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現代俄語中的英語仿造成語研究 / Phrasal Calques from English to Russian王上豪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二十世紀中葉以降,英俄語接觸愈顯頻繁,俄語除了以音譯和轉寫方式「借用」英語詞彙外,也開始大量以自有材料「仿造」(即直譯)英語成語。因此,本論文欲探討仿造成語(包括半仿造成語)在俄語中同化的情形,借助詞典、電子媒體、語料庫等媒介深入分析原型成語和仿造成語之間的形式差異,以及仿造成語在俄語中的語義發展,判斷其語義相對於原型成語而言是擴大、縮小或不變。接著,本論文分成形式和語義兩大研究主線,探討英語成語進入俄語後的使用情形,以及對俄語語義系統的影響。形式方面,討論仿造成語在各語言層面(語音、詞彙、構詞、詞法和句法)出現的形式變體,並探究各種變體出現的原因。語義方面,分析成語仿造所引發的組成詞語義變化,討論組成詞如何吸收英語語義,而此新語義如何擴散至組成詞的構詞族。本論文預期能豐富外語影響的研究視野,提供相關研究者、俄語教學者和學習者之參考。
|
2 |
成語古今義變研究許育菁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源自先秦文獻中的成語,為了因應社會文明發展及使用者的需求,使得部分流傳至今的成語在語音、形式或語義上產生了改變。其中,尤以成語古今語義的改變,最容易造成現今人們使用時的困擾和誤解。本文藉由對先秦文獻內容的訓詁,與成語的現今語義進行比較,發現若要深入分析成語語義演變的情形,就必須掌握下列七項要點:一、回歸古文字字形的探討,以求正確理解成語語源的內容;二、掌握古文字通假的特性,避免誤以通假字為本字;三、注重成語口語使用的普遍性,勿忽略古今語音的改變;四、兼顧古漢語語法結構的變化,避免僅以現代漢語語法來解讀古文獻;五、熟悉語源的作品風格,使成語語源內容的判讀更加精確;六、配合古代的社會生活和思想風氣,從文化角度來探求成語的意蘊;七、運用出土文獻的相關資源,使古文獻的訓詁更具說服力。依循上述要點進行研究後,可以得知源自先秦文獻中的成語,其古今義變的趨勢與特色分別是:一、引申義的增加和確立,使成語具有更強的表意功能;二、語義的簡明化和通俗化,使成語更合乎一般民眾的使用需求;三、由褒義或中性義向貶義發展,反映社會風氣的開放與革新;四、配合成語形式的變化,證明成語在形式上及內容上的演變具有一致性。在對成語語義演變的趨勢與特色有所認識之後,面對成語古今意義的改變,以及處於成語語義演變過度階段的「誤用」情形,便應該抱持更寬容的態度。因為這正是語言發展的自然現象,也是人類文明演進的一種反映。
|
3 |
點石「成」金── 創新教學策略的運用與國中高年級學生成語學習成效之研究 / Application of Creative Teaching Strategies and the Effectiveness of Idiom Learning of Se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孫于蘊, Sun,Yu Yu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是創新成語教學的行動研究,目的在透過創新教學的實際行動,提高學生學習成語的興趣,並使學生能了解成語的真正意涵,進而能正確的運用成語。本研究活動進行時間為民國104年(一學年),以研究者任教學校內、常態分班下的某一九年級班級全體學生作為研究對象,並利用創新成語教學問卷調查表、成語前測、座位觀察表、成語學習狀況調查表、創新成語教學活動後測為研究工具,與觀察法、前後測、問卷調查法、訪談法的研究方式進行研究。由研究者統計分析後,
此次的研究結果:
(一) 創新的成語教學方式能提高學生學習成語的興趣
(二) 創新的成語教學方式能使學生了解成語的真正意涵
(三) 創新的成語教學方式能提升學生的成語運用能力
本研究最後根據研究結果提出相關的建議與省思,以及研究發生的困難。所得研究結果可供未來教學與相關研究參考。
|
4 |
Cognitive-Semantic Mechanisms Behind Heart Idioms / 英文中"Heart"成語之認知語意機制王信斌, Wang,Hsin-pi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從認知語意學的角度來探討英文中 “Heart” 成語所牽涉到的認知語意機制,並以Lakoff (1993)所提出的當代隱喻理論、Kövecses & Radden (1998)從認知語言學角度針對換喻所做的研究以及Ruiz de Mendoza (2003)所提出來的隱喻和換喻的三個交互模式為基礎,進一步探討 “Heart” 成語的字面語意如何透過這些機制衍生出其象徵語意。此外,本論文也對收集到的七十七個 “Heart” 成語進行重新分類以修正Niemeier’s (2003)在 “Heart” 成語分類上所產成的謬誤。
