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5
  • 5
  • Tagged with
  • 5
  • 5
  • 3
  • 3
  • 2
  • 2
  • 2
  • 2
  • 2
  • 1
  • 1
  • 1
  • 1
  • 1
  • 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俄漢姓名之對比研究

張雅妮, Chang, Ya Nee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第一章 導言(動機、目的與研究方法) 姓名是人類生活中最常接觸,也最為特殊的一種語言符號。除了特指個人的區別功能外,它其中更隱含了深層的文化內涵。因此本論文將以文化的角度切入,藉由姓名這個跨文化、跨種族的現象,來了解、分析和比較俄漢兩民族在各個文化層面的異同。 第二章 理論基礎與文獻參考 姓名是語言和文化的複合體,它們之間的關係密不可分。因此國情語言學、文化語言學以及社會語言學這三門研究語言與文化關聯的學科,將成為本論文的研究基礎之一。 此外,本論文所探討的主題是姓名,自然也脫離不了專門研究姓名的俄國姓名學、專名學及中國百家姓、姓氏學、譜牒學等學科的範圍。而在比較俄漢兩民族姓名異同及其文化內涵的研究方面,又與對比語言學及對比文化學息息相關。因此,本章分成四節,就以上學科進行介紹與討論。 第三章 俄漢姓名的歷史發展 姓名這個跨文化、跨種族的社會現象,反映了各個不同民族的文化風俗、歷史背景、生活習慣、心理狀態及思考模式等。因此各民族姓名的發展過程,也各有異同。 本章第一、二節將先分別介紹俄漢兩民族姓名的起源以及其發展過程。最後在第三節的部分,再加以整理歸納,比較兩國姓名發展與由來的異同現象。 第四章俄漢姓氏的來源與異同 由於中俄姓氏發展過程中的種種差別,兩國姓氏的來源,自然會有所不同。例如:俄國有許多源自東正教節日或是教堂名稱的姓氏;我國卻很少有來自宗教的姓氏產生。但人類生活及思考模式,仍有一定的通性,這使得俄漢兩民族的姓氏來源,不乏相同之處。譬如:兩民族都有來自地名、職業的姓氏等。 所以在本章第一、二節當中,將先分別深入探討及介紹俄國和中國兩個民族的姓氏來源。第三節中,再比較及整理歸納兩者間的相同和不同之處。 第五章 俄漢命名習俗及其異同 姓名發展的歷程會反映各民族社會、文化的情況。特別是命名的習俗,更與人們的生活習慣、風俗民情,有切身的關聯。而每個民族,所處的地理環境和社會文化的差異,也都會反映在命名習俗中。如:俄國人習慣依據曆書,來為孩子取教名;中國人則常依照姓名學的學說,替小孩命名。然而,人類共通的心理狀態,及文明發展的相似歷程,卻使得各民族的命名習俗有雷同之處。如:中俄兩民族都常運用傳統美德來為孩子命名,但兩國所強調的美德,卻因宗教、文化的差異,而有所不同。 而本章第一、二節,將先分別討論中俄兩民族的命名習俗。第三節再將兩者做深入的分析與比較。 第六章 俄漢姓氏之使用習慣與文化意涵 人與人之間複雜的人際關係,很難透過一個姓名,完全的表達出來。因此在姓名實際運用之時,便產生了許多其他的形式,藉此表達人際關係的親疏遠近。這也是造成姓名中內涵深層文化意義的主因之一。 而在本章的第一節當中,將先從人們的生活著眼,探討俄漢雙方使用姓名習慣之異同。第二節再藉由文學作品中的人物姓名,研究作家如何運用姓名的諧音、語意聯想及文化內涵,來塑造人物形象,激起讀者的情感與共鳴。 第七章 結論(總結與建議) 綜合前述各章節之理論與現象,為俄漢兩民族的姓名形式、來源、發展與文化內涵等,做整合的整理與比較。最後,再提出建議,希望未來的俄語學習者,能因此更了解俄國人運用姓名的習慣,避免溝通上的誤解。此外,今後在閱讀俄國小說作品之時,也可藉由姓名的變換及巧思,更清楚的了解作品中人物的性格及他們的關係變化。 1. 使得語言的學習者,能透過姓名這個普遍的現象,去了解一個民族的文化風俗和歷史背景等各方面。2. 對於學習俄語的人來說,透過姓名的研究,能夠更明白俄國人稱名道姓及表示交情遠近的習慣。將來在與俄國人交際、溝通的時候,便不會因為錯誤的表達,而導致誤解或是不愉快的經驗。3. 閱讀俄語之小說作品時,能更了解人物姓名的義涵,並體會作者所塑造的人物性格、人物形象,及作品中人物的關係變化。4. 在俄和姓名的發展歷程,以及影響姓名發展的社會、文化背景等方面,本論文都做了詳細的探討。因此對於中俄社會、歷史與文化發展等方面有興趣的研究與學習者來說,本論文也提供了相當豐富的參考資料。 / Languages, which play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daily life of every people, are a part of culture. Surnames and names, which particularly belong to human beings, are a special kind of language symbols and also a part of every culture. Researching names and surnames is a key to know about a people's culture. However, there are many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Russian culture and this diversity also influences on the form, meaning, development and applyment of Chinese and Russian names. In this thesis, we will study Chinese and Russian names through the point of view of culture and find out the common and different places between them.
2

