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19
  • 19
  • 4
  • Tagged with
  • 23
  • 23
  • 23
  • 23
  • 13
  • 10
  • 9
  • 7
  • 7
  • 7
  • 6
  • 6
  • 5
  • 5
  • 5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中國大陸國企改革與職工下崗問題之研究

沈鍾台, Sim, Jong-Tae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中共建政之初,為求政局和社會安定,也為符合意識形態的信念,中共乃採取充分就業政策。如此達成的充分就業下,所隱藏的形式來犧牲勞動生產效率的大量冗員,以吸納就業數量為考核企業經營成果指標的國有企業自然成為冗員最多的部門。 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中共針對國有企業推行了相當廣泛的改革措施。不過,到目前為止,大多數的國有企業仍然無法完全擺脫生產經營的困境。同時,隨著國企改革的深化,國企改革工程無法避免的就是必須裁減企業的冗員。事實上,國企改革中,最棘手的問題應當就是如何安置被強制下崗的員工。 由此來看,中國大陸國有企業改革所帶來的富餘人員、下崗職工的出路問題,作為進一步推進經濟改革、使企業順利實現轉軌的前提之一,也成為中國大陸整個社會安定的關鍵,十分值得吾人加以重視。 那麼,目前中國大陸如何進行國有企業改革?為何在國企改革過程中出現龐大的富餘人員與下崗職工?其狀況又如何?職工下崗對大陸社會造成那些衝擊?為了紓解下崗和失業問題,中共當局採取哪些因應措施?本論文擬就以上這些與中國大陸國企改革、職工下崗相關的問題進行探討。 本論文的研究架構如下: 第一章,緒論。 第二章,相關文獻回顧。 第三章,國企改革與下崗職工。 第四章,國企職工下崗問題及其社會影響。 第五章,國企職工下崗問題之出路與困境。 第六章,結論。 當前中國大陸下崗職工所衍生的問題確實相當嚴重,因此,中共當局提出各方面的因應措施,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措施則為「再就業工程」。但,如何使下崗職工重新就業,使企業富餘人員重新得到有效配置,是一個相當複雜的系統工程。 失業即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產物,也是中國大陸改革深化後出現的新課題。中共如何解決國有企業改革過程中所形成的職工下崗與再就業問題,不僅是國企改革的成敗關鍵,也可以說是整個國家未來發展的重要變數。如果此問題無法獲得妥善解決,朱鎔基承諾要在三年之內完成國企改革的誓言,也可能成為遙不可及的夢想。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3 第三節 論文架構 5 第二章 相關文獻回顧 7 第一節 一般失業理論 7 第二節 隱性失業理論 16 第三節 大陸相關就業理論與特徵 23 第三章 國企改革與職工下崗 31 第一節 國企改革的必要性 32 第二節 國企改革的歷程 36 第三節 國企改革對下崗問題的影響 50 第四章 國企職工下崗問題及其社會影響 59 第一節 國企富餘人員與下崗職工的狀況 59 第二節 國企富餘人員與職工下崗形成因素 76 第三節 國企下崗職工對大陸社會的衝擊與影響 90 第五章 國企職工下崗問題之出路與困境 101 第一節 隱性失業公開化 101 第二節 再就業工程之實施 105 第三節 再就業工程對國有企業改革之影響 136 第六章 結論 141 參考文獻 147
2

中國大陸國有企業公司治理之探討

游惠珍, Yu, Hui-ch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中國共產黨自1949年接替大陸之政權,奉行社會主義實行高度集中的計畫經濟體制,整個國民經濟就像一個大型工廠,導致國有企業經營績效一蹶不振。至1970年代後期,大陸體認市場機制之重要性,引進市場經濟,逐步開放國有企業之經營;而遲至1990年代後期,大陸才開始引進公司治理之概念。 就大陸近年來建立之公司治理制度,可看出其概念及具體措施是源自於國外成熟市場之制度。其本質較為偏向英美模型;而組織則採類似德國雙元制之董事會及監事會並存之架構。但由於大陸國有企業受限於國情、政治體制及政府態度之影響,導致大陸國有企業之組織雖已轉型為現代模型之公司,其體質仍存在許多問題。 以大陸國有企業改建為上市公司之股權結構觀之,主要為國有股、法人股及公眾股,各持股比例約佔流通在外股權之30﹪。而其持股比例與公司經營績效之關係,經多位學者研究,就理論而言,法人股之持股比例與公司經營績效呈現正相關;國有股與公眾股之持股比例與公司經營績效呈現負相關。因而主張國有企業改建為上市公司時,政府應減少對公司之持股,並將持股移轉予機構法人始有利於國有企業改建為上市公司之公司治理架構。然實務上,機構法人持股比例與公司經營績效呈現正相關之立論,須配以完善之市場監管制度以產生制衡機制,否則,當機構法人成為控制股東時,將能藉由移轉計價、金字塔結構等內部交易以剝削少數股東之權益。
3

