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5
  • 5
  • Tagged with
  • 5
  • 5
  • 5
  • 3
  • 2
  • 2
  • 2
  • 2
  • 2
  • 2
  • 2
  • 2
  • 1
  • 1
  • 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藝術如何作為變革求新的中介?-從馬庫色與高達美的對照出發

徐意雯 Unknown Date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2

遊戲與對話:高達美的遊戲概念及其在對話問題上的應用 / Play and Dialogue: Gadamer's Concept of Play and its Application to Dialogue

鄧元尉, Teng Yuan-We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篇論文主要是探討高達美(Hans-Georg Gadamer)的遊戲概 念,並嘗試將遊戲概念關聯到高達美的對話概念上,以 遊戲概念為視角來討論對話問題。筆者以《真理與方法》 為主要文本,透過文本解讀的方式,首先論述了遊戲概 念的背景,此即對人文主義傳統的繼承和對主體化美學 的批判。以此為基礎,筆者接著討論遊戲概念的基本特 徵。而後筆者在對遊戲概念的繼承和修正這兩個向度上 ,切入關於對話問題的探討,並進一步深化發展高達美 的思想。最後筆者則作出一種批判的嘗試,企圖超越高 達美哲學的侷限,並提出一些個人的觀點。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論文寫作動機1 第二節 論題背景與論文基本構思2 A.精神科學的困境2 B.遊戲概念的任務5 C.從遊戲到對話7 第三節 論述方式8 第二章 精神科學之真理要求的傳統向度11 第一節 尋找精神科學的基礎11 A.作為精神科學基礎的陶成概念12 a)陶成概念的基本特徵12 b)陶成的過程規定:陶成歷程的普遍性15 c)陶成概念之神學傳統的追溯:陶成歷程的歷史性16 d)陶成歷程的創造性與開放性20 B.人文主義傳統中的共通感概念22 第二節 一個備極艱辛的批判嘗試26 A.人文主義的歧路:判斷力概念26 a)高達美認同的判斷力概念27 b)康德的判斷力概念28 B.美學主體化傾向之緣起:品味概念33 a)高達美認同的品味概念33 b)康德的品味概念及其先驗原理35 c)自由美與依存美的區分:一個調和的嘗試38 d)康德美學的辯證發展39 i.藝術美相對於自然美的優先性40 ii.自然美相對於藝術美的優先性42 C.康德之後的美學發展46 a)體驗藝術的興起47 b)席勒的審美陶成理念49 D.高達美的美學批判51 a)高達美對審美區分及審美意識的批判53 i.對席勒美學的批判53 ii.對體驗美學的批判57 b)審美意識批判和美學主體化批判之關聯的商確60 c)更好地闡釋藝術經驗的可能性62 第三章 高達美的遊戲概念65 第一節 遊戲概念的基本特徵68 A.遊戲概念的文本分析68 a)遊戲和遊戲者的區分69 i.高達美用字的討論69 ii.從遊戲與遊戲者之區分來看藝術經驗72 b)遊戲的嚴肅性問題:遊戲本身對遊戲者的意識規定74 c)遊戲的存有方式及遊戲的主體問題77 i.從「遊戲」一詞的轉借使用看遊戲的存有方式77 ii.從語詞分析看遊戲的主體問題80 iii.暫時性的小結83 d)遊戲中的遊戲者85 i.關於一般遊戲者的討論86 ii.關於作為人的遊戲者的討論88 e)遊戲概念與藝術經驗的聯結點:表現遊戲91 B.與遊戲概念相關的重要論點95 a)遊戲的最終實現:轉化為藝術品並揚棄實在世界96 b)遊戲概念的認識論意涵100 i.模仿概念100 ii.象徵概念102 c)遊戲表現的偶然性條件107 i.遊戲活動作為一種徹底的傳介活動107 ii.遊戲的偶緣性特徵110 d)藝術品的時間性及同一性112 i.節日概念114 ii.節日概念之應用於藝術品的同一性與時間性117 e)觀賞者在藝術經驗中的規定120 i.觀賞者的自我忘卻120 ii.悲劇的例證121 第二節 遊戲概念的傳統向度124 A.遊戲概念與高達美的美學批判124 a)對康德美學的批判125 i.主體問題125 ii.自然問題126 b)對體驗美學與席勒美學的批判132 i.