姓名與認同:以台灣原住民族姓名議題為中心 / Names and Identity : On the issue of names' change between Taiwan aborigines

王雅萍, Wang, Ya P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以台灣原住民族的姓名議題為中心,運用民族誌文獻、日治時代戶籍資料的解讀,以及原住民及政府相關行政單位訪談,出席內政部戶政司舉辦的「原住民更改為傳統姓名分區座談會」等材料交陳,來解析原住民姓名議題的來龍去脈,及其在文化認同、社會環境間的互動辯證關係。   全文約十八萬字,除緒論和結論之外,正文部份共分五章。在緒論中筆者檢討有關原住民族姓名議題的研究文獻後發現:從近百年來學界有關原住民族社會「姓名」的研究成果看來,原住民族的「姓名」只是做為社會組織、親屬關係研究範疇一環被記錄,散見於各論著,致使當「還我姓氏」變成台灣原住民社會的政治訴求時,內政部無法馬上找到相關的研究資料以供制定政策的參考。透過這些材料的再整理,將有助原住民各族利用,以幫助各族思考是否恢復傳統名制的問題及恢復傳統名制的方式。   正文第一章到第三章中,筆者運用貫時限的材料,先釐清原住民各族傳統的名制,再探討不同統治政權的姓名政策如何介入並影響原住民族社會,造成原住民族姓名觀念和傳統名制結構的變遷。原住民族的傳統名制有豐富的社會文化意涵,就名制的結構而言,原住民族與漢人不同,沒有姓名制度,有「親子聯名制」、「氏族名制」、「家名制」、「親從子名制」等不同的名制類型。就命名的法則而言,台灣的原住民族大多以龔用祖先名為多,創名較少,因而有傳統的名譜,深具民族的特色,並有群體識別的功能。過去台灣學界的研究成果中,留下部份各族的傳統名譜,並記錄一些名字的族語含意,這些資料應有助於原住民各族命名文化的再復振,或推廣讓台灣社會藉此更了解原住民族的命名文化。   清領時期,清政府把使用漢姓做為確認台灣平埔族向什的要件之一,對平埔族施行賜姓政策。賜姓政策的實施方式,常是以原語家名或氏族名音譯或意譯成漢字姓,或者賜與常用漢字姓,目前台南縣新化附近的新港社族裔,仍沿用所賜漢姓至今,這種賜姓政策造成平埔族的漢化。文中以岸里社的巴宰族人為例,從被清廷賜姓,到完全接受漢人「同姓不婚」的觀念,前後是七代,時間約是一百四十年。因此,原住民族在考慮是否選用漢字音譯這種方式來拼寫名字時,需正視這段經驗。日本治台五十年間,先對原住民族進行戶口登記,晉察的戶籍登錄讓原住民族的名字全面文字化。筆者運用日治時期的戶籍簿資料,詳細分析當時原住民族改用日本姓名的情況。其實日治末期的全面改日本姓名,因時間短暫,對原住民族社會影響不大。但卻因名字上「皇民化」的鐵證,使得台灣光復後不久,國民政府以「反皇民化」的理由建立「改漢姓漢名」的正當性,而全面將原住民族改為漢姓漢名。以歷史脈絡較清楚的賽夏族為例說明,呈現清領時期、日治時期、國府時期的不同姓名政策介入原住民社會的過程與影響。值得一提的是,清領時期對賽夏族採以氏族名音譯的賜漢姓方法,到日治時期日本習察結合漢姓及傳統的名制,創下「姓.己名.