論中國大陸加入WTO對其國有企業改革之影響—以國有外貿企業為例

洪郁莉, Hung Yu-L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中國大陸在1978年以前,係實行高度集權的計劃經濟體制,國有企業居經濟主導地位,而其稅利的上繳是國家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從五O年代中期至七O年代末期,中共當局對國有企業之調整,大多僅侷限於中央權力向地方政府的下放,截至改革開放之前,政府對企業實行統分統配、統收統支、統一計劃、直接管理的體制沒有多大變化,因此,國有企業始終處於政府部門附屬物的地位。直到1979年中國大陸進行對內改革,對外開放的經濟體制改革以後,才開始展開國有企業之改革,改革的過程中,有些措施窒礙難行,有些則衍生出更複雜的問題,然而,在經濟改革探索中,不僅經濟改革的方式推陳出新,思想觀念也逐漸轉變,這對中國大陸的經濟改革具有深切意義。 中共經濟體制改革,主要是以產權制度和創造公平競爭環境的改革為主。就理論與實際情況而言,產權改革是大陸經濟改革的核心,而創造公平競爭的環境則是整個國有企業改革成敗的關鍵,兩者存在著相輔相成的關係。 目前,國企改革已取得了一些進展,然而,一些深層次矛盾也陸續顯現出來。由於傳統體制的長期影響,仍有相當一部份國企不適應市場經濟的要求,經營機制不活,技術創新能力不強,虧損嚴重,債務和社會負擔沈重,富餘人員過多,經濟效益低落,職工生活困難等問題相當突出,國有企業嚴重的冗員問題成為近年來一直困擾國企發展的一大難題。機構改革與國企改革,所釋出的下崗幹部和下崗職工的數量,將形成社會巨大的壓力與不安。 「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WTO)是當前國際上最重要的經貿組織,目前已有134個會員國。目前,中共領導者正計畫著利用開放的外在壓力,迫使沒有效率的國企加速改革;更具體地說,就是允許外國資本進入,以幫助非國有部門的發展,進而帶動這些領域的發展,接著帶動全面經濟的效率水準。大陸為了符合WTO的基本體制規範,以順利加入WTO,確實也朝透明化、自由化等方向實施了一連串改革。加入WTO對大陸產業的影響,決定於加入WTO之後所承擔的國際義務,因為該義務與國際規範會對國內經貿法規造成調整壓力,並影響國內相關產業在國內市場之營運。由於個別產業之體質與調適能力不同,自然有部分產業會因此受到較大之衝擊,因此大陸加入WTO對其總體經濟的影響是利弊互見的;在WTO的背景下,大陸之國有企業改革也同樣存在著機運和挑戰。 以國有外貿企業為例,在WTO確立的市場經濟運作體制下,大陸的國有外貿企業還存在許多不相適應的地方,尚未完全褪除傳統計劃經營的運行模式,與市場經濟經營運行模式還相差甚遠。另外,由於產權主體不明確,政企尚未真正分開,致使大多數國有外貿企業形成了一種行政干預下的經營者主導型治理結構。再者,國有外貿企業大多仍是分散、小型的企業,各自分散經營,無法建立、形成穩定的出口貨源和出口主導產品,質量意識和競爭觀念有待提升。 改革以來,大陸各生產及貿易單位逐漸變成真正具有經營性質的獨立經濟實體,但除了取得外貿經營權的生產企業外,外貿經營主體還是主要限於處在純流通領域的外貿企業。外貿企業、生產企業各自經營的情況,在國際市場上會大大削弱競爭力。外貿企業管理制度改革的滯後,已經制約著大陸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故應加強此一領域的改革。目前,大陸透過國有大型企業外貿經營權實行登記備案制的試點工作,逐漸取消生產企業自營進出口的審批制度(即特許制度),改為登記備案制,並決定在加入WTO後三年內,完全實行進出口經營權依法登記制,此將有助於與國際市場的融合。 大陸之國有外貿企業改革的重心是建立現代企業制度,落實資產經營責任制,由過去的重創匯、追求數量增長,逐漸轉變為強調效率、提升產品質量,逐步形成貿工農技商結合的綜合性集團。在WTO的要求下,大陸的國有外貿企業更要努力擺脫在計劃經濟下進行貿易的框架,依據市場經濟體制,確立新的對外貿易體制,才能使國有外貿企業在優勝劣汰的市場法則下,有壯大、發展的機會。 為因應加入WTO,大陸在外貿體制的改革勢必會加快步伐,在未來的改革方向上,應加速機制轉變,為國有外貿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另外,應進一步建立科學、規範的管理體制,政府不應過多干預企業的內部經營,否則反而會扭曲市場經濟競爭的樣貌,對企業造成傷害。 中共對大型國企進行機制解構重建的做法,以強化大型企業市場競爭機制,並扶持使之參與國際競爭,其目的是為加入WTO做準備。而加入WTO的前提正是開放市場,容許國際大型財團跨進市場核心,中共為了能順利加入WTO,只有加緊培養自己的財團,以提升國企在國際上的競爭能力。由此可知,中共為了提高規模效應和企業抵禦風險的能力,將以資本為扭帶,通過市場形成具有較強競爭能力的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和跨國經營的大企業集團,此做法將成為新一輪國企改革的趨勢。