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4
  • 3
  • 1
  • Tagged with
  • 4
  • 4
  • 3
  • 2
  • 2
  • 2
  • 2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玉臺新詠》顏色詞之語言風格與文化意涵

胡佩錡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玉臺新詠》於文學史上,實有其創新地位,以「俗」為雅,以「艷」為美。這是第一部專以「女性」為描寫對象的詩集。歷來,對於本書多以「文學」角度觀察,本論文則以「語言學」角度重新觀察《玉臺新詠》之俗之艷。翻開一部《玉臺新詠》宛若一幅古典美人圖畫卷置於目前,作家以華麗的文字描摹女性的美態,展現視覺美感的效果。於是,顏色詞便成了作家手中的最佳調色盤,而顏色詞也成了奠定《玉臺新詠》華艷風格的語言基礎。然而,歷來文學史對於《玉臺新詠》一書的評價,往往以「艷歌」一語帶過,視此書為輕薄而以三言兩語潦草論之。如此一來,未能掌握《玉臺新詠》的全貌。本論文以語言風格學的角度,針對《玉臺新詠》顏色詞,進行研究,仔細推敲此書之「艷」,以具體且客觀的方式探究《玉臺新詠》的華艷風格。 本論文內容為研究《玉臺新詠》顏色詞之語言風格與文化意涵。共分為六章: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範圍與方法、顏色詞選用範圍以及前人研究之成果。第二章〈《玉臺新詠》的編者及其時代背景〉。第一節論述《玉臺新詠》之編者與編撰動機,其次說明《玉臺新詠》的成書年代及選詩標準。第三章〈《玉臺新詠》顏色詞之語法分析〉。第一節分析顏色詞的詞彙結構,第二節著力於顏色詞的句法功能,第三節探討顏色詞之詞性放寬現象,最後整理對偶句顏色詞的運用。第四章〈《玉臺新詠》顏色詞的語義分析〉。第一節分析「顏色詞」的來源及其演變,第二節分析顏色詞的同義關係,第三節說明顏色詞的搭配組合,第四節說明雙句對中顏色詞的運用。第五章〈《玉臺新詠》顏色詞之文化意義〉。第一節分析顏色詞與民俗風尚,接著探討顏色詞與社會階級,最後研究顏色詞與漢族文化的關連性。第六章〈結論〉,根據以上研究之所得,具體指出《玉臺新詠》顏色詞之特性。
2

