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13
  • 13
  • Tagged with
  • 13
  • 13
  • 13
  • 13
  • 9
  • 7
  • 4
  • 4
  • 3
  • 3
  • 3
  • 3
  • 3
  • 2
  • 2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群聚觀點下的產業空間分布之研究--以電子產業為例

陳玟君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關於聚集現象的討論,在1980年代以後,有了不同於早期區域經濟中對聚集的陳述。產業群聚即為此波對於中小企業空間聚集現象的解讀中,被廣泛討論的概念之一,相較於經濟地理學界的「工業地域」理論以特殊地域的經驗研究為導向的研究方式,九0年代以後,產業群聚在強調區域或國家層級的政策操作可行性上,逐漸發展出更能一般化的研究概念,即特定地域上產業群聚的辨識與培育。為了更全面性地了解產業在地理空間的集散分布,是否受到廠商之間生產關係強弱的影響,本研究選擇產業群聚理論作為分析依據,以電子產業為分析對象,採用Ellison與Glaeser兩位教授於1994年發表的新指標,衡量個別及上下游產業間的地理集中程度,並利用產業關聯表的投入產出流量作為產業間生產關係強弱的依據以進行研究。茲將研究發現整理如下: (一)不同類別電子產業的地理集中程度不同,以資訊類元件最為集中,在分佈區位上,此兩類電子產業都集中分佈於北部區域的台北縣、桃園縣、新竹縣市,或高雄縣的楠梓區。 (二)不同類別電子產業與上下游廠商地理集中程度亦不相同,僅有部分資訊類元件及部分資訊類成品可以達到高度集中門檻。 (三)在「地理鄰近性」與「強烈的購買/銷售關係」之前提條件下,本研究界定出兩組電子產業群聚:半導體產業群聚與資訊電子產業群聚,並展現出前者以新竹市(新竹科學園區)為核心、以及後者以桃園縣龜山鄉、蘆竹鄉、中壢市、平鎮市為核心,分別延伸出之地理空間輪廓。 (四)上下游產業的連結關係強弱不能完全解釋產業間彼此靠近及形成群聚的必要性。 (五)「與國外生產網絡的聯結」以及「政府產業政策的引導作用」將是「強烈的購買銷售聯繫關係」之外,促成群聚成形的其他原因。
2

台灣製閥產業轉型策略之研究 / Research on strategic transformation of Taiwan valve industry

楊蕎綺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台灣製閥產業曾經在世界閥製品市場佔有一席之地,但隨著產業由成熟邁入衰退期,廠商紛紛外移、供應鏈上游亦逐漸式微、人才流失,加上海外市場的競爭對手紛紛興起,並挾其廉價勞力及政府政策協助之優勢,讓台灣製閥廠商面臨極大的生存壓力。故近年來廠商積極轉型,期望有效運用在地資源,再造競爭優勢。故本研究目的在於探討:(1) 瞭解台灣製閥產業的發展歷程及競爭優勢的轉換過程 (2) 探討台灣製閥產業未來可發展之策略 (3) 提供第三方單位協助製閥產業可發展方向之建議。 本研究發現,個案的製閥廠商因源起於鄰近地理位置,在資源、訊息與技術相互流通的情況下,讓各家廠商起初的發展路徑相似。而在產業內發展的過程中,透過幫國際大廠代工的方式,各家廠商建立學習曲線,不僅從中發展出屬於自身的核心能力,亦透過第三方單位(如工研院、金屬中心)的協助,紛紛由產業鏈價值最低的生產製造端走出,朝前端的技術研發及後端的通路品牌發展。 本研究亦發現,製閥產業群聚提供廠商難以模仿之競爭利基,故建議廠商應善加利用在地資源 (例如協力廠商相鄰,構成綿密的供應網),促成廠商間的合作,形成垂直式與水平式的策略聯盟,以進行聯合採購、重新定位共同品牌、參與共同研發平台、加強電子資訊平台之運作,最終目標希望能成為亞洲區或世界製閥產業供應鏈的採購中心,再造台灣製閥廠商的競爭優勢。
3