然而在改革上,不應該只是一味強調大,應該要符合市場的規律,否則反而是揠苗助長。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限制...................................4 第三節 研究架構.............................................5 第二章 國有企業改革理論.....................................8 第一節 產權改革理論.........................................8 第二節 創造公平競爭環境理論................................20 第三節 小結................................................39 第三章 國有企業改革之歷程與現況.............................40 第一節 國有企業的經濟地位與發展困境.........................40 第二節 國有企業改革之歷程與現階段問題.......................50 第三節 加入WTO對國有企業改革之影響..........................79 第四章 WTO與國有外貿企業改革................................91 第一節 傳統外貿體制與國有外貿企業...........................91 第二節 加入WTO對國有外貿企業改革提出的要求..................99 第三節 國有外貿企業改革之進展..............................101 第四節 國有外貿企業改革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116 第五節 國有外貿企業改革之未來方向..........................122 第五章 結論................................................134 第一節 主要發現..........................................134 第二節 撰寫經驗與檢討....................................137 參考文獻....................................................139 圖 表 目 錄 圖1-1 研究架構圖............................................7 圖2-1 外部效果的成本與利益.................................15 圖2-2 政府調控與經濟效果...................................27 圖3-1 不同所有制工業企業產值比重的變化.....................44 圖3-2 中國大陸國有企業虧損額...............................46 圖4-1 1978-1998年中國大陸外貿進出口之變化趨勢圖...........108 表2-1 政府的職能劃分表.....................................25 表3-1 1949-1978年各類型工業產值比重.......................42 表3-2 1978-1998年不同經濟類型的工業總產值比重..............43 表3-3 國有獨立核算工業企業的資金利潤率和利稅率.............45 表3-4 大陸國有獨立核算工業企業主要財務指標.................47 表3-5 股份制試點政策法規...................................66 表3-6 《全民所有制工業企業轉換經營機制條例》之主要內容..69-70 表3-7 國有大中型企業活力總體狀況...........................71 表3-8 國有企業進行現代企業制度改造的總體情況...............74 表4-1 中國大陸出口商品構成比重(1)........................97 表4-2 中國大陸出口商品構成比重(2)........................98 表4-3 1978-1998年中國大陸外貿進出口統計...................107 表4-4 大陸自1992年以來所採取的貿易自由化措施..........109-110 表4-5 中國大陸加工貿易比重的變化..........................113 表4-6 外商投資企業出口比重的變化..........................115
4