研究分析發現七十七個 “Heart” 成語所牽涉的認知語意機制包括Lakoff (1993)提出的五種隱喻類型以及Kövecses & Radden (1998)提出的十五種換喻類型其中的六種,而七十七個 “Heart” 成語的字面語意與其象徵語意之間的連結則無法僅僅透過Ruiz de Mendoza (2003)所提出來的隱喻和換喻的三個交互模式進行建立,而必須加上本研究另外發現的四個新的交互模式才能完整建立起七十七個 “Heart” 成語的字面語意與其象徵語意之間的連結。 / Based on the contemporary theory of metaphor by Lakoff (1993), a cognitive view toward metonymy by Kövecses & Radden (1998), and models of how metaphor can interact with metonymy by Ruiz de Mendoza (2003), this thesis makes an effort in exploring the cognitive-semantic mechanisms behind the 77 heart idioms collected for this research. Although Niemeier (2003) has tried to explore the metaphorical and metonymic bases for the heart idioms in English, her analysis is not satisfactory and can not meet the goal of this current research. A recategorization of heart idioms is therefore performed to encompass all the features exhibited by them before the cognitive-semantic analysis is proposed.
The analysis of heart idioms discovers that a full explanation of their figurative meanings requires the activation of all the five types of metaphor proposed by Lakoff (1993) and six out of the 15 types of metonymy-producing relationships proposed by Kövecses & Radden (1998). Furthermore, to fully account for the figurative meanings of heart idioms, the analysis also proposes six interaction models of between metaphor and metonymy, two of which are proposed in Ruiz de Mendoza (2003) and four of which are discovered by the current study.
|
5 |
網路媒體的諺語變體形式蔡君婷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學習俄語上常會遇到很多困難,例如遇到俄語詞彙的固定性時常常會因為文化上的差異與不同而難以理解其詞彙所表達的意思,特別是諺語及俗語等.雖然諺語及俗語等本身已具有傳統的變體性及分類規則。
隨著電子網路媒體的發展及個人電腦的普及化,網路已經成為一個新的溝通及交際媒體,並且走進我們的日常生活和我們發生日益密切的關係.我們可以透過網路收發郵件、瀏覽新聞、聊天,甚至可以在網路上發表自己的作品,這一切都是通過網路語言來進行的.網路語言是一個新的語言載體,與書本報章雜誌等相比較,網路語言更為快捷、自由、及方便且具開放性、多樣性等,載體的變化往往會使得語言產生了變化,形成了社會語言的新變體.由於語言載體的不同,使得諺語的變體範圍擴大, 所以我們以在俄文網站上所搜集的諺語變體為研究對象,探討這些新的諺語變體的變體分類法則。
|
6 |
從語言文化學視角論俄羅斯飲食之民族特色(以普希金作品為例) / Концептуальный анализ русских кулинарных пристрастий в лингвокультурологическом аспекте (На примере произведений А. С. Пушкина)林柏均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飲食除了作為人類維生的基本需求,也是文化發展的重要一環。甚至隨著人類經濟的發展與文化的提升,飲食已由維生的基本需求與口腹之欲的滿足,更發展到社交、禮儀、養身、修心之美學境界。俄羅斯作為一個歷史悠久的國家,隨著歷史的演進,飲食文化雖然不斷在變遷,也保存不少固有傳統。因此,本論文結合文化與語言的知識,從宏觀角度論述出俄羅斯民族之飲食美學觀。在文化面,本論文將介紹影響俄羅斯飲食文化之形成的地理條件和歷史發展。在語言方面,我們將飲食相關的俄語用語(諺語、俗語、成語、詞組等)與普希金作品有關飲食場景的部分討論,整理並歸納出俄羅斯飲食的民族特色。
