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2
  • 1
  • 1
  • Tagged with
  • 2
  • 2
  • 2
  • 2
  • 2
  • 2
  • 2
  • 2
  • 2
  • 2
  • 1
  • 1
  • 1
  • 1
  • 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俄漢語顏色詞之對比研究

張淑琦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母語的使用上,人們並不會去深究詞的形式(форма)與其內容(содержание)是否相符。但當學習母語之外的第二外語時,在學了該語言的語音、語法及詞彙之後,並不表示就能夠暢行無阻的與其語言使用者溝通無礙,特別是以其為母語的民族。因為此時隱藏在語言背後的社會、歷史、風俗、文化等等多種特殊因素造成了不同民族間溝通的障礙。此時光是靠字面上的意思,已經沒辦法理解其代表的實際意義為何。   儘管人類對於顏色的感知差別並不會太大。但是由於受到不同文化因素的影響,相同顏色詞的象徵意義在不同的民族會有其相似性及相異性。若忽略掉此一特徵,在理解與溝通上便會產生困難。因此俄漢語中的顏色詞是很值得探討的課題。本論文將進行六種顏色詞(黑、白、紅、黃、綠、藍)的分析研究,找出在俄、漢人民心中顏色象徵意義的普遍性與差異性。   在本論文的研究中使用了三種不同的研究方法: (一)語料分析法從俄、漢語字典及成語字典和網路上中挑選出帶有顏色詞的詞組與例句,約有六百多項,以便本論文進行對比分析研究工作。(二)對比研究方法先就顏色詞在俄、漢語中所代表的文化意涵進行對比研究;再根據不同主題,比較俄漢語中帶有顏色詞的詞組所表現出來的普遍性與差異性進行分析研究。由於作者為俄語研究者,本論文將從俄語著手,進行單向的對比。 (三)國情語言學研究法國情語言學是經由文化來研究語言的一門科學,不論是從文化到語言,探討相同的顏色在俄漢語中的文化意涵;還是由語言到文化,探討俄漢帶顏色詞之詞組在各項不同主題表達之異同,都必須藉由國情語言學研究法,方能達到所期待之效果。   在研究的過程中,我們發現俄漢顏色詞的文化意涵有時候相似,有時候卻完全不同。例如:在俄國文化中,“красный”(紅色的)會和火產生聯想,如“пустить красного петуха”(字面意義為放出紅色公雞,意為火災)。早在一百多年前,在伏爾加河流域就流傳著關於“пустить красного петуха”(字面意義為放出紅色公雞,意為縱火)的故事。據說,俄國農民起義首領斯捷潘.拉辛(Разин Степан Тимофеевич 1630-1671)年幼時,曾放火焚燒地主的莊園。他在一隻大公雞的尾巴綁了一束亞麻杆,並且點火,亞麻杆馬上就燃燒起來。由於受到驚嚇,著火的公雞到處亂跑亂飛,飛到哪裡,火也就跟著燒到哪裡。事後,有人問小斯捷潘是誰放的火,他回答說:「是紅公雞。」之後,俄語“красный петух”(字面意義為紅公雞)、“пустить красного петуха”(字面意義為放出紅色公雞)的形象就被用來形容「火災」、「縱火」。「紅」是中國人最喜愛的顏色之一。在中華民族歷史上,紅色會這麼受到重視有許多原因,其中之一便是來自於祖先對炎帝(炎帝又稱為赤帝,是因為火德得名)的崇拜。此外,火常被人們當作是火神和太陽神的化身,崇拜火是原始人類的信仰,因為火為赤(紅)色,人們常以紅色作為火的代表。對於火的崇拜,後來便慢慢地轉變成為對「紅」的崇拜。這裡俄語“красный”和漢語「紅」的文化意涵是相同的。   俄語“зелёный”和漢語「綠」在生命、春天、環保的文化意涵上是相同的。不過,有時候其文化意涵也存在著差異性。當說到「綠軍」、「綠營」台灣人首先會和黨派產生聯想,不過在俄語“зелёный”中則無此種文化意涵。漢語「綠」有時還帶有負面的文化意涵,如「戴綠帽」、「綠林好漢」等。