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search

風車詩社:美學、社會性與現代主義 / Le Moulin: esthetics, sociality, and modernism.

日治時期「風車詩社」首創台灣的現代主義風格,提倡西方現代主義知性精神,兼及超現實主義、意象派、立體派等二十世紀前衛實驗性的文學技巧,著重經營文字藝術美感。在二○年代新詩詩體終於脫離舊詩體制的文學史進程中,三○年代的風車詩社繼續解放現代詩詩風,無論文學形式或文學精神,都為殖民地台灣提供了新的美學視角。

由美學視角出發,本研究首先以現代主義詩藝為主題,最終要回應的是三○年代風車詩人的文本經由現代主義技術對語言進行的實驗及表現的態勢,其底下所揭露的現代主義經驗及現代詩書寫主體的內部精神;風車詩人如何以創新的寫作手法引領出嶄新的美學形式,超現實主義現代文學的銜接縫隙處,如何存有層次豐富的美學內涵。文本以超現實主義的美學在寫作技巧上呈現了「主體的質疑」、「否定與匱缺」、「反諷與諧擬」、「快感與創傷」四種修辭的形式,由這四種修辭表現出發探討風車詩作的美學形式、與精神分析有關的語言研究、和文字間的深層涵義所包含的不斷環繞某些主題的思想痕跡。

其次,風車詩社的出現體現了三○年代社會內在性格的某一面向。當日治時期台灣文學致力於發展寫實主義書寫時,風車詩社所表現的美學形式,明顯地與同時代其他寫作風格不同,在社會無法理解其美學意義的情況下,受到了文學界的群起圍剿。風車詩社在三○年代的台灣文學場域中被當作一個異質的存在,其被推離的遭遇使得風車詩社對文壇的回應成為特別具有癥狀性的文學符號。三○年代的台灣詩壇,以吳新榮、郭水潭為首之「鹽分地帶詩人群」和以楊熾昌、林修二、李張瑞組成的「風車詩社」分別為代表現實主義和現代主義的兩大主要新詩社群。透過辨識現實主義和現代主義以兩種不同的符號風格區分他者的分界,重新思索三○年代的台灣文學經驗,從共時比較及歷時觀察中,看出風車詩社的特殊性和時代性。

本論文首先從理論的旅行認識風車詩社與超現實主義詩學的傳播與受容關係,接著深入分析風車詩作美學形式的內在性,最後將視野置回文學場域,觀察風車詩社所體現的社會姿態。在風車詩社的美學實踐和文壇經驗中,現實與超現實是積極的共構存在,不僅通過一致性,而且通過差異性回過頭來相互關連。由於風車詩社的歧異與偏離,台灣三○年代的美學、社會性與現代主義,才越顯得完整。

Identiferoai:union.ndltd.org:CHENGCHI/G0095159006
Creators林婉筠
Publisher國立政治大學
Source Sets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ibraries
Language中文
Detected LanguageUnknown
Typetext
RightsCopyright © nccu library on behalf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

Page generated in 0.0016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