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search

編譯/變異:晚清新小說的「烏托邦」視野

晚清新小說的「烏托邦」視野是迷人的空間狂想史,承載了一個時代有關的世界、科學、哲學、文學等綜合價值。不過,這當中卻有看似最基礎卻最不好解決的問題:到底晚清人如何看待「烏托邦」呢?作者群又如何挪用此一詞彙與概念呢?過去一般研究者都是從「我們」的「烏托邦」概念切入,可是本文卻透過大量資料的發掘與蒐集,呈現晚清語境的「烏托邦」。為充分重審與探討此批小說材料與書寫現象,本文建構出「編譯/變異」系統,涵蓋詞彙考證、概念誤讀、材料蒐集、敘事探討等,以思考晚清作者群如何透過中西資源的「編譯」,締造出一個改寫文學傳統的「變異」理想圖。

就「編譯」的角度而言,首先觸及「烏托邦」詞彙翻譯與文體承載的問題,因此本文先從「詞彙」的角度切入,追溯此一詞彙翻譯入晚清中國與小說文體的歷程。由於譯者的立場有別,促使「烏托邦」注入道家、佛家、儒家乃至西方的社會主義意涵。當此一詞彙與概念進入小說敘事時,更為作者群發揮想像,構築出一個有別於傳統仙鄉桃源的理想世界,以中西古今作為表述策略,如烏托邦、黃金世界、大同、極樂世界、華胥國等來自不同脈絡的詞彙與概念,相為混用,共同指涉向經由現代化脈絡營造出的完美社會國家。晚清新小說的烏托邦視野是由整個文化領域建構,遍布各出版社、報章、期刊與作者群,成就了不可忽視卻一直被忽視的文學現象,因此對其重新評價更顯重要處理詞彙與文體後,本文重新評估此類小說於晚清小說史的小位置。處理「烏托邦」與晚清新小說與文學史位置的關係後,本文借鑑「誤讀」理論的鬥爭觀點,構築出「編譯系統」——新編、譯編與轉編,聚焦於中國傳統的「桃源」、西方烏托邦的「未來」、思想界的「大同」,分析晚清作者群對於中西資源的創造性地接受。在新編/譯編/轉編的過程中,涉及真理、價值、思考的爭鬥,進而形塑出屬於晚清脈絡的「烏托邦」視野。

本文接著為此「編譯」而產生「變異」的文學圖景本建構出敘事框架:「無地、異地、遍地」。就「無地」而言,作者先是塑造出「無地可靠」的敘事,反映晚清現實層面的窘境與危機。就在千鈞一髮之際,作者讓人物躍入理論層次的「無地」,進入一虛構的完美「非在」的「沒有場所」;就「異域」而言,作者群大量塑造出人物飄揚過海,遠離中國,於他方興邦建國的敘事,完成屬於晚清語境的「路漫漫路其修遠兮」;就「遍地」而言,由於科技的介入,使得遍地都可為烏托邦的可能,人物透過各種先進的交通進出世界,並且以超越的能力實踐「世界外之世界」的想像,甚至移民至星球與海洋,重新詮釋文藝界的「他境界」理論。此一「無地、異域、遍界」顯示的美好空間卻是暗潮洶湧,潛伏著異質的雜音,本文一一探討。不同於桃源仙鄉等傳統的理想視域經常淡化人為的力量,晚清新小說的「烏托邦」視野強調人為色彩,於是,邦內臣民的塑造是重要焦點。本文探討新小說如何捲入參與晚清文化界的主體改造,進而探討新小說的烏托邦臣民的典範轉換、身體/國體的拯救、文明三利器(報章、演說、學校)的介入等。

從以上詞彙、概念、敘事到人物的討論,都可見到新的價值傾向,產生變異的理想境地。本文為此「變異」的圖像提出一評估:「(烏托邦)三千年未有變局」。在此一新舊理想境地的變異中,各種關於政治、經濟、法律、教育、科學、文學的知識思潮嵌入小說敘事,本文分析新知識結構介入新小說與支撐起烏托邦的方式。

Identiferoai:union.ndltd.org:CHENGCHI/G0921515051
Creators顏健富, Guan, Kean Fung
Publisher國立政治大學
Source Sets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ibraries
Language中文
Detected LanguageUnknown
Typetext
RightsCopyright © nccu library on behalf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

Page generated in 0.0021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