俄語“зелёный”也有和漢語「綠」不同的文化意涵,如“зелёное вино”(伏特加),“до зелёного змия”(喝醉,爛醉如泥),在這裡俄語“зелёный”帶有「酒」的文化意涵。   札爾克別克娃(Жаркынбекова)認為:顏色是文化的概念之一,不僅能反映出一般文化從開始形成到最終固定的發展過程,更可以反映出在民族文化中所獨有的特殊文化概念。俄漢顏色詞文化意涵之對比分析有助於理解顏色詞的民族文化內涵意義,也幫助俄語學習者更加深入的掌握語言。   就人類的生理層面而言,每個民族對於基本顏色的感知,並不會有太大的差距,如俄國人認為是白色的東西,在中國人眼中並不會變成黑色。不過,受到不同文化因素的影響,不同民族對於顏色的認知,便產生了差異性。俄國學者拉顏卡(Л. В. Лаенко)認為:「在所有語言中,大部分顏色詞都有使用在人類個性以及不同生活現象的轉義」。根據語言學家和人類學家的調查研究指出,不同民族的語言對於顏色的分類往往不盡相同,某民族語言對於顏色的分類,常與該民族的自然生態、文化環境脫不了關係。也就是在跨文化交際時,相同的顏色所代表的意義已不是絕對相同。此時,如何理解顏色詞在跨文化交際時正確意涵是一項相當重要的課題。因此,本節將參考學者包惠南在《文化語境與語言翻譯》裡〈色彩的文化內涵與翻譯〉一文中對顏色詞的分類,加以歸納整理,比較俄漢語中顏色詞的對應關係。 根據〈色彩的文化內涵與翻譯〉一文中的分類,顏色詞被分成三大類: 1.俄漢語顏色詞的基本語義:俄語чёрный(黑色的)在《俄語詳解辭典》中的解釋為“цвета сажи, угля”(煙、煤的顏色),而漢語「黑」的解釋為「煤或墨一般的顏色」。俄語чёрный與漢語「黑」的基本語義相似,因此可以得到“чёрное брюки”(黑色褲子)、“чёрная ручка”(黑筆)的意義是相同的。不過,儘管基本語義相同,顏色詞組有時也會產生不同的意義,如俄語“чёрный чай”在漢語中會翻譯成「紅茶」;再如俄語“красный ковёр”只是用來形容紅色的地毯,但在漢語中「紅毯」還有婚禮的聯想意義。 2.俄漢語顏色詞的民族心理:俄語чёрный可以用來表示“плохой”(如чёрное слово, чёрная неблагодареость и т.д.),“нелегальный”(如чёрное дело, чёрный рынок),“тяжёлый”(如чёрный час, чёрный год, сидеть на чёрном хлебе),“болезнь” (如чёрная ножка, чёрная оспа, чёрная немочь),“низкий слой”(如чёрная кость, чёрный народ), “без трубы”(如чёрная печь, чёрная изба, чёрная баня)等等。在漢語「黑」中也有相同的聯想意義,如「不好的-黑心,天下烏鴉一般黑」、「非法的-黑市,黑貨」、「不幸、艱難的-黑色星期五,黑暗期」、「疾病-烏腳病,黑眼圈」;不過也存在著不同的聯想意義,如「看不透的-黑馬,黑鍋,黑幕」等。 3.俄漢語顏色詞的社會屬性:在顏色詞的社會屬性中將顏色詞再細分成歷史範疇,禮儀習俗範疇,政治範疇,經濟範疇來進行討論。 (1)歷史範疇:(顏色詞的歷史範疇分別是1.以服飾顏色表示王位;2.以建築、服飾顏色表示官品等級;3.以服飾顏色表示身分;4.以服飾顏色表示職業等來加以分類。)俄語中的“люди в белых халатах”和漢語的「白衣天使」,俄語“белые веротничики”和漢語「白領階級」等都屬於歷史範疇。 (2)禮儀習俗範疇:俄語中的“белая магия”(善良的魔法),“белая ведьма”(使用善良魔法的女巫)和漢語「白包」都是屬於此類範疇。 (3)政治範疇:俄語“белая армия”和漢語「白軍」,“белый террор”和「白色恐怖」等。 (4)經濟範疇:俄語中有用“белый рынок”(合法的市場)“белый бизнес”(合法的經濟)來形容「合法的」。在漢語「白」中我們找不到相似的用法,但漢語「黑」則和俄語“чёрный”相同,帶有「違法的」聯想意涵。   