產業群聚、政府與企業—臺北新竹四個產業園區的比較研究

麻匡復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相較於過去認為政策導向產業園區開發成效優於市場導向產業園區的研究,本論文從產業群聚的觀點重新檢視兩種園區,則並未發現上述的現象,內科與土城頂埔的發展成就,也突顯了市場導向產業園區對於產業群聚的調適性要快於政策導向的產業園區。制度架構的完整性是形成上述狀況的主要原因,也就是第二章理論與文獻中所提到的「公共領域」是否充足的問題。臺北新竹地區一直是世界知名的電子產業群聚地點,甚至有亞洲矽谷的美稱(Mathews, 1997),這裡不僅匯集了臺積電、鴻海與廣達等知名企業,也有像是新竹科學園區、南港軟體園區、頂埔科技園區以及內湖科技園區等具有高新聞性的產業園區。 / 在竹科與南軟的個案中,政府都透過政策直接規範廠商規模與產業結構,單就園區開發與招商而言,明確的制度規範固然有助於降低開發招商過程的不確定性與交易成本,但就強調廠商間彼此互動而衍生出綜效 (synergy) 的產業群聚而言,完善的制度規範與政策引導反而限縮了廠商的互動機會,讓非交易性依賴的形成遭遇困境。反觀幾乎沒有制度規範的內科與土城頂埔園區,由市場自行決定進駐廠商規模與產業結構,則提供了廠商非交易依賴的形成基礎。由上可知,廠商 (市場) 而非政府政策才是產業園區創造產業群聚效應的主要形成原因。
4

登門不入室:中國大陸台商信任結構、協力網絡與產業群聚

林家煌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台商西進後的發展,向來是台灣學術界與實務界極高度關切的議題,本研究即針對其中台商當地化問題,在中國大陸長江三角洲地去地區(包括上海市及以蘇州為中心的江蘇南部)進行田野調查,以十分側重協力網絡特徵的台商製造業企業為研究對象,試圖釐清台商產業網絡是否已經大幅納入大陸當地廠商,其背後運作邏輯又為何? 本研究的起點,在於解釋台商產業的當地化為何進展極其有限:在雙方同文同種的背景下,台商的產業集群與協力網絡,何以將當地廠商排除在外,使台商表現出「登堂不入室」的趨勢?本研究對此所提出的解釋,集中於台商產業網絡的整體移植,發現台商的產業體系,多數仍維繫於既有的協力網絡。本研究因而主張:今日蘇南地區的台商產業群聚,不過是原有網絡在當地的移植與重建罷了。進一步分析其背後原因,關鍵則在台商的信任結構:雙方間長期的默契,和在當地因地緣因素所連結起來的社會網絡,讓彼此的交易互動中,扮演極其關鍵的角色。 換言之,本研究將透過產業群聚、協力網絡及信任結構三者間的交互影響,研究台商產業當地化的歷程。在經驗研究層面,研究者採用質性方法,以蘇南為田野場域,藉由為期兩個半月的深度訪談與觀察,蒐集台商間交易互動的相關資料,歸納分析台商協力網絡對產業當地化的影響。
5

臺灣地區製造業產業群聚之研究 / A Study On Industrial Clusters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In Taiwan

