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137
  • 126
  • 10
  • 1
  • Tagged with
  • 137
  • 137
  • 137
  • 137
  • 63
  • 41
  • 33
  • 26
  • 25
  • 25
  • 24
  • 21
  • 20
  • 20
  • 20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外商在中國併購市場之研究

陳潔瑩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中國加入WTO之後,開始逐步建立市場開放得以依循的相關規定,加上大陸政府認知到本身經濟的種種問題可以藉由外商的引進來加以解決,吸引外商投資中國大陸成為目前中國政府極力努力的目標,其中資本市場的開放尤其吸引外商的目光。根據相關資料顯示,法律規範的不周全一直是外商進入中國投資的最大阻礙,而最近大陸一連串開放市場、頒佈法規的動作也就備受注目,本論文亟欲就新頒佈的收購相關法律對外商併購的影響作一深入的分析。 本論文欲就新法規的頒佈對外商在大陸利用股權收購方式併購上市公司的影響進行探討,探討問題包括外資目前在大陸進行併購概況、過去大陸政府的態度、併購相關法規制訂狀況及其特點與影響、目前外資採取的併購方式、外資未來可能併購的目標與趨勢等等。 在併購方式的選擇方面,由於開放了對外商進行國有股與法人股的股權轉讓,以及外資大型投資者在證券市場進行短期操作,使得外商在大陸證券市場上進行直接收購上市公司、進駐大陸A股市場與國有企業,以及利用各種新併購方式、金融創新工具進行併購的想法得以實現。加上中國各地政府的積極鼓勵、各市場的特殊性以及中國未來可期的強勁需求的考量,歸併出外資必須注意的併購目標,且必須對其相關產業保持高度的敏感性。 最後藉由個案的探討,回歸到新法規的制訂並不代表實際操作上就可實行,以大陸首例要約收購為例,問題包括同股不同價、一股獨大、下市的可能性、缺乏要約收購細則、價格支付方式的限制、要約價格計算過低、對流通股股東的保護問題等等。因此外資在新法規下利用新方法進行併購時,應該注意大陸政府的態度是否有改變,並必須考量到法規不周全之下可能衍生的問題。
2

中國大陸剪刀差政策之研究

于性礎 Unknown Date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3

九○年代中國大陸網際網路與社會發展

王占璽 Unknown Date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4

中國大陸經濟改革過程中地方自主性之研究

許維欣 Unknown Date (has links)
5

八○年代以來中國大陸「地方主義」之研究

劉炫文 Unknown Date (has links)
6

中國大陸證券市場之研究

沈筱薇 Unknown Date (has links)
7

中國大陸勞動爭議處理程序研究

廖志原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係就中國大陸勞動爭議處理程序加以研究,不僅僅囿於對該制度進行理論上的探討,更注重對該制度司法實踐運作的研究,以基礎理論為經線,以各處理制度為緯線,對有關勞動爭議處理程序的林林總總問題或發表初探之論,或抒一己之見,或更作詳述。   本文首先論述有關勞動爭議的概念、勞動爭議產生的原因、勞動爭議的發展與種類。並將勞動爭議定義為:是指勞動法律關係的當事人之間在享有勞動權利或履行勞動義務過程中發生的分歧、矛盾而引起的爭議。而後就法律面,包括就勞動爭議制度的立法考查、立法模式及法律地位加以探討。綜觀中國大陸勞動爭議處理制度立法狀況,可大致分為三個時期。第一時期是從1949年10月至1957年,是勞動爭議處理制度立法的初步建立時期;第二時期是從1957年至1980年,是勞動爭議處理制度立法遭到破壞和停滯不前時期;第三時期是從1980年至今,是勞動爭議處理制度立法得到恢復並逐漸發展的時期。本文分別予以詳述。   接下來就中國大陸勞動爭議處理制度予以較全面的概況介紹,包括各制度間之關係,其意義,原則及法律依據等予以探究。本文並將勞動爭議處理界定為:是指法律、法規授權的專門機構,對勞動關係雙方當事人之間發生的勞動爭議,依法進行調解、仲裁和審判的活動。本文並分別以專章之方式,將勞動爭議調解、仲裁與訴訟,予以系統介紹,並將其實務上發生之問題,加以說明及檢討,本文並且尤其側重程序面之評析。由於集體合同爭議的特殊性,本文將其獨立加以討論。   文末,就中國大陸勞動爭議處理制度的改革與完善,從理論與實務面,提出多項分析及建議。
8