|
7 |
含動物詞彙俄漢成語之對比研究顏伊伶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學習外國語時總會遇到不同方面的困難,一般而言,可分為二方面:第一,在語音、詞法、句法、詞彙學等領域上,母語和外國語之間結構類型的區別;第二,掌握母語外的另一語言時,由於兩個民族的歷史傳統、生態環境、風俗民情、宗教信仰、思維方式等等的不同,造成兩種語言反映出不同的民族文化傳統,並且以不同的角度來解析外部世界,產生不同的世界圖像。特別是成語,它是語言世界的詞彙平面中最富活力和表現力的單位之一,最能體現民族文化的特點,也就是說在成語中保留了栩栩如生的形象思維。所以,在學習的過程中,需要具備歷史、生活風俗、民族文化、藝術、文學等背景知識之基礎,然而,這往往是學習語言者缺乏的。因此,本論文選擇含有動物詞彙的成語作為研究對象。
本文的主要目的包括:研究及對比俄、漢語中含動物詞彙之成語所具有的文化內涵,以及藉由比較其形象與意義上的異同,進而提供適當的翻譯。為了達到此目的,在本文中提出並回答下列學術研究的任務:
-探索俄、漢語動物詞彙的文化意涵;
-評定俄、漢語中含動物詞彙的成語之語義;
-給予含動物詞彙俄語成語適當的漢語相對應翻譯,並提供四種翻譯策略。
究竟「動物詞彙的文化意涵」為何?要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必須先了解何謂「文化意涵」。根據國情語言學的奠基著作 «語言與文化-作為外語的俄語教學中的語言國情學»(Язык и культура: Лингвострановедение в преподавании русского языка как иностранного),文化意涵指的就是詞彙的內涵意義(коннотация),藉著「聯想」(ассоциация)來表現出對某種客觀事物自然的情感和評價。阿赫馬諾娃(О.С.Ахманова)曾如此定義:「內涵意義是在詞彙的基本意義之外所添加的內容,修飾不同程度的情緒,用來表達不同的感情、評價…」在國情語言學的領域裡,這些感情與評價被歸入文化的層面,扮演文化大使之角色。所以,內涵意義在國情語言學中是一個不可忽略的重要的課題,本論文也需要借助它來探討語言與文化的關係。
在各語言中,常常會利用動物本身所固有之形象,來描寫人的性格特徵。這是因為動物有著鮮明的外表與習性,對於詞彙的內涵意義之發展,具有很豐富的可能性。因為人與動物相依共存,接觸頻繁,因此,在人類的語言中必然存在大量反映動物名稱的詞彙,存在著大量以動物為喻體的比喻性短語,並依據動物的外貌、顏色、習性等特徵賦予它們特定的情感和喻義。在言語交談時,這些動物性特質雖隱藏在語言背後,卻始終穩定地存在著,並成為語義之形象表達的主導思想。俄漢民族有著不同的生活地域、風俗習慣、居住環境及心理狀態,縱使,在現實環境裡擁有同一種動物,但進入語言系統後,卻可能產生相同或相異的感情色彩與評價。
於此,必須特別強調地是,對某一個民族文化的語言環境越「本土的」(природный)動物詞彙,總是能夠比「外國的」(экзотический)動物詞彙轉造出更多的成語。如牛、羊、狼、貓、狐狸、熊、豬、狗等這些與俄國民族較親近的動物,出現在俄語成語的比例較高,且其來源多與民族風俗、日常習慣有密切的關係。而蝗蟲、駱駝、多頭蛇、龍、鯨魚、鱷魚、扁角鹿、孔雀、烏龜(акрида, верблюд, гидра, дракон, кит, крокодил, лань, пава, павли, черепаха…)等這類較少見的、異國的、甚至不存在於世上的動物,則在俄語成語中出現的比例較低,僅見於文獻中。
一個詞的語義包括詞的詞彙概念(лексичечкое понятие)和詞彙背景(лексичечкий фон)兩方面。詞彙概念指某一事物特徵的總合,藉助此特徵,人們確定是否可用某一詞彙來指稱該事物。詞彙背景指與詞有關的背景知識(фоновые знания)之總合。一般字典對詞彙的解釋通常只就其詞彙概念進行描述,所以,在另一種語言中,常可找到等值的詞彙概念,但卻不容易找到完全等值的詞彙背景。據估計,約有一半俄語詞與其他語言中的詞彙背景不完全相同。綜上所述得出一個結論,相當多數的常用對應詞所表示的詞彙背景是不完全等值的,也因此可說不完全等值的詞在語言中居多數。既然在俄、漢語的對應詞中,真正的等值詞只佔少數,那麼當進行跨文化言語交際時,想要有效地達成交際目的,獲得正確的理解,並非易事,這受約於交際者的語言水平和文化知識。所以,翻譯在不同民族的交際過程中,是一個重要的橋樑,能幫助不同民族溝通思想、交流文化,可以說它扮演著「文化移植」的角色。因此,譯者的任務是避免發生對原文的理解錯誤,應盡可能充分傳遞語義,並格外注意兩種文化的差異,力爭尋求適當的翻譯。
