過批判對話中的語音中心主義、邏各斯中心主義及現前形上學來揭露對話的深層意涵,與從事對話概念之解構;並通過對善良意願的質疑,來批判對話運作中可能存在的內在宰制慾望;以不斷延異的痕跡作為對話的可能,來開展意義的無邊界播散與樁稼。 五、高達美與德希達對話概念之對比,可從:對話有無收編對方的宰制企圖、對話是否為邏各斯中心主義、對話溝通的脈絡情境是否可能、對話者是否存在於對話中及對話有無現前形上學遺跡等議題,來理解二者的異同。 六、通過教育中對話意義轉變與問題之探討,及高達美與德希達對話概念之對比,可歸結以下對教育中對話的啟示:教育中的對話應該強調對話本質的無止盡性、對話意義的多元性、對話主體讓渡或對話的主體化,以及保持對自身的不斷批判與反省。 七、高達美詮釋思想中的遊戲概念,其存在方式具有遊戲做為遊戲自身的主體、以自我表現的本質構成藝術的存在方式、呈現為既是被動式又具主動性的往返重複運動等特殊性格,也具有美學、存有學與詮釋學等意涵;更以做為一種創造物/結構,實現遊戲向藝術的徹底轉化。 八、德希達解構思想中的遊戲概念,其存在方式具有透過二元對立邏輯的鬆動與疆界的模糊造就結構的不確定性、透過本原的消無與基礎的空缺成就結構的去中心化、透過結構的寬弛與保持無止盡的未完成狀態成就結構的去僵化性等特殊性格,且為一種解構詮釋的展現與造就;而其終極意涵在於作為一種自由的嘗試與實踐。 九、高達美與德希達遊戲概念之對比,可從:遊戲中存有問題的二面觀點、遊戲主體的在或不在、遊戲規則的往返重複或不斷變異、真理揭現的渴望或痕跡化、意義的同一整體或多義延異、語言結構的對話化或寬弛化、自由的可得或不可得等議題,來理解二者的異同。 十、通過教育中遊戲意義轉變與問題之探討,及高達美與德希達遊戲概念之對比,可歸結以下對教育中遊戲的啟示:教育中的遊戲應是一無止盡的過程,在此中,自由之可能性被銘寫,主體得以在自身疆界之走出與返回間,甚或在徹底的抹除自身以化為痕跡的延異中,見證存有本身之遊戲性。所有的意義與規則,不假外求、而來自遊戲的參與之中,具有無限延異、播散且自律的本質。 十一、高達美與德希達之思想對於教育人類學的啟示,包括:存有本質的肯認、開放性對存有的必要性,以及無止盡性對存有的重要性;教育人類學的人類圖像,必須逐漸增加其不確定性與保持相當的開放性,在肯認人類具有創化獨特性的同時,也重視與萬物同舟共濟的能力;以及再確認人類擁有語言能力、擁有追求意義、擁有自由、以及擁有超越等本質。 十二、高達美與德希達之思想對於教育學知識論的啟示在於:教育學知識論必須同時著重到同一性與差異性、真理與多義。 十三、高達美與德希達之思想對於教育倫理學的啟示,即是:教育目的應該保持不斷的自我覺察與自我更新,保有一種無止盡性本質,並積極從一種獨斷絕對式的邏各斯,朝向共同鎔鑄的共識與意義整體努力,最終走向理想的自律形式,從妥協色彩的責任倫理轉向絕對自律的責任倫理。教育實踐中有關行為規範的設立,則必須注意所謂的自願性,權威與規範不應是由其地位外來地賦予合法性與正當性,而應該是由遵循規範者自身所肯認。 根據以上研究結果,最後本研究在教育理論與實踐方面提出若干建議:人類主體性的建構,應朝向更為謙遜的主體性重新安置;教育目的之設立應符合開放性、多元可能與無止盡過程的存有本質;教育學知識論的建構,應朝向真理與多義的辯證發展;教育應覺察他者與差異的脈絡性,去除教育中的二元對立宰制;教育實踐中行為規範之設立,應考慮其脈絡性並符合自願性的原則。

Page generated in 0.0238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