體驗美學的問題132 ii.審美意識的問題137 iii.審美區分的問題141 B.遊戲概念與人文主義傳統的聯繫145 a)遊戲概念與陶成概念145 i.陶成概念的普遍性和內在性145 ii.陶成概念的歷史性147 iii.陶成概念的創造性與開放性149 b)遊戲概念與其他人文主義傳統主導概念151 第四章 遊戲與對話155 第一節 從遊戲概念到對話概念155 A.存有的歷史性特徵156 a)理解前結構156 b)時間距離與視域融合162 c)精神科學之真理的本質168 B.實效歷史意識分析173 a)經驗結構175 b)問題結構177 第二節 對話的基本特徵182 A.問答邏輯183 B.對話與交談185 C.對話的語言性問題190 a)共同語言的造作191 b)流傳物之作者與第一讀者的詮釋學定位195 c)語言現象的基本特徵202 i.問題背景202 ii.語詞和事理的統一性203 iii.在對話中的語詞事件209 iv.語言普遍性的基礎216 第三節 作為語言遊戲的對話218 A.作為遊戲的對話219 a)遊戲結構的問 題..................................................................................................219 *.表現遊戲的雙重運 動.....................................................................................219 *.對話者的雙重身 份..........................................................................................221 b)遊戲者意識的問 題..............................................................................................222 i.意識的雙重方向222 ii.語言的有限性與他在性223 B.語言遊戲的探討228 a)語言遊戲中的轉化事件228 b)語言遊戲的普遍性230 c)語言之光235 i.作為光的語言235 ii.語言相對於光的優先性237 iii.作為語言的光239 iv.在語言與光中的對話242 v.呈現在語言之光中的真理244 第五章 結論:尋找對話的起點247 一、回顧與前行247 二、作為俯就之愛的相遇事件:從一首詩談起248 三、歷史與回憶255 四、尋求一種批判性的規範259 五、多元傳統的對話基礎265 六、盼望與敘事中的回憶272 七、在一致與差異間徘徊的對話280 八、對話的起點288 參考書目293 人名索引301 / In this research, I want to investigate Gadamer's concept of j and try to relate it to the concept of j so as that I can discuss the problem of dialogue from the view of the concept of play. First, through the interpretation of Gadamer's Truth and Method, I expound the background of the concept of play, especially the succession to the tradition of humanism and the critique of the subjectivization of aesthetics. Second, I want to discuss several basic characters of the concept of play. Third, by the succession and alteration to the concept of play, I want to discuss the problem of dialogue, and review Gadamer's thought. At last, I try to beyond the philosophy of Gadamer, and propose some points of view of mine.
3