中共國有企業改革過程中腐敗行為之研究-代理人理論之分析

金亨俊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使用新制度主義和公共選擇學派之理論工具,來分析當前中國大陸國有企業中滋生蔓延之尋租性腐敗行為。研究之目的在於分析制度轉變和制度設計如何影響到個人之行為,以及由此所造成的社會損失和代價。 腐敗問題是世界各國政府和民眾普遍關心的社會熱門問題,由腐敗行為所帶來的政府形象受損、社會分配不公、資源配置扭曲等危害是不可估計的,因此,各國政府都在千方百計地進行反腐敗政策,以維護市場正常秩序,恢復公眾信心,促進經濟持續發展。隨著市場規則的不斷建立,法治環境的不斷完善,權力制衡機制不斷形成,似乎腐敗的產生越來越困難,然而腐敗行為仍然持續發生,任何國家、社會均存在腐敗行為,危害著社會和政府的透明度。 國有企業是中國大陸國民經濟的支柱,是中共引導、推動、調控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基本力量。在計畫經濟時期,中共當局逐漸遇到國有企業之效率不彰和生產率低落的問題,進而從激勵擴大面開始國有企業之改革。自1978年推動的改革開放必然導致了產業結構和市場運行機制的改變。中國大陸改革之特徵為分權式改革,亦稱「放權讓利」改革。改革以來,中央將大幅度的政策執行工作交給了地方政府、企業,同時希望給地方政府發展經濟、關注國有企業效率更大的誘因與激勵機制。自1987年承包制實行起,中共裝置代理關係使得國有企業和政府部門、地方政府等代理人具有代理人投機行為的傾向,就國有企業中委託─代理關係影響到國有企業經營者和一些利益追求的代理人之間的投機行為,造成國有企業盈利績效的損失。實際上國有企業虧損面日益增大的事實表明了代理關係形成的負作用。不過,以公有制為主的中共改革與從企業所有權改革著手的西方國家之公營事業民營化不同,只著重於對國有企業控制權方面,並不徹底執行產權改革,不足以解決產權問題,因而產生代理人的激勵問題。以分權化改革為核心的中共的改革過程,擴大了代理人的權限以及自主性,這些改革開放中形成的委託─代理關係受到改革中出現的大量租金的因素,造成代理人的「尋租性腐敗行為」。而中共所採取的漸進式改革、對國有企業的軟預算約束,以及國家的壟斷皆造成尋租行為出現的環境。 本研究追蹤國有企業改革過程中的尋租行為,從中國大陸整個國家結構中的「委託-代理關係」中的「資訊不對稱問題」和由此衍生的代理人的尋租性腐敗行為。本研究試圖研討資訊不對稱情形中,代理人如何採取經濟人的行為,經由什麼樣之博奕情境中採取自身最有利的行為。 文分七章,逐次深入探索相關議題,期對中共改革過程中凸顯出來的代理關係,能做全方位的辯證。
5

對中國大陸經濟起飛、出口與國有企業改革之研究 / A Study on Economy Take-off , Export and The Reform of Public Enterprise in Mailand China

黃佩佩, Whang,Pei-Pe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主要分為三大部份,分別針對中國大陸之經濟起飛、出口與國有企 業改革加以探討。研究結果顯示:一、依據 Tsiang S.C.之經濟起飛條件 判斷,中國大陸自1977年進入自力成長的經濟起飛階段。二、出口與經濟 成長間之關係 (一)利用出口與經濟成長間之定義關係(王春源,1983)檢 驗:出口擴張對於國民所得之貢獻率,在經改以後大幅提升且具較穩定 。 (二)利用 Feder(1982)之理論模型檢驗:中國大陸之出口部門與非出 口間之要素的社會邊際生產力存在明顯差異。至於中國大陸經濟成長來源 ,主要來自模型未考慮之其他變數與非出口部門資本的邊際生產力。 (三)依據本文之修正模型,實證結果顯示:影響中國大陸經濟成長之最主 要因素來自消費與投資。出口與經濟成長間之關係則出現「門檻效果」之 現象。三、造成國企不活之深層原因,主要是制度性因素所致,國有企業 在性質上只是「機關體」而非「企業體」。另據本文利用 Chow(1994)之 理論模型,模擬分析顯示:企業在市場經濟運行的效率,相對優於傳統計 劃經濟體制。因此,國企改革應謀求將「機關體」質變為經營目標單純化 之「企業體」,建立以市場為導向,以利潤為中心之企業制度。
6

