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search

臺灣地區婚姻狀態別預期壽命變遷 / Change of marital status life expectancy in Taiwan

臺灣地區近五十年來的人口結構,在婚姻組成上有著相當大的變化。婚姻組成的改變,除了一方面作為瞭解過去社會變遷的重要指標外,對於未來的生育率、勞動力及人口結構等重要事件,都會產生根本性的影響,是瞭解社會變遷的重要指標之一。此外,婚姻組成的改變,背後蘊含的,是臺灣社會對於婚姻的想像及態度的變遷。由於婚姻生活對於個人生命歷程,有著絕對關鍵性的影響,故而,對於婚姻的態度,也直接改變了人們對於自身生命歷程的想像。也正因為如此,對於婚姻組成狀態以及婚姻生命歷程的分析與理解,是作為瞭解臺灣社會變遷的重要參考指標,也正是構成本論文研究的核心議題。
前輩學者在討論類似議題時,採用的方法,乃是透過估算各婚姻狀態(未婚、離婚、有偶、喪偶、死亡)間的轉移率,建構多重狀態遞增遞減婚姻生命表,以理解婚姻的生命歷程變化。
然而,此一方法雖然可以提供我們相當多關於婚姻生命歷程變遷的訊息,卻由於資料的難以取得,使得在估算的結果上,各學者間莫衷一是、無有定論。有鑑於此,在探討此一問題時,本研究不採取上述的路徑,而是採用目前在學界公認較為穩定的估算方法--「蘇立文法」。此法雖然透露的訊息,不如多重狀態遞增遞減婚姻生命表來得豐富,卻可以提供我們對於各婚姻狀態別預期壽命相對穩定且可靠的訊息。
在上述討論的脈絡下,本研究以「蘇立文法」,透過1956、1966 、1980、1990、2000年五次的普查資料,配合相對應年度的「國民生命表」,建構這五個年度的「年齡別婚姻生命表」,企圖勾勒臺灣地區近五十年來婚姻生命歷程的變遷。
本論文研究的結果發現,隨著預期壽命的不斷延長,臺灣地區人口處於未婚的預期時間不斷增加,未婚佔其一生壽命的比例也持續上升。同時,離婚的預期時間增加,喪偶的預期時間減少,顯示人們一生中處於鰥寡狀態的比例下降。而可能造成婚姻解組的主要風險,從過去的「喪偶」轉變為「離婚」。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雖然未婚、離婚的預期時間增加,生命中總共處於有偶狀態的比例,卻幾乎沒有下降。顯見未婚時間的延長,代表的不是人們不進入婚姻,而是「延後進入婚姻」;離婚時間延長,不是人們從此處於單身,而是很可能透過再婚,再次進入婚姻狀態。
承上所述,本研究發現,由於晚婚、離婚、不婚、再婚等等現象的盛行,過去集中且單一的適婚年齡,開始變得分散、延後。人們可能進入婚姻的時間,不僅僅限於過去的「三十大關」,而是整個的延後。同時,婚姻的歷程,不再如過去單一且穩定的「未婚-有偶-(喪偶)-死亡」,而是像「未婚-(有偶)-(離婚)—(再婚)-(喪偶)-(有偶)-(喪偶)-死亡」一般,呈現相對多元、複雜的婚姻生命歷程。

Identiferoai:union.ndltd.org:CHENGCHI/G0952540172
Creators蔣侃學, Chiang ,Kan Hsueh
Publisher國立政治大學
Source Sets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ibraries
Language中文
Detected LanguageUnknown
Typetext
RightsCopyright © nccu library on behalf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

Page generated in 0.0016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