理解之歷史性

王子豪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論述主旨主要圍繞著布特曼和高達美對「理解」的看法,尤其是對於理解的「歷史性」部分,到底他們兩人如何看待「歷史性」在理解上的地位,以及如何理解歷史文本,以高達美的話來說就是理解與歷史流傳物的關係。對於布特曼而言,理解所具有的「歷史性」是無庸置疑的,人作為歷史的存有必然受到歷史的影響,人唯有投入參與在歷史之中,才能理解歷史。本文為釐清這些觀念以及彼此之間的關係,乃採取一面介紹布特曼的新約詮釋學理論,一面以高達美的哲學詮釋學理論來反省布特曼的理論之進路,希冀能找出更多新的觀點。正如高達美所言,透過不同的視域能夠有更多更不同的理解,就在布特曼、高達美與筆者三者之間的視域,期盼能夠有更多更好的理解出現。 論文的鋪陳如下: 第二章則是針對理解問題的起源進行討論,主要分成三部分,首先先從古典詮釋學著手,以施萊馬赫和狄爾泰(Wilhelm Dilthey)為主,論述古典詮釋學如何看待理解問題,又這樣的理解理論對布特曼與高達美的影響。第二、則是論述詮釋學的轉折,也就是詮釋學如何從認識論轉向存有論,主要的學者則是海德格,除了敘述海德格的存有詮釋學外,在這一小節也將討論海德格對此二人的影響,尤其是在「前理解結構」方面,可以說海德格的存有詮釋學成為他們兩人詮釋學共同的根基。第三、先後論述布特曼和高達美對於理解的看法,對於布特曼而言,主要是理解如何可能的議題,而在高達美部分則是「前理解」的問題。最後,筆者將比較布特曼和高達美對於「理解」問題看法的異同,在他們皆受海德格的影響之下,是否仍有相異之處。 論文第三章是處理歷史性的問題,到底他們兩人如何看待理解的歷史性,第一節以布特曼為主,論述他的歷史觀部分,以及他認為人在進行理解時與歷史的關係,又人如何理解歷史以及歷史文本。第二節則是討論高達美如何將理解的歷史性提升為詮釋學的原則,並以「傳統」、「權威」和「古典型」做為論述;此外也敘述高達美如何在理解的歷史性概念上發展出「實效歷史」的概念。最後比較兩人關於理解的歷史性看法上的差異,並且論述高達美與布特曼在客觀性與主觀性上的異同。 論文第四章將處理布特曼與高達美如何看待時間距離,以及如何處理時間距離。第一節簡述布特曼關於「解神話」的理論,到底布特曼如何解決時間距離所產生的問題,又這樣的方式真能處理時間所造成的差異嗎?後半節則是論述布特曼如何處理末世論的議題。第二節則轉向高達美對於時間距離的看法,以及他如何以「視域融合」的方式來消弭時間距離所產生的差異。第三節則是論述布特曼在「解神話」理論所遇及的問題,又這樣的問題該如何化解? 最後,第五章結論的部分,筆者將整理前幾章所反省的論點,尤其著重於布特曼的核心理論,並論述當代學者對於布特曼所主張的理論之批判,最後再以高達美的觀點對於布特曼的主張做一反省。在最後結論的部分再以這些論點來反省當今的神學詮釋學,試圖將高達美的視欲融合概念應用於目前的神學詮釋學,並討論神學詮釋學與哲學詮釋學之間的異同,在這當中是否能有更多的對話與融合。
4

文本與實踐-呂格爾與高達美之對比研究 / Text and Practice-- A Contrastive Study of P. Ricoeur and H.-G. Gadamer