俄漢語顏色詞之對比研究

張淑琦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母語的使用上,人們並不會去深究詞的形式(форма)與其內容(содержание)是否相符。但當學習母語之外的第二外語時,在學了該語言的語音、語法及詞彙之後,並不表示就能夠暢行無阻的與其語言使用者溝通無礙,特別是以其為母語的民族。因為此時隱藏在語言背後的社會、歷史、風俗、文化等等多種特殊因素造成了不同民族間溝通的障礙。此時光是靠字面上的意思,已經沒辦法理解其代表的實際意義為何。   儘管人類對於顏色的感知差別並不會太大。但是由於受到不同文化因素的影響,相同顏色詞的象徵意義在不同的民族會有其相似性及相異性。若忽略掉此一特徵,在理解與溝通上便會產生困難。因此俄漢語中的顏色詞是很值得探討的課題。本論文將進行六種顏色詞(黑、白、紅、黃、綠、藍)的分析研究,找出在俄、漢人民心中顏色象徵意義的普遍性與差異性。   在本論文的研究中使用了三種不同的研究方法: (一)語料分析法從俄、漢語字典及成語字典和網路上中挑選出帶有顏色詞的詞組與例句,約有六百多項,以便本論文進行對比分析研究工作。(二)對比研究方法先就顏色詞在俄、漢語中所代表的文化意涵進行對比研究;再根據不同主題,比較俄漢語中帶有顏色詞的詞組所表現出來的普遍性與差異性進行分析研究。由於作者為俄語研究者,本論文將從俄語著手,進行單向的對比。 (三)國情語言學研究法國情語言學是經由文化來研究語言的一門科學,不論是從文化到語言,探討相同的顏色在俄漢語中的文化意涵;還是由語言到文化,探討俄漢帶顏色詞之詞組在各項不同主題表達之異同,都必須藉由國情語言學研究法,方能達到所期待之效果。   在研究的過程中,我們發現俄漢顏色詞的文化意涵有時候相似,有時候卻完全不同。例如:在俄國文化中,“красный”(紅色的)會和火產生聯想,如“пустить красного петуха”(字面意義為放出紅色公雞,意為火災)。早在一百多年前,在伏爾加河流域就流傳著關於“пустить красного петуха”(字面意義為放出紅色公雞,意為縱火)的故事。據說,俄國農民起義首領斯捷潘.拉辛(Разин Степан Тимофеевич 1630-1671)年幼時,曾放火焚燒地主的莊園。他在一隻大公雞的尾巴綁了一束亞麻杆,並且點火,亞麻杆馬上就燃燒起來。由於受到驚嚇,著火的公雞到處亂跑亂飛,飛到哪裡,火也就跟著燒到哪裡。事後,有人問小斯捷潘是誰放的火,他回答說:「是紅公雞。」之後,俄語“красный петух”(字面意義為紅公雞)、“пустить красного петуха”(字面意義為放出紅色公雞)的形象就被用來形容「火災」、「縱火」。「紅」是中國人最喜愛的顏色之一。在中華民族歷史上,紅色會這麼受到重視有許多原因,其中之一便是來自於祖先對炎帝(炎帝又稱為赤帝,是因為火德得名)的崇拜。此外,火常被人們當作是火神和太陽神的化身,崇拜火是原始人類的信仰,因為火為赤(紅)色,人們常以紅色作為火的代表。對於火的崇拜,後來便慢慢地轉變成為對「紅」的崇拜。這裡俄語“красный”和漢語「紅」的文化意涵是相同的。   俄語“зелёный”和漢語「綠」在生命、春天、環保的文化意涵上是相同的。不過,有時候其文化意涵也存在著差異性。當說到「綠軍」、「綠營」台灣人首先會和黨派產生聯想,不過在俄語“зелёный”中則無此種文化意涵。漢語「綠」有時還帶有負面的文化意涵,如「戴綠帽」、「綠林好漢」等。俄語“зелёный”也有和漢語「綠」不同的文化意涵,如“зелёное вино”(伏特加),“до зелёного змия”(喝醉,爛醉如泥),在這裡俄語“зелёный”帶有「酒」的文化意涵。   札爾克別克娃(Жаркынбекова)認為:顏色是文化的概念之一,不僅能反映出一般文化從開始形成到最終固定的發展過程,更可以反映出在民族文化中所獨有的特殊文化概念。俄漢顏色詞文化意涵之對比分析有助於理解顏色詞的民族文化內涵意義,也幫助俄語學習者更加深入的掌握語言。   就人類的生理層面而言,每個民族對於基本顏色的感知,並不會有太大的差距,如俄國人認為是白色的東西,在中國人眼中並不會變成黑色。不過,受到不同文化因素的影響,不同民族對於顏色的認知,便產生了差異性。