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1
  • 1
  • Tagged with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中日語言中「氣」的多義對比分析:以隱喻及轉喻為研究中心 /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n the polysemy of 'Qi' in Mandarin and Japanese: a study based on metaphor and metonymy

葉淑美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語言是人類傳情達意的工具,中、日文雖是不同的語言,但都以漢字作為表義的符碼,且經由人類共通的「身體經驗」衍生而來的身體詞彙,亦普遍存在於這兩種語言之中。過去關於身體詞彙衍生語義的研究,多集中於人體外部具體可見的五官及四肢,而作為人類生命跡象重要表徵的「氣」,雖虛無飄渺且難以捉摸,但在中、日文裡,亦存在著許多由「氣」衍生的語義,因此本研究擬以抽象的身體詞彙「氣」為對象,先探究「氣」的原型義(基本義),接著從漢語辭典、日語辭典及語料庫收集「氣」的相關詞彙,作為分析的語料。 Lakoff在討論原型理論的時候提到,人類基於經驗和想像,將各種事物分類,一方面源於感知、動覺活動和文化,另一方面就是隱喻(metaphor)、轉喻(metonymy)和心理意象,而人類的推理也同樣依賴這些要素。隱喻過程是在不同的認知域中建立關連,Lakoff和Johnson將其細分為結構隱喻、方位隱喻和實體隱喻三類;轉喻則是利用事物的多重屬性,凸顯其中最容易記憶和理解的部份;而提喻(synecdoce)則是就種、類的從屬關係,探討語義的形成機制。本研究以中文和日文中由「氣」所構成的單純詞、複合詞以及派生詞為考察對象,透過認知語義學的「隱喻」「轉喻」等概念,分析這些詞彙的各種語義及其相互關係,進而探討其多義構造,最後經由繪製中、日多義詞網絡圖,由中、日文共同具有的核心義出發,探討中、日文「氣」衍生語義及其語義延伸機制之異同,經研究結果發現,中、日文「氣」的衍生義項及機制有許多相似之處,由此或可推知中、日文對「氣」的語義認知有其類似的心理意象及文化底蘊,而細究其間的語用差異及所考察出的不同衍生義項,則發覺中文的「氣」較傾向於表達客觀存在的事實或現象,日文的「気」則多涉及內心主觀的思維及感受。此外,日文「気」語義虛化的現象似乎比中文「氣」有更顯著的趨勢。

Page generated in 0.0119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