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九世紀早期工業革命時期,工業國家的主要城市如倫敦、紐約與巴黎,都經歷了快速的都市成長。大量的勞工湧入城市,後來都經歷了由政府主導的大規模都市更新。透過區域、經濟與產業發展,與都市更新、都市再生策略緊密結合,城市競爭力將建立在城市空間的再生之上。
區域與城市經濟結構的重組,使得原本城市車站做為製造業中心或集散中心的功能漸漸消失或沒落。老舊城市的車站周邊出現大量公有/私有閒置建築和土地,或是商圈產業的沒落與凌亂,還有空間上的無組織與去中心化,艋舺商圈正是處在如此的時空之中。
今萬華車站的新建與捷運的連結,以及商圈再造計畫,似乎將為艋舺地區注入一線希望;然而夕陽產業除了觀光資源之外,是否能迎接大量觀光客的衝擊,或是能否承受新產業的入駐;產業聚落的轉型是必然的過程,其須成為能支撐城市發展、創造就業機會的新產業,且城市空間也需要尋求新的意義定位與吸引新住民的進入,都市再生的過程進而能透過中心車站的重新發展,逐步轉為重視歷史文化、街區紋理、文化創意、引進投資與創業機會等等,讓老舊的街區重新轉型。
透過產業群聚理論及地方經濟發展體系架構,以都市再生策略研究艋舺商圈區內產業聚落與空間連結關係,進而分析艋舺商圈產業與未來經濟發展之網絡與空間樣貌;以中萬華的艋舺商圈,從歷史地理脈絡、傳統/創意產業、基地空間特性、規劃政策與實施框架等面向,梳理台北市如何從老舊街區串連多元空間/產業網絡而讓都市再生成為永續發展的城市。
Identifer | oai:union.ndltd.org:CHENGCHI/G0102932092 |
Creators | 蔡明穎, Tsai, Ming Ying |
Publisher | 國立政治大學 |
Source Sets |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ibraries |
Language | 中文 |
Detected Language | Unknown |
Type | text |
Rights | Copyright © nccu library on behalf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 |
Page generated in 0.0019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