父名」的名字登記方式,是罕見的創意,但日治末期卻因全面皇民化而改日本姓名,從戶籍簿的實例可見大隘(新竹五峰鄉)、南庄(苗栗南庄鄉)、永興(苗栗獅潭鄉)三地改日本姓名,及改漢姓漢名時,統治政權的姓名政策末以民族為單位做決策,而導致混亂。相較之下,日治時期鄒族社會對照氏族組織,取用日本姓氏,國府時期改漢姓漢名時也沿用此模式,因為氏族組織保留,改漢姓漢名並未造成鄒族社會亂倫的問題,因而「還我姓氏」的訴求在當地所獲得的回應不大。綜合第二章所討論的歷代統治政權對台灣原住民族各族的姓名政策,可知各族和各部落面臨的問題有別。其中清領時期賽夏族及日治時期鄒族的改姓名的模式,可供原住民各族及政府參考。也就是說,原住民族考慮恢復原名時,可找尋一些對民族整體有利的因子,進行傳統名制的更新,使名制能銜接傳統又能適應現代社會,利用目前可恢復原名的機會,使傳統名制朝向永續性的變遷。   第四章論及原住民族的傳統名制除了上述政權力量的介入外,民國50年(1960)後,因為社會經濟情況的變化,人口大量外流,部落社會面臨解組,傳統名制面臨文字化的難題,反覆龔用祖名造成同名的人太多無法明確識別,及認同的心理障礙等困境,而漸漸被漢式姓名所取代。但民國73年(1984)隨著原權會的成立,「還我姓氏」訴求的提出,「姓名條例修正案」在議體制的發展,原住民的姓名議題漸漸轉為「命名權的追求」,原運份子在「名片的表達」、「選舉時族名的訴求」、「戶口登記的抗爭」、「長老教會的行動實踐,接納牧者、信徒使用傳統姓名」、及「書寫的抗議」等,終於使得台灣的民間社會漸漸接受有別於漢姓漢名的名字。政府部門也以「修族譜」和「姓名條例修正案」來做回應,但第一階段的修族譜過程,仍以漢姓漢名為主,無法滿足原住民社會的需求,這足為政府行政部門處理「姓名條例修正案」完成立法後的前車之鑑,恢復原名的實施,必需兼顧前瞻性及原住民族主體性,才不會因政策設計不周,而浪費人民公帑。最後第五章從原住民社會的名片使用情況,檢視當前認同情境下的原住民族傳統名制如何再現與再生,從名片的多名並置的現象,名片書寫符號的多樣選擇,可知原住民社會對自我的名字有很嚴重的焦慮。分析「原住民更改為傳統姓名分區座談會」中各族表達的對恢復原名與否的意見,可發現各族族人對傳統名制的認知狀況、現階段名制的問題、姓名與文化認同狀況、考慮使用原名與否的實質利害考量等方面的實貌。   本研究發現,拋棄漢名,使用原名的行動並沒有成為原住民共同體認同的象徵。此乃因為原權會成立時,即創造一個共同的自稱「原住民」當成認同的象徵符號,因此原住民運動的共同體塑造過程中「打倒吳鳳的傳說」、「還我土地」這些行動訴求,喚起共同體的凝聚感,「還我姓氏」是從原住民族的歷史解釋過程中,找到的共同被宰制的經驗,經過再詮釋後扮演凝聚原住民共同體的力量。但「還我姓氏」的訴求,卻被原住民族人內化的漢人姓氏的價值觀瓦解,被政府部門以修族譜的消除社會亂倫問題的途徑解決,原權運動後來在姓名議題上的發揮,就傾向認同理論中的 「根本賦與論」的走向,透過對傳統姓名的再認同出發,進行文化重構,原運的領導者並無藉此主張新的共同體利益追求的現象。本論文完成一個月後,八十四年一月立法院通過姓名條例修正案,原住民族可依各族傳統名制命名,政府明快的通過法案值得高與,但本研究對過去政權姓名政策的檢討及各族在外力介入下的傳統名制變遷實況,以及如何考量民族整體來恢復(或創新)原住民族傳統名制的建議仍值得深思。
3