帶有動物詞彙的成語是以動物形象為基礎出現的,然而,在不同文化背景的前提下,這些動物的形象有時完全地相符,有時只有部分相符,甚至有時是完全地背道而馳。因此,在翻譯時必須考慮文化因素。舉例來說,由於貓的瞳孔是在黑暗中放大,處於暗處,依然能看得清楚,所以,俄國人就用「貓眼」來形容一個人擁有好的視力(глаза как у кошки);而中國人察覺老鷹能從高空中發現獵物,並且迅速、準確地俯衝捕捉,因此,用「鷹眼」來表示好視力、好眼力。翻譯時,如果把глаза как у кошки直譯成貓眼,就可能出現不完全的理解。
在語言之間的分歧多數反映出民族間的差別,而引起這些差別的原因,往往和自然條件、文化、歷史、宗教、世界觀和其他的傳統有關。當然,動物稱名的規則也根據這些因素而有不同。動物詞彙的象徵意義多少取決於牠們所處的地域對於牠們的主觀看法。因此,在俄語、漢語的成語系統結構中,少見動物詞彙出現全面性地完全準確的相符。也就是說,不應該期待一定可找到完全相對應的俄漢成語。所以,在做俄漢成語對比時,可以發現兩者之間有以下幾種不同的方法:一、形象與意義相同或近似的成語;二、形象不同,但意義基本相近的成語;三、形象相同或相似,但意義不同的成語;四、形象、意義皆無相應的成語。本論文並依據形象和意義的關係,綜合出四種含動物詞彙之俄語成語譯成漢語的譯法:
(1)當含動物詞彙之俄語成語,在漢語中找到動物形象相同或相近,而喻意也相似的成語時,可採用「對應法」,例如:козёл отпущения-代罪羔羊。
(2)當含動物詞彙之俄語成語,在漢語中找不到動物形象相同或相近,而喻意也相近的成語,但卻可找到動物形象相異,而喻意相近的成語時,即採「借用法」,例如:бросить щуку в реку(把狗魚拋到河裡)-縱虎歸山。
(3)當含動物詞彙之俄語成語,在漢語中存在著動物形象相同或相近,但卻含有不同或相反喻意的成語時,就用「意譯」法,例如:птичий язык就不能譯為「鳥語」,而應譯為「雜亂無章的言語」。
(4)當含動物詞彙之俄語成語,在漢語中找不到相對應或可借用的成語時,就採用「直譯法」,例如:ощетиниться как ёж-狂怒如刺蝟;但是,假若直譯時可能讓人無法理解,或可能造成誤解,也可使用「意譯法」,例如:божья коровка(上帝的母牛)-好好先生,或者「直譯+意譯法」,例如:биться как рыба об лёд-如魚撞冰,拼命掙扎。
|
8 |
以本體論為基礎的中文成語練習系統之研究 / A study on the ontology-based Chinese idiom practice system李瑄, Li, Hsu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成語的使用有助高層次的語文認知學習和應用,無論在閱讀與寫作各方面都是重要的基礎訓練,然而目前台灣大部份的成語教學、學習平台或軟體多數提供靜態的資料查詢或教學資源,缺少以學生練習為主的環境。
本研究之目的為發展一個以本體論為基礎的中文成語練習系統。首先從文獻中分析成語多元訊息內容以建構成語知識本體、歸納學生運用成語造句時常見的病句偏誤原因並設計電腦可行之診斷機制,再以系統發展法建構一個以本體論為基礎的中文成語練習系統,系統可提供線上成語教材、可以自動產製是非、選擇、配合題型之測驗題目,並可以用情境式造句–在既定情境下實際利用成、詞語組合成一完整句子–的方式來練習成語,而系統可以判斷答題結果或造句是否合理,再針對成語使用盲點給予即時回饋,突破現有成語線上練習僅能從預先設定好的題庫中出題的限制,並提供情境式運用成語造句的環境。
系統效能及滿意度評估方面,本研究以準實驗設計進行,結果發現利用本研究之系統輔助教學的學生學習成效顯著高於使用傳統教學的學生,尤其對中、低能力程度學生具有顯著學習成效。在實際成語造句方面,以本研究之系統輔助教學之學生成語語法、語義使用正確性也較傳統教學學生顯著為高。學生也覺得本研究之系統是易用及有用的,並感到滿意。另外,在系統的可行性方面,受訪教師皆認為本研究之系統可以應用於學生自學成語。 / Using idioms would benefit a higher level of language perception, learning and application. It is also a kind of important but basic training in both reading and writing. However, presently, most platforms or software of Chinese idiom teaching and learning only offer static data inquiry or teaching resources, lack the environment of relying mainly on the fact that students practice.