王淑卿, Wang, Su-Ch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5

對話、遊戲與教育-高達美與德希達之對比研究

劉育忠, Liu, Yu-Chu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旨在通過對話與遊戲二個概念,一方面從事高達美與德希達二人思想之對比,另一方面探究教育中對話與遊戲之意義轉變與問題,企圖從二人思想的對比中汲取養分,嘗試解決教育中對話與遊戲概念的問題、與豐厚其意涵,並對教育學基本理論之建構提出啟示與建議。 首先,本研究分別針對高達美與德希達之思想與承繼加以說明,以理解二人思想主張之不同與所立足的共同根基;其次,分別分析教育中對話概念與遊戲概念其意義轉變與問題,並將二人思想中的對話概念與遊戲概念、加以釐清與對比,從中探論對教育中對話概念與遊戲概念的啟示;最後,從教育人類學、教育學知識論、教育倫理學等幾個面向,分別探論高達美與德希達二人思想中對話、遊戲概念之對比對教育學的啟示。 本研究經由歷史詮釋法、對比哲學法、理論分析法,以及歷史的---系統的分析法,獲致以下結論: 一、高達美與德希達二人都企圖在詮釋學活動中處理存有論的問題,但二者的主張卻存在著歧異。 二、高達美與德希達同樣沿繼了胡塞爾、海德格與尼采反叛現代科學技術宰制的路線,並加以深入發展,然而二人思想之差異處更有極大部分是源自於對這三位哲學家思想的不同詮釋。 三、高達美詮釋思想中的對話概念,具有現前、情境與互為主體等特殊性格,也具有做為語言的理想形式與本質、做為此在存有的開顯與真理朗現的托基,以及做為詮釋學的方法範本等意涵;更企圖以開放與善良的對話意願,來開展無止盡的對話,以邁向同一的征途。 四、德希達解構思想中的對話概念,則企圖透過批判對話中的語音中心主義、邏各斯中心主義及現前形上學來揭露對話的深層意涵,與從事對話概念之解構;並通過對善良意願的質疑,來批判對話運作中可能存在的內在宰制慾望;以不斷延異的痕跡作為對話的可能,來開展意義的無邊界播散與樁稼。 五、高達美與德希達對話概念之對比,可從:對話有無收編對方的宰制企圖、對話是否為邏各斯中心主義、對話溝通的脈絡情境是否可能、對話者是否存在於對話中及對話有無現前形上學遺跡等議題,來理解二者的異同。 六、通過教育中對話意義轉變與問題之探討,及高達美與德希達對話概念之對比,可歸結以下對教育中對話的啟示:教育中的對話應該強調對話本質的無止盡性、對話意義的多元性、對話主體讓渡或對話的主體化,以及保持對自身的不斷批判與反省。 七、高達美詮釋思想中的遊戲概念,其存在方式具有遊戲做為遊戲自身的主體、以自我表現的本質構成藝術的存在方式、呈現為既是被動式又具主動性的往返重複運動等特殊性格,也具有美學、存有學與詮釋學等意涵;更以做為一種創造物/結構,實現遊戲向藝術的徹底轉化。 八、德希達解構思想中的遊戲概念,其存在方式具有透過二元對立邏輯的鬆動與疆界的模糊造就結構的不確定性、透過本原的消無與基礎的空缺成就結構的去中心化、透過結構的寬弛與保持無止盡的未完成狀態成就結構的去僵化性等特殊性格,且為一種解構詮釋的展現與造就;而其終極意涵在於作為一種自由的嘗試與實踐。 九、高達美與德希達遊戲概念之對比,可從:遊戲中存有問題的二面觀點、遊戲主體的在或不在、遊戲規則的往返重複或不斷變異、真理揭現的渴望或痕跡化、意義的同一整體或多義延異、語言結構的對話化或寬弛化、自由的可得或不可得等議題,來理解二者的異同。 十、通過教育中遊戲意義轉變與問題之探討,及高達美與德希達遊戲概念之對比,可歸結以下對教育中遊戲的啟示:教育中的遊戲應是一無止盡的過程,在此中,自由之可能性被銘寫,主體得以在自身疆界之走出與返回間,甚或在徹底的抹除自身以化為痕跡的延異中,見證存有本身之遊戲性。所有的意義與規則,不假外求、而來自遊戲的參與之中,具有無限延異、播散且自律的本質。 十一、高達美與德希達之思想對於教育人類學的啟示,包括:存有本質的肯認、開放性對存有的必要性,以及無止盡性對存有的重要性;教育人類學的人類圖像,必須逐漸增加其不確定性與保持相當的開放性,在肯認人類具有創化獨特性的同時,也重視與萬物同舟共濟的能力;以及再確認人類擁有語言能力、擁有追求意義、擁有自由、以及擁有超越等本質。 十二、高達美與德希達之思想對於教育學知識論的啟示在於:教育學知識論必須同時著重到同一性與差異性、真理與多義。 十三、高達美與德希達之思想對於教育倫理學的啟示,即是:教育目的應該保持不斷的自我覺察與自我更新,保有一種無止盡性本質,並積極從一種獨斷絕對式的邏各斯,朝向共同鎔鑄的共識與意義整體努力,最終走向理想的自律形式,從妥協色彩的責任倫理轉向絕對自律的責任倫理。教育實踐中有關行為規範的設立,則必須注意所謂的自願性,權威與規範不應是由其地位外來地賦予合法性與正當性,而應該是由遵循規範者自身所肯認。 根據以上研究結果,最後本研究在教育理論與實踐方面提出若干建議:人類主體性的建構,應朝向更為謙遜的主體性重新安置;教育目的之設立應符合開放性、多元可能與無止盡過程的存有本質;教育學知識論的建構,應朝向真理與多義的辯證發展;教育應覺察他者與差異的脈絡性,去除教育中的二元對立宰制;教育實踐中行為規範之設立,應考慮其脈絡性並符合自願性的原則。

Page generated in 0.0145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