論俄國文學中人物姓名之運用—以杜斯妥也夫斯基之《罪與罰》為例

劉哲堤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俄國文學作品中,常常會見到許多不同於一般或是作家精心獨創的人物姓名,這些人物姓名可能存在真實生活中,也或許根本不存在,而卻僅僅是作家的虛構。這些人物姓名不僅具有特別的語意,也可能成為典型的文學人物形象,而被運用在日常生活中,指稱某一類型的人,例如:普柳什金( Плюшкин )、弗拉爾曼( Вральман ) 等。這些人物的姓名和形象都留給讀者很深的印象。就俄國人而言,這些人物姓名眾所皆知,因此,作品中的人物姓名不只是俄國文學的一小部份,也牽涉到整個俄國文化層面。 在俄國文學領域中,作家透過神話、構詞、俄國姓名來源、語義、諧音等,塑造出各式各樣的人物姓名。因此,創造人物姓名似乎成了作家玩弄文字的一種手法。了解小說人物的姓名,不僅能夠知道作家筆下人物姓名的暗喻,更可以推知整部作品的中心主題與作家的思想。本論文將挑選古俄羅斯時期至十九世紀文學作品中,較具代表性的作品分析其具有意義之人物姓名,並探討杜斯妥也夫斯基小說 «罪與罰» 中,人物姓名之意義以及此部小說中,故事敘述者藉由對人物的稱呼,所要表達的情感及人物之間藉由不同的稱呼方式,所要呈現的意涵。
4

排灣族的名制 / A Study of Paiwan naming System

鍾興華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名制(naming system),是個人的表記符號,每一個民族,都有自己一套名制,所以也成為民族誌紀錄不可或缺的項目。排灣族的名制,是民族重要的文化,是先祖使用千百年的識別系統與標記符號,名字更是代表自己與家族間重要血脈與淵源的證據。長期以來,臺灣原住民各族就已經建立了ㄧ套完整的傳統名制,但由於各族的家庭組織、社會結構、風俗各方面繁雜互異,所以在名制上也表現出高度的多樣性。 日本學者,從人種、語言、體質、風俗習慣等,將臺灣原住民族系統性之分類,並開始從事廣泛的學術調查,奠定了臺灣原住民族在人類學與民族學研究的基礎。其中,排灣族與魯凱、卑南二族,1912年「日本番通」森丑之助,從社會組織與文化特色之研究,認為有許多相似又相近的地方,因此將其歸為同一族群,直至1935年,移川等三人合著《臺灣高砂族系統所屬の研究》一書,此巨著是以各族的口傳,系譜知識為線索,探討原住民族的氏族、部落遷徙的過程,重構各族以遷移為中心的歷史,分臺灣原住民族為九族。 初期,對於名制的研究並沒有積極的加以處理,僅在社會組織、親屬制度或生命禮儀範疇中提及命名制度與方法。日本時代晚期,才開始對於名制較有全面性的研究。不過,對於名制議題的研究與討論,長期以來,大都仍停留在初期研究的範疇中,進展的部分也僅約略提到名制及其命名現況,既使是對名制的專論研究,也零星的出現在各族名制的研究,要全面性的探討有關各族的名制研究與分類,實屬少見;近十餘年,出現由本民族的專家或學者提出研究結果,而其研究議題與方法,均能傳遞本民族的觀點(indigenous perspective),研究的內容,更攸關於民族文化的永續及社會實際的運行,踐履追求爭取民族的主體性,並強化回復傳統名制之方法與政策。 排灣族為本研究主軸,並試圖從排灣族的傳統名制,作為與傳統名制相似的魯凱族、卑南族列為比較之議題共同研究討論。排灣與魯凱、卑南三族係屬不同的民族,在名制類型上同屬「非永續性的家名制」,但其名制與家戶的社會階層、地位、親屬繼承或其他文化祭儀等慣俗,存有相當大的差異。學者指出,在親屬制度上,其關鍵在繼承法則有所不同,排灣族為長嗣繼承,魯凱族為長男繼承,卑南族採長女繼承制度,所以,可見該三族的親屬制度的異同處。 衡諸台灣的歷史,原住民族所被吸納的國家是清國、日本國和中華民國,「創姓登錄」便成為原住民納入國家體制過程的重要一環,「改朝換代」所帶來的「改名換姓」,也必然對各族造成一片混亂並對民族承受力提出考驗。姓名政策,影響原住民族社會深遠,是當代國家施政與民族政策重要議題之一,回顧日據時期改和氏姓名與戰後改漢名漢姓政策,造成原住民族社會問題與認同危機。 七〇年代,原住民權利運動萌起,還我姓氏運動成為重要訴求之一,讓政府從政策面與法制面,提出族譜編纂、姓名條例修法、訂定原住民身分法與其他名制研究發展等具體的改革與回應,族人可以依民族意願自由選擇身分與姓名。但是,二十餘年來登記回復傳統名字者門可羅雀,未如預期。回復傳統名字對原住民的意義是甚麼?原運推動者認為,還我姓氏的意義,是讓原住民各族群的傳統命名文化能重現,因為它本身就可以界定各族群,以及原漢之間的不同,也是自我認定最基礎的地方。 整體而言,臺灣已朝多元文化與多元民族國家發展,認同並取得原住民身分是一種趨勢,許多具原住民身分之學者專家,從本民族的角色與觀察,對名制研究的深入與使命,強調名制仍然是民族社會穩定發展的力量,它不只是辨別符號,可以界定各族群,以及原漢間的不同,更是代表著自我認同與民族社會倫理秩序的維護。但是,在姓名政策上,卻未獲回響,究竟是制度上未臻完善,抑或傳統名制遭族人唾棄,尚有許多值得深思並探討的空間。
5