本論文以語言、文化為基礎進行帶有顏色詞之比較,希望本項研究對學術能有以下貢獻: (一)作為教學的參考。不管是在俄文的教學或者是學習上,帶有文化背景的詞匯常會造成理解上的困難,希望藉由本論文的研究結果,能夠較輕易掌握具有特殊涵意的顏色詞。 (二)作為翻譯的參考。當翻譯作品遇到特殊文化詞匯時,常會遇到不求甚解的譯者,直接按照字面意義翻譯,但往往失去了原意,且沒有理解作者欲表達的正確思維。本論文中將顏色詞做了詳盡的分析整理,以供譯者及讀者參考。 (三)提供未來相關主題進一步的研究方向。語言和文化是分不開的,國情語言學是一門很有趣的科學,在學習語言的同時如果有其文化背景當強而有力的後盾,學習起來會更有心得且更為有趣。不過,國情語言學的範圍太為廣大,尚有許多地方值得進行探討,希望本文研究成果能提供未來相關研究新的發展方向。
2

含動物詞彙俄漢成語之對比研究

顏伊伶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學習外國語時總會遇到不同方面的困難,一般而言,可分為二方面:第一,在語音、詞法、句法、詞彙學等領域上,母語和外國語之間結構類型的區別;第二,掌握母語外的另一語言時,由於兩個民族的歷史傳統、生態環境、風俗民情、宗教信仰、思維方式等等的不同,造成兩種語言反映出不同的民族文化傳統,並且以不同的角度來解析外部世界,產生不同的世界圖像。特別是成語,它是語言世界的詞彙平面中最富活力和表現力的單位之一,最能體現民族文化的特點,也就是說在成語中保留了栩栩如生的形象思維。所以,在學習的過程中,需要具備歷史、生活風俗、民族文化、藝術、文學等背景知識之基礎,然而,這往往是學習語言者缺乏的。因此,本論文選擇含有動物詞彙的成語作為研究對象。 本文的主要目的包括:研究及對比俄、漢語中含動物詞彙之成語所具有的文化內涵,以及藉由比較其形象與意義上的異同,進而提供適當的翻譯。為了達到此目的,在本文中提出並回答下列學術研究的任務: -探索俄、漢語動物詞彙的文化意涵; -評定俄、漢語中含動物詞彙的成語之語義; -給予含動物詞彙俄語成語適當的漢語相對應翻譯,並提供四種翻譯策略。 究竟「動物詞彙的文化意涵」為何?要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必須先了解何謂「文化意涵」。根據國情語言學的奠基著作 «語言與文化-作為外語的俄語教學中的語言國情學»(Язык и культура: Лингвострановедение в преподавании русского языка как иностранного),文化意涵指的就是詞彙的內涵意義(коннотация),藉著「聯想」(ассоциация)來表現出對某種客觀事物自然的情感和評價。阿赫馬諾娃(О.С.Ахманова)曾如此定義:「內涵意義是在詞彙的基本意義之外所添加的內容,修飾不同程度的情緒,用來表達不同的感情、評價…」在國情語言學的領域裡,這些感情與評價被歸入文化的層面,扮演文化大使之角色。所以,內涵意義在國情語言學中是一個不可忽略的重要的課題,本論文也需要借助它來探討語言與文化的關係。 在各語言中,常常會利用動物本身所固有之形象,來描寫人的性格特徵。這是因為動物有著鮮明的外表與習性,對於詞彙的內涵意義之發展,具有很豐富的可能性。因為人與動物相依共存,接觸頻繁,因此,在人類的語言中必然存在大量反映動物名稱的詞彙,存在著大量以動物為喻體的比喻性短語,並依據動物的外貌、顏色、習性等特徵賦予它們特定的情感和喻義。在言語交談時,這些動物性特質雖隱藏在語言背後,卻始終穩定地存在著,並成為語義之形象表達的主導思想。俄漢民族有著不同的生活地域、風俗習慣、居住環境及心理狀態,縱使,在現實環境裡擁有同一種動物,但進入語言系統後,卻可能產生相同或相異的感情色彩與評價。 於此,必須特別強調地是,對某一個民族文化的語言環境越「本土的」(природный)動物詞彙,總是能夠比「外國的」(экзотический)動物詞彙轉造出更多的成語。如牛、羊、狼、貓、狐狸、熊、豬、狗等這些與俄國民族較親近的動物,出現在俄語成語的比例較高,且其來源多與民族風俗、日常習慣有密切的關係。