楊智盛, Yang, Chih-She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近年來,產業群聚之研究逐漸風糜,Porter所著之《國家競爭優勢》開啟了產業群聚研究,並將產業群聚之概念及操作手法加以介紹,其後的許多學者承襲Porter對於產業群聚定義採用其他研究方法將產業群聚之研究發揚光大。過去臺灣對於產業群聚之研究,多停留在特定地點成功案例研究(如竹科或矽谷)或單一產業或單一地區之產業集中情形進行研究,較少以上下游關係緊密關係來做研究基礎開展,再配合產業資料進行集中之研究。 本研究則是基於產業群聚之概念,而將產業群聚分為上下游關係緊密與地理空間集中兩者,並援引Bergman 及 Feser兩位教授於1999及2000年所介紹之投入產出方法,利用主計處之《八十八年產業關聯表》中資料找出上下游關係緊密之產業群,再利用九十年工商普查產業基本資料配合上下關係緊密產業群找出其在地理空間集中之確切群聚地點。茲將研究發現整理如下: 一、臺灣地區主要有十三個上下游關聯緊密之產業群聚。 二、半導體與電子零組件產業群聚為臺灣地區為核心產業群聚。 三、北臺灣區域儼然成為臺灣地區主要產業群聚地點,臺北縣及桃園兩地成為大多數產業群聚之地點。 四、北中南區域皆各有不同之產業群聚。 (一) 北部區域為電子產業(半導體以及電子零組件)、紡織、機械、機電、印刷、汽車產業群聚之地點。 (二) 中部區域則有皮革及皮鞋、鋼鐵及機械、其他製品、自行車產業群聚。 (三) 南部區域則有石化上游、鋼鐵、鋁、機車、船舶產業群聚。
6

台灣運輸製造業群聚版圖變遷分析 / The analysis of cluster map change of transportation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n Taiwan

王思翰, Wang, Szu H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近年來以電子資訊產業掛帥的台灣,傳統產業似乎成了被遺忘一個部分。但透過許多相關產業的調查資料顯示,部分傳統產業在全球化的競爭底下,依舊可在台灣立足,汽車業與船舶業就是其中的代表。由產業群聚的觀點來看,產業與其關聯產業在空間中的關係為何,產業是否集中於某些特定的空間單元,皆為值得討論的課題。 為對汽車業及船舶業進行分析,本研究透過產業關聯分析以及地理資訊系統之熱點分析(hot spot analysis),並結合工商普查資料、產業關聯表、生產者投入係數,進行空間集中指標的計算,從時間序列的變化,瞭解不同時間點運輸製造業的主要關聯產業之差異及其群聚版圖的變遷,並且進一步探討運輸製造業產業群聚之水平連結在空間臨接上所產生之差異。 研究結果顯示在1981年至2001年間,汽車業與船舶業在既有的空間單元中保持穩定的成長,僅北部區域的汽車業集中重心由台北移至桃園,此種情況即代表產業群聚的區位惰性。此外,船舶業在空間單元中有集中於鋼鐵業以及港口周邊的情況;汽車業與其主要關聯產業則都集中在桃園新竹一帶。 / In recent years, Taiwan taking electronics and information industries as main development, the traditional industry seems to become a part forgotten. But show through the survey materials of a lot of relevant industries, some traditional industries that under the competition of globalization, can still base on Taiwan, the automobile industry and shipping industry are representatives among them. In the view point of industry clusters, what are the spatial relationship between industry and its related industries, whether the industry concentrates on some specific space units, all in order to worth discussing. In order to analysis the automobile industry and shipping industry, this research passes the industry linkage analysis, hot spot analysis of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and combine the industry, commerce and service census, input-output table, input coefficients table at producers' prices, to make the calculation of spatial concentration index, and from the view point of time series, to find out the difference of main related industries, the change of cluster map, and further more, to discuss the spatial relationship between industry and its main related industries. The result of study shows between 1981 and 2001, the automobile industry and shipping industry keeps steady growth with in the space unit that has already had, only the automobile industry of the northern area concentrates center on being transferred from Taipei to Taoyuan, this kind of situation represents the inert of location of industry clusters. In addition, shipping industry centre in nears the steel industry and port; the automobile industry and its main related industries are mostly concentrated in Taoyuan and Hsinchu.
7

考量區域創新及產業群聚進行新興產業空間布局規劃-以編定工業區環域為例 / In consideration of regional innovation and industrial cluster to layout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emerging industry-take Industrial Parks and Region, surrounding area for example