外籍生中文姓名之分析研究──以國立政治大學之外籍生為研究對象 / Foreign Students' Chinese Names-An Example of Foreign Students at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鄒宜軒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由於全球「華語熱」的風潮,「華語」逐漸躍升為世界前三大強勢語言,因此近年來許多外籍生多選擇至中國大陸或臺灣進行短期或長期的專業中文培訓。然而,外籍生在正式接觸漢字及中華文化之前,首先必須面臨的課題便是中文名字的命名。由於「姓名」承載了各國語言中特定的文化內涵與社會風尚,因此不同國籍的外籍生在面臨中文姓名的命名時,必定也會受到不同程度的文化衝擊(Culture shock)。 本研究屬於質性研究,所採用的研究方法為內容分析法及訪談調查法,樣本資料的蒐集與訪談對象的來源是就讀於國立政治大學的外籍生。本文主要探討的核心問題有三:第一,分析外籍生的中文姓名在形、音、義的語言結構與文化特徵;第二,了解外籍生對中文姓名的偏好及對中華文化的認同程度;第三,釐清華語教師為外籍生命名的過程、所依據之原則以及與學生溝通協調的情形。另外,本文也將一併探討中英姓名文化的歷史源流,並比較其背後所隱含的民族心理與社會價值觀,以作為研究核心問題的基礎架構。 研究結果顯示:外籍生的中文姓名在語言結構上的特徵為筆畫偏少、從原名音譯為主、多選用具有正面意義的用字;在文化特徵上,其中文姓名具有明顯的性別特徵,且選字的自由度較高。此外,外籍生對於中文姓名的字形及字義較為重視,且多偏好漢化程度較高的中文名字。在華語教師的命名原則方面,則是以符合華人命名習慣、中文名字能配合學生母語姓名的發音、讀音和諧、易寫好記為主。 探究外籍生中文命名的課題,對於華語課堂教學本身及中華文化的弘揚都有重要的價值與意義,不僅能強化外籍生對於中華文化的認同感,更能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對於提高其跨文化交際的能力也有莫大的裨益。 / Chinese has gradually emerged as the world's top three significant languages because of the hot trend of Chinese learning around the world. Therefore, many international students have been visiting Taiwan or China, where provides the professional teaching quality and learning environment to train their Chinese abilities. Hence, naming becomes the first issue which these international students may confront before they formally explore the Chinese characters and cultures. Chinese name is a complicated language symbol which represents one’s uniqueness and contains specific culture connotations and customs, so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may possibly lead “culture shock” to the international students during the naming process. This qualitative research is conducted by content research method(N=1666)and interview survey method(N=18), the data sources was mainly gathered from the international students of NCCU. The main issues of this research are listed as follows: 1.To analyze the language structures and culture connotations associated with the characters, pronunciation and meanings of the students’ Chinese names. 2. To investigate the students’ personal preferences and the intensity for their cultural inclination. 3. To realize the process and basic principles of the naming issues which the Chinese teachers adopt as well as the communication and negotiation between the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addition, the study will investigate the historical origins of the Chinese and English cultures, and compare the ethnic psychology and social norms behind these different cultures to establish a basic structure for the main issues in this research. The result of this research demonstrated that on the structure of the language aspects, the international students prefer the Chinese names which are characterized by simple strokes, transliterated from the original names and including positive meanings. Furthermore, on the cultural aspects, it showed obvious gender characteristics and greater extensive selectivity of characters of the Chinese names. In addition, the international students attach more importance to the characters and the meanings of the Chinese names and showed more preferences to the names which are corresponded with the naming convention of the Chinese community. As for the Chinese teachers, their main naming strategies are: Sticking to the Chinese naming convention, transliterating from the original names, easy pronouncing, writing and memorizing. It is undeniable that this research represents essential values for upgrading the teaching achievement for the Chinese teachers and enhances the cultural inclination for the international students. The last but not least, it is also helpful for the students to promote their ability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with proper Chinese names.

Page generated in 0.0265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