俄國學者拉顏卡(Л. В. Лаенко)認為:「在所有語言中,大部分顏色詞都有使用在人類個性以及不同生活現象的轉義」。根據語言學家和人類學家的調查研究指出,不同民族的語言對於顏色的分類往往不盡相同,某民族語言對於顏色的分類,常與該民族的自然生態、文化環境脫不了關係。也就是在跨文化交際時,相同的顏色所代表的意義已不是絕對相同。此時,如何理解顏色詞在跨文化交際時正確意涵是一項相當重要的課題。因此,本節將參考學者包惠南在《文化語境與語言翻譯》裡〈色彩的文化內涵與翻譯〉一文中對顏色詞的分類,加以歸納整理,比較俄漢語中顏色詞的對應關係。 根據〈色彩的文化內涵與翻譯〉一文中的分類,顏色詞被分成三大類: 1.俄漢語顏色詞的基本語義:俄語чёрный(黑色的)在《俄語詳解辭典》中的解釋為“цвета сажи, угля”(煙、煤的顏色),而漢語「黑」的解釋為「煤或墨一般的顏色」。俄語чёрный與漢語「黑」的基本語義相似,因此可以得到“чёрное брюки”(黑色褲子)、“чёрная ручка”(黑筆)的意義是相同的。不過,儘管基本語義相同,顏色詞組有時也會產生不同的意義,如俄語“чёрный чай”在漢語中會翻譯成「紅茶」;再如俄語“красный ковёр”只是用來形容紅色的地毯,但在漢語中「紅毯」還有婚禮的聯想意義。 2.俄漢語顏色詞的民族心理:俄語чёрный可以用來表示“плохой”(如чёрное слово, чёрная неблагодареость и т.д.),“нелегальный”(如чёрное дело, чёрный рынок),“тяжёлый”(如чёрный час, чёрный год, сидеть на чёрном хлебе),“болезнь” (如чёрная ножка, чёрная оспа, чёрная немочь),“низкий слой”(如чёрная кость, чёрный народ), “без трубы”(如чёрная печь, чёрная изба, чёрная баня)等等。在漢語「黑」中也有相同的聯想意義,如「不好的-黑心,天下烏鴉一般黑」、「非法的-黑市,黑貨」、「不幸、艱難的-黑色星期五,黑暗期」、「疾病-烏腳病,黑眼圈」;不過也存在著不同的聯想意義,如「看不透的-黑馬,黑鍋,黑幕」等。 3.俄漢語顏色詞的社會屬性:在顏色詞的社會屬性中將顏色詞再細分成歷史範疇,禮儀習俗範疇,政治範疇,經濟範疇來進行討論。 (1)歷史範疇:(顏色詞的歷史範疇分別是1.以服飾顏色表示王位;2.以建築、服飾顏色表示官品等級;3.以服飾顏色表示身分;4.以服飾顏色表示職業等來加以分類。)俄語中的“люди в белых халатах”和漢語的「白衣天使」,俄語“белые веротничики”和漢語「白領階級」等都屬於歷史範疇。 (2)禮儀習俗範疇:俄語中的“белая магия”(善良的魔法),“белая ведьма”(使用善良魔法的女巫)和漢語「白包」都是屬於此類範疇。 (3)政治範疇:俄語“белая армия”和漢語「白軍」,“белый террор”和「白色恐怖」等。 (4)經濟範疇:俄語中有用“белый рынок”(合法的市場)“белый бизнес”(合法的經濟)來形容「合法的」。在漢語「白」中我們找不到相似的用法,但漢語「黑」則和俄語“чёрный”相同,帶有「違法的」聯想意涵。   本論文以語言、文化為基礎進行帶有顏色詞之比較,希望本項研究對學術能有以下貢獻: (一)作為教學的參考。不管是在俄文的教學或者是學習上,帶有文化背景的詞匯常會造成理解上的困難,希望藉由本論文的研究結果,能夠較輕易掌握具有特殊涵意的顏色詞。 (二)作為翻譯的參考。當翻譯作品遇到特殊文化詞匯時,常會遇到不求甚解的譯者,直接按照字面意義翻譯,但往往失去了原意,且沒有理解作者欲表達的正確思維。本論文中將顏色詞做了詳盡的分析整理,以供譯者及讀者參考。 (三)提供未來相關主題進一步的研究方向。語言和文化是分不開的,國情語言學是一門很有趣的科學,在學習語言的同時如果有其文化背景當強而有力的後盾,學習起來會更有心得且更為有趣。不過,國情語言學的範圍太為廣大,尚有許多地方值得進行探討,希望本文研究成果能提供未來相關研究新的發展方向。
3