台海兩岸產業間互動關係之研究

顏伊屏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援引Chang and Coulson(2001)之實證模型設定,藉由向量自我迴歸模型,將全球景氣、全球產業、大陸與台灣景氣之特性排除後,獨立出兩岸產業衝擊效果,分析台灣與大陸兩岸產業間之互動關係。本研究所使用之資料為製造業與非製造業兩種產業之就業人數季資料,涵蓋範圍為1994年第一季至2005年第三季。實證研究發現,台灣與大陸產業間互動情形大致呈現大陸產業影響台灣產業,而台灣產業對於大陸產業之影響 力則較弱。其中,大陸製造業因供給面衝擊,將受台灣製造業所替代;大陸非製造業則因需求面衝擊,而與台灣非製造業呈現互補現象。台灣製造業短期下因需求面衝擊,將被大陸製造業所替代,然而長期卻能轉型與大陸製造業並存發展;台灣非製造業則因規模限制,將受大陸非製造業替代。最後,大陸產業對於台灣經濟之反應為負向,而台灣產業受到大陸整體衝擊時,卻因需求外溢效果呈現正向關係,然而長期下,大陸之磁吸作用將不利於台灣非製造業發展。 / This paper applies the model established by Chang and Coulson (2001) to investigate the interaction of industries across the Taiwan strait. This paper constructs a vector autoregression model in an attempt to isolate the shocks of the world, industry, China and Taiwan which may have an influence on industries between Taiwan and China. Data are quarterly employment series for manufacturing sector and non-manufacturing sector from 1994 Q1 to 2005 Q3.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are that China industries has a lager influence on Taiwan industries. Because of the supply shock, Taiwan manufacturing sector has a negative impact on China manufacturing sector. In contrast to the manufacturing case, there is a complementary relationship between non-manufacturing sector due to the demand shift effect. Taiwan manufacturing sector is substituted by China manufacturing sector in the short run, but there is a positive effect in the long run owing to the structural change in Taiwan. Without the advantage in economics of scale, Taiwan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s also substituted by China non-manufacturing sector. Finally, business cycle in Taiwan has a negative influence on China industries, and a shock in China has a positive impact on Taiwan industries from the demand spillover effect. However, the impact will be harmful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aiwan non-manufacturing sector in the long run.
9

中國大陸開放式基金的績效評價之研究——以DEA數據包絡分析法 / Analysis of Open-Ended Fund Performance in China under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Model

劉梓健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中國的開放式基金近年來高速發展,對中國資本市場的影響與日俱增。然而目前在中國境內對基金所採用的基金績效評價方法仍為較為傳統的方法,如夏普比率、特雷納指數等。而傳統的基金績效評價方法未能很好地顯示基金的真實績效情況。鑒於美國基金有較為先進的績效評價方法,本文利用DEA數據包分析法模型,構建一個包括從基金期初規模、風險收益情況、基金經理人能力及投資人風險偏好等多方面因素的基金績效評價體系。 本研究選擇中國181檔股票型開放式基金,從基金規模及投資風格兩個維度展開深入研究分析。此外,為比較交易量不同期間基金績效的表現情況,本研究依照深證、滬證市場交易量、交易額,將2012年至2015年此段實證期劃分為交易活躍期及交易低迷期兩個階段,對基金績效進行比較分析。結果顯示,交易活躍期的基金績效遠高於交易低迷期;並且無論是交易活躍期或是交易低迷期,小型基金及主動型基金績效表現最佳;而基金的相對績效情況於其基金管理人的資產規模並無顯著相關關係。 在文章最後部分,本文從投資人角度建議投資人在證券市場交易活躍期可增加股票型基金的投資額度,在基金選擇上無需盲目傾向選擇大公司的基金產品,而可以適當傾向投資於小型基金及主動型基金。 /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mutual funds in China in the past decades, open-ended funds have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Chinese capital markets. To overcome the limitations of traditional performance measurements, this paper establishes a new methodology to analyze open-ended mutual fund performance. This paper uses data development analysis model which considers asset size, risk return, managers’ ability and risk performance of the investors. By utilizing 181 open-ended stock fund data from 2012 to 2015, this paper yields conclusions as follows. First, fund performance is better in strong market periods than that in weak market periods. Second, small size and active funds are more efficient. Third, fund performance is not significant associated with fund asset size and fund units in the fund company. The findings in this paper suggest that investors could do more investment on the open-ended stock funds in the strong market periods. And investors are suggested to invest small size and active fund. What’s more, there is no necessary to consider if the fund’s management company is big enough.
10

中國大陸國有企業公司治理之探討

游惠珍, Yu, Hui-ch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中國共產黨自1949年接替大陸之政權,奉行社會主義實行高度集中的計畫經濟體制,整個國民經濟就像一個大型工廠,導致國有企業經營績效一蹶不振。至1970年代後期,大陸體認市場機制之重要性,引進市場經濟,逐步開放國有企業之經營;而遲至1990年代後期,大陸才開始引進公司治理之概念。 就大陸近年來建立之公司治理制度,可看出其概念及具體措施是源自於國外成熟市場之制度。其本質較為偏向英美模型;而組織則採類似德國雙元制之董事會及監事會並存之架構。但由於大陸國有企業受限於國情、政治體制及政府態度之影響,導致大陸國有企業之組織雖已轉型為現代模型之公司,其體質仍存在許多問題。 以大陸國有企業改建為上市公司之股權結構觀之,主要為國有股、法人股及公眾股,各持股比例約佔流通在外股權之30﹪。而其持股比例與公司經營績效之關係,經多位學者研究,就理論而言,法人股之持股比例與公司經營績效呈現正相關;國有股與公眾股之持股比例與公司經營績效呈現負相關。因而主張國有企業改建為上市公司時,政府應減少對公司之持股,並將持股移轉予機構法人始有利於國有企業改建為上市公司之公司治理架構。然實務上,機構法人持股比例與公司經營績效呈現正相關之立論,須配以完善之市場監管制度以產生制衡機制,否則,當機構法人成為控制股東時,將能藉由移轉計價、金字塔結構等內部交易以剝削少數股東之權益。

Page generated in 0.0269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