吳家齊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國家整體經濟發展向來與產業本身有著相互依存的關係,產業園區的設立更是被賦予經濟、政策上的特定目的。然而過去以計畫、政策為導向進行園區的設立已難以因應國際景氣波動及創新、知識型產業競爭衝擊,情勢是轉為考量產業根本及新興產業軸線的發展,由產業需求決定園區轉型、再生方向。 本研究一方面探究我國具備優勢性的產業聚落以產業群聚的角度著手,呈現出產業發展上最有效率的模式,另一方面是以典型探討的區域創新理論,反映區域網絡間創新效果以提高區域競爭力。針對兩層面的的正向能力評估目前國內各個產業園區其中的新興產業發展潛力,進而將產業適地適當的置入、整體的布局,作為促進地區新興產業發展啟動點,擴散至周遭的區域產業發展。 研究結果是得以將區域創新及產業群聚兩層面,轉化為實質架構體系做為衡量績效的評估模式,並可由編定工業區環域做為未來研擬產業發展分區的基礎。另外,在經評定下新興產業的高發展潛力地區仍是以六都所在之環域範圍,並劃分出策略核心發展區及主力發展區做為在有限的資源分配上可行的新興產業實質發展地區。 / A country’s overal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its industries are interdependent; the establishment of industrial parks bears the specific goals of economy and policy. However, the establishment of an industrial park bases on plans and policies is getting more difficult to tackle the competition impacts of global economic fluctuation and innovation, knowledge industry. It’s about time to consider the basis of industry and emerging industrial developing axis, determining industrial park transformation and regeneration direction by industrial demand. There are two discussing aspects in this research, one of which is to investigate Taiwan’s advantaged industrial cluster, In terms of industrial cluster, the research tries to present the most efficient model of th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nother discussion is about the classic discussion of regional innovation theory, through an overall discussion the research tries to reflect the innovative effect among regional networks so as to increase regional competitiveness. According to the positive ability of these two aspects, the research assess the developing potential of emerging industry existed in the current industrial parks in Taiwan so as to find the start of promoting local emerging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nd bring a comprehensive, proper industry in the local, extending th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to its periphery. The result of this research is to turn the aspects of regional innovation and industrial cluster to a physical framework so that the evaluation model of performance measurement can be established; furthermore, an industrial surrounding area can be set up being a basis for planning industrial development segment in future. In addition, after the assessment, the emerging industries with high developing potential are mainly in the scope of surrounding areas of six municipalities, and due to an issue of limited resources distribution, the strategic essential development areas and the major development areas are divided becoming specific development areas of feasible emerging industries.
8

產業群聚對策略性智慧資本影響之個案研究 / The case study of industry cluster and strategic intellectual capital

徐意婷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各國的產業群聚發展久已,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企業的真正價值取決於無形智慧資本之累積,故如何透過產業群聚資源帶動其智慧資本表現,進而創造價值,已成群聚內企業的重要課題。 本研究採用個案研究法,以位於我國新竹科學工業園區內的一家公司為研究對象,探討企業智慧資本受產業群聚影響之具體項目,及企業如何管理與蓄積,進而,連結策略性智慧資本,說明產業群聚如何透過智慧資本以協助企業策略執行。得出結論如下: 一、個案公司受產業群聚影響之智慧資本項目共有27項,主要分佈在人力、關係及流程資本。 二、個案公司針對前述項目設有13項管理制度,加強對產業群聚資源之利用。 三、部份產業群聚資源能直接透過策略性智慧資本對個案公司策略之執行產生貢獻,其他部份則透過支援策略性智慧資本之創造或累積,對個案公司策略產生間接影響。顯示產業群聚能提供公司發展上所需之策略性資源。
9

艋舺商圈產業網絡與都市再生關係之研究 / The study between Industrial Network Relationship and urban regeneration in Monga commercial district