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develop the “ontology-based Chinese idiom practice system”. At first, we probed into the meta-data of Chinese idioms from any kind of studies and references to building and forming the ontology of the Chinese idiom, and summed up the wrong sentence with Chinese idioms to analyze the reasons of missing to design the feasible diagnosis mechanism of the computer. And then, we used above-mentioned ideas to develop the ontology-based Chinese idiom practice system. The system can offer the on-line teaching material of Chinese idioms, can automatically produce true-false, multiple-choice, and matching questions to examine, can offer a platform that users can actually practice sentence-making with Chinese idioms under a provided situation utilizing situational words and idioms. The system can also judge question sheet result or diagnose user-making sentences to be reasonable and can give feedback aiming at the blind spot immediately. This research can break through the restriction that the questions of existing on-line testing of Chinese idioms are always selected from the setting up question bank and can offer the situational environment that uses idioms to make sentences.
Using quasi-experimental design, one class was assigned to experimental group using the system of this research assisted learning and the other class, the control group, using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 Related results demonstrated the performance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especially it made better effect to the students of middle and low abilitie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In making actual sentences with Chinese idiom, the number of correctness of Chinese idiom grammar and meaning using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The students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thought the system of this research is apt to use and useful, and feel satisfied. In addition, the teachers using the system actually thought the system of this research is practicable when the students study Chinese idiom by themselves.
|
Page generated in 0.0205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