而蝗蟲、駱駝、多頭蛇、龍、鯨魚、鱷魚、扁角鹿、孔雀、烏龜(акрида, верблюд, гидра, дракон, кит, крокодил, лань, пава, павли, черепаха…)等這類較少見的、異國的、甚至不存在於世上的動物,則在俄語成語中出現的比例較低,僅見於文獻中。 一個詞的語義包括詞的詞彙概念(лексичечкое понятие)和詞彙背景(лексичечкий фон)兩方面。詞彙概念指某一事物特徵的總合,藉助此特徵,人們確定是否可用某一詞彙來指稱該事物。詞彙背景指與詞有關的背景知識(фоновые знания)之總合。一般字典對詞彙的解釋通常只就其詞彙概念進行描述,所以,在另一種語言中,常可找到等值的詞彙概念,但卻不容易找到完全等值的詞彙背景。據估計,約有一半俄語詞與其他語言中的詞彙背景不完全相同。綜上所述得出一個結論,相當多數的常用對應詞所表示的詞彙背景是不完全等值的,也因此可說不完全等值的詞在語言中居多數。既然在俄、漢語的對應詞中,真正的等值詞只佔少數,那麼當進行跨文化言語交際時,想要有效地達成交際目的,獲得正確的理解,並非易事,這受約於交際者的語言水平和文化知識。所以,翻譯在不同民族的交際過程中,是一個重要的橋樑,能幫助不同民族溝通思想、交流文化,可以說它扮演著「文化移植」的角色。因此,譯者的任務是避免發生對原文的理解錯誤,應盡可能充分傳遞語義,並格外注意兩種文化的差異,力爭尋求適當的翻譯。 帶有動物詞彙的成語是以動物形象為基礎出現的,然而,在不同文化背景的前提下,這些動物的形象有時完全地相符,有時只有部分相符,甚至有時是完全地背道而馳。因此,在翻譯時必須考慮文化因素。舉例來說,由於貓的瞳孔是在黑暗中放大,處於暗處,依然能看得清楚,所以,俄國人就用「貓眼」來形容一個人擁有好的視力(глаза как у кошки);而中國人察覺老鷹能從高空中發現獵物,並且迅速、準確地俯衝捕捉,因此,用「鷹眼」來表示好視力、好眼力。翻譯時,如果把глаза как у кошки直譯成貓眼,就可能出現不完全的理解。 在語言之間的分歧多數反映出民族間的差別,而引起這些差別的原因,往往和自然條件、文化、歷史、宗教、世界觀和其他的傳統有關。當然,動物稱名的規則也根據這些因素而有不同。動物詞彙的象徵意義多少取決於牠們所處的地域對於牠們的主觀看法。因此,在俄語、漢語的成語系統結構中,少見動物詞彙出現全面性地完全準確的相符。也就是說,不應該期待一定可找到完全相對應的俄漢成語。所以,在做俄漢成語對比時,可以發現兩者之間有以下幾種不同的方法:一、形象與意義相同或近似的成語;二、形象不同,但意義基本相近的成語;三、形象相同或相似,但意義不同的成語;四、形象、意義皆無相應的成語。本論文並依據形象和意義的關係,綜合出四種含動物詞彙之俄語成語譯成漢語的譯法: (1)當含動物詞彙之俄語成語,在漢語中找到動物形象相同或相近,而喻意也相似的成語時,可採用「對應法」,例如:козёл отпущения-代罪羔羊。 (2)當含動物詞彙之俄語成語,在漢語中找不到動物形象相同或相近,而喻意也相近的成語,但卻可找到動物形象相異,而喻意相近的成語時,即採「借用法」,例如:бросить щуку в реку(把狗魚拋到河裡)-縱虎歸山。 (3)當含動物詞彙之俄語成語,在漢語中存在著動物形象相同或相近,但卻含有不同或相反喻意的成語時,就用「意譯」法,例如:птичий язык就不能譯為「鳥語」,而應譯為「雜亂無章的言語」。 (4)當含動物詞彙之俄語成語,在漢語中找不到相對應或可借用的成語時,就採用「直譯法」,例如:ощетиниться как ёж-狂怒如刺蝟;但是,假若直譯時可能讓人無法理解,或可能造成誤解,也可使用「意譯法」,例如:божья коровка(上帝的母牛)-好好先生,或者「直譯+意譯法」,例如:биться как рыба об лёд-如魚撞冰,拼命掙扎。

Page generated in 0.0241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