顏色詞「黑/烏」與「白」在台灣華語、台灣客語以及台灣閩南語語意延伸之比較 / Semantic extensions of the color terms, black and white, in Taiwanese Mandarin, Taiwanese Hakka and Taiwanese Southern Min

呂淑禎, Lu, Shu Ch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探討顏色詞「黑/烏」與「白」在台灣華語、台灣客語以及台灣閩南語中語意延伸之比較。黑與白是自然界中最原始的顏色,而在Berlin and Kay (1969) 的顏色發展歷程中處於第一階段。本文觀察顏色詞黑與白背後的認知機制,並藉此將語料分成原始意義、轉喻延伸、隱喻延伸和特殊例子這些類別來詳述。本研究發現有些隱喻延伸普遍地存在三個語言當中,有些則是某個語言特有的,而這些語言特定的顏色詞通常蘊含文化根源、發展成構式或從外語借用而來。 本文還運用Kövecses (2005) 隱喻中的文化因素來審視顏色詞黑與白。研究發現就跨語言層面而言,台灣華語發展出最多的隱喻延伸,台灣閩南語次之,而台灣客語最少。這顯示了台灣華語顏色詞的蓬勃發展跟該語言的文化、經濟或科技等活躍發展密切相關。此外,本文發現顏色詞黑大多為負面意義,而顏色詞白則多為非負面意義。顏色詞黑與白也發展出許多語意延伸的對立,例如神秘與明確、惡與善、違法與合法。 / This thesis explores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regarding color terms of black and white among TM, TH and TSM. Black and white are the two most fundamental colors in the natural world as designated at stage one in Berlin and Kay’s (1969) evolutionary sequence. We classify data into cognitive categories of prototypical meaning, metonymic extensions, metaphorical extensions and idiosyncratic examples, observe their corresponding lexicalization types (Packard 2000) and use Kövecses’ (2005) cultural factors in metaphor to examine them. The three languages all contain abundant data of prototypical meanings which refer to the physiologically visual color, black and white, the representative colors of human conceptual universals about night and day (Wierzbicka 1996, Goddard 1998). Via different ICM mechanisms (Kövecses and Radden 1998), the three languages develop diverse metonymic extensions. Besides, through the general metaphor ABSTRACT QUALITY IS PHYSICAL QUALITY (Goatly 2011), numerous attributes are conceptualized through the visual color black or white in metaphorical extensions. Some metaphorical extensions are universal across the three languages; some are language-specific because of cultural roots, fixed constructions or language borrowing. Idiosyncratic examples include arbitrary items and proverbial expressions. We also use Kövecses’ (2005) cultural factors in metaphor to observe the cross-cultural and within-culture dimensions. For the cross-cultural dimension, in terms of the source domain of color black or white among the three languages, TM develops the most prolific metaphorical extensions of color terms, TH has the least versatile generation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SM color terms is in between. The complexity of TM color terms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vivacity of cultural, economic or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in that language. From the most primitive opposite of darkness and brightness, color terms of black and white also distinctively contrast with each other. The negative meanings of color terms black are proportionally dominant whereas the meanings of color terms white are mostly non-negative. Furthermore, color terms black and white reveal some evident oppositions in the metaphorical extensions such as mystery and clarity, viciousness and innocence and illegality and legality.
4

大眾媒介與政權更替:以顏色革命與阿拉伯之春為例 / The Mass Media and Regime Change: The Cases of Color Revolution and the Arab Spring

梁珮綺, Liang, Pei Ch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2003年,喬治亞民眾因不滿政府選舉舞弊而爆發玫瑰革命,翌年,烏克蘭同樣因民眾不滿選舉舞弊而爆發橙色革命,兩者革命性質成因相同,且都成功推翻舊有領導人,被學者認為是第三波民主化浪潮之一,稱為顏色革命;2010年,中東國家突尼西亞爆發茉莉花革命,翌年,這把革命之火延燒到臨近國家埃及,造成原有領導人下台。兩波革命發生的時間、地點和成因都不同,但兩波革命發生過程中,大眾媒介皆扮演了重要角色,本文先探討大眾媒介跟政權更替的關聯性,從而探討大眾媒介如何對政權更替造成影響。   顏色革命國家跟阿拉伯之春國家的政權體制、文化、宗教等背景等全然不同,但同樣發生民眾不滿現況而上街抗議,最後促成執政者下台,本文認為,革命之所以成功,大眾媒介是重要推手,因其傳播速度快、無時效性、無地域性,特別是社群媒體,透過社群媒體,民眾動員更迅速,消息的傳播也更為快速。 / This thesis focus on the role of media in the series of revolutions in 2003-2004, which are called “Color Revolution” and the Arab Spring, which had had been broke out from 2010. Some scholars call the revolution in Georgia is “Rose Revolution”, in Ukraine – Orange Revolution, those people successfully overthrow their leader, for this reason, most of them deeply believe that to be the one of the Third Waves of Democratization.   In 2010, Tunisia burst into a revolution and the fire spreads Egypt, the regime also had been overthrow by people. Although the causes of these revolutions are totally different, they have a common point – mass media.   This thesis argues that mass media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se revolutions, first of all interpre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ss media and regime, and then analyze that the mass media how to lead to regime change.

Page generated in 0.0163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