蔡明穎, Tsai, Ming Y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十九世紀早期工業革命時期,工業國家的主要城市如倫敦、紐約與巴黎,都經歷了快速的都市成長。大量的勞工湧入城市,後來都經歷了由政府主導的大規模都市更新。透過區域、經濟與產業發展,與都市更新、都市再生策略緊密結合,城市競爭力將建立在城市空間的再生之上。 區域與城市經濟結構的重組,使得原本城市車站做為製造業中心或集散中心的功能漸漸消失或沒落。老舊城市的車站周邊出現大量公有/私有閒置建築和土地,或是商圈產業的沒落與凌亂,還有空間上的無組織與去中心化,艋舺商圈正是處在如此的時空之中。 今萬華車站的新建與捷運的連結,以及商圈再造計畫,似乎將為艋舺地區注入一線希望;然而夕陽產業除了觀光資源之外,是否能迎接大量觀光客的衝擊,或是能否承受新產業的入駐;產業聚落的轉型是必然的過程,其須成為能支撐城市發展、創造就業機會的新產業,且城市空間也需要尋求新的意義定位與吸引新住民的進入,都市再生的過程進而能透過中心車站的重新發展,逐步轉為重視歷史文化、街區紋理、文化創意、引進投資與創業機會等等,讓老舊的街區重新轉型。 透過產業群聚理論及地方經濟發展體系架構,以都市再生策略研究艋舺商圈區內產業聚落與空間連結關係,進而分析艋舺商圈產業與未來經濟發展之網絡與空間樣貌;以中萬華的艋舺商圈,從歷史地理脈絡、傳統/創意產業、基地空間特性、規劃政策與實施框架等面向,梳理台北市如何從老舊街區串連多元空間/產業網絡而讓都市再生成為永續發展的城市。
10

高科技產業群聚現象與共生關係之研究 / THE RESEARCH OF HIGH-TECH INDUSTRIAL CLUSTER AND MUTUALISM RELATIONSHIPS

鄭恩仁, Jeng, En-R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1980年代以降,「產業群聚現象」為各國在發展高科技產業的歷程中,極重要的趨勢與特色,美國的矽谷模式可謂其濫觴並成為仿效的成功典範。透過在特定的地理區域中,結合產業界(私人部門)、學術機構、研究機構、中央與地方政府(公共部門),建構有利於高科技產業長期發展與繁榮地區經濟的「科學城」。   產業群聚的優勢在於群居成員可分攤基礎建設成本、共享所需的生存資源;更易因地理上的便利性,形成上下游或關聯性產業的合作網路,使產品、技術、資訊與情感的交流更密切,演化為利害與共、共存共榮的「命運共同體」。本研究以產業環境、研究環境與居住環境所組成的共生環境作為形成高科技產業群聚的中心假設,採用組織生態學、資源依賴與合作網路的觀點,以「環境資源共享」與「產業網路互補」為經緯,剖析不同群聚的共生型態與綜效利益,釐清不同的產業特性對群聚利益的呼應,與對整體產業與企業競爭力的影響。   本研究發現共生環境資源的多寡,決定高科技產業群聚的形成與長期發展。產業環境的優勢反映在生產效率與利益的增強,研究環境的優勢反映在技術與研發實力的提昇,居住環境的優勢有助吸引高科技人才加入。而高科技產業專業分工明顯、產品生命週期短、時效性要求高的產業特性,使得合作廠商需要頻繁的溝通與協調,而這些工作卻必須透過面對面的互動才能達成,這也是形成高科技產業群聚的主因。   產業群聚的利益在於地理上的接近性,使群聚成員共享生存環境資源,便於建構合作網路關係。「環境資源共享之經濟性」與「產業網路合作之互補性」兩構面,決定高科技產業群聚的共生綜效利益。共生綜效利益高低,會決定群聚的長期發展與演化。共生綜效利益越高,則產業群聚會趨於成長、擴張;反之,將逐漸萎縮、解散。而合作機制的建立,是提高群聚共生綜效的關鍵。合作網路體系中的核心廠商,則負有建立合作機制的責任,政府(公共部門)也可主導合作機制的建立。   不同的高科技產業特性,搭配「適合的」共生綜效利益,可提高產業與企業的競爭力。環境依賴程度高的產業特性,對環境資源共享之經濟性的需求就會較高;專業分工程度高的產業特性,對產業網路合作之互補性的需求就會較高。

Page generated in 0.0386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