中央地方關係下國有合資企業發展抉擇:以中國汽車產業為例 / The Development Choice of State-owned Joint Venture under Central-local Relations: China Automobile Industry

陳筠薇, Chen, Yuen We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中國大陸汽車產業產銷規模世界第一,其市場後續發展依舊看好,然中國大陸汽車市場發展仍不離國家宏觀調控與地方政府政策效果影響。 本研究以中國大陸汽車產業作為觀察對象,剖析產業內國有集團與外資合資模式的特殊現象,希冀找出國有合資集團於市場運作的最佳發展抉擇。本研究根據路徑依賴視角,關注國有合資集團面對的國家產業政策、中央-地方關係、行政管理體制差異與企業人事。另一方面根據市場競爭視角,關注國有合資集團於市場之投放產品戰略、內部技術合作關係以及企業組織型態之趨同。 本研究發現中國汽車產業內國有合資集團面對之制度環境、產業政策、人事調度等非市場因素仍被改革開放以來的路徑依賴所致的「制度慣性」牽絆,而「一手托兩家」合資模式即是國有企業-外資-政府三方博奕有限理性之下的最佳抉擇。
7

中國大陸國有企業用工制度改革之研究 / The study of labour system reform in state enterprises in Mainland China

吳文峰, Wu, Wen-Fe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全文共分五章:第一章說明本論文的研究動機與目的,並敘述研究的基本觀點與方法。第二章從歷史的角度回溯中國大陸國有企業用工制度的形成與改革,第一節分別從國民經濟恢復時期、大躍進時期以及文革時期等不階段,說明國有企業用工制度的建立與形成過程,以及自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對於改革的阻延力量。第二節說明「勞動力商品化」爭議的思想淵源和爭論焦點。第三節舉出傳統文化與社會心理對於改革的制約性,而這些內在的力量往往是影響制度變遷的重大因素。第三章第一節在國有企業改革和勞動經濟學分析下,探討用工制度改革的經濟邏輯。並說明一九八六年後,國有企業用工制度改革的三個主要管道,分別以第二節敘述勞動合同制度的內容。第三節描述固定工制度改革的經濟基礎與做法。第四節說明企業富餘人員的處理與安置辦法。第四章探討用工制度改革所形成的新勞動關係以及其內含。第一節描述用工制度改革前後企業勞動關係主體與性質的變化。第二節說明建立契約化與法制化勞動關係的社會與經濟意義,並嘗試解析現行勞動合同制度。第五章為本文結論,從兩個面向來作出總結。第一節以總體的觀點來看待中國大陸所進行的「漸進式改革」的基本步調,並舉出用工制度改革所可能面臨的難題。第二節強調制度改革與所處社會的緊密結合關係,說明制度變革所引起的社會變遷,只要新場經濟改革的價值存在,這些變化將使中國大陸社會走向必須自我重建的關鍵時刻。
8

論國有股問題的由來及出路

成微嵐 January 2003 (has links)
University of Macau / Faculty of Social Sciences and Humanities / Department of Government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9

國有股減持政策 : 探討與建議 / 探討與建議

丁曉雲 January 2003 (has links)
University of Macau / Faculty of Social Sciences and Humanities / Department of Government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10

長子?嫡子?庶子? 從中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據看各類型企業的貸款成本差異 / The Difference between Borrowing Price of Various Enterprise above Designated Size in China

丁年初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主要在探討中國大陸各類型企業在不同登記註冊類型或所有權結構下,借貸成本是否有所差異。本研究利用中國國家統計局2001至2009年的「製造業規模以上企業年度調查」為資料來源,將各企業分為國有企業、私營企業、集體企業、港澳台企業,與外資企業,分別探討貸款成本是否因不同類型之企業數據而有所差異。其中又將國有企業分類依隸屬關係分為中央(央企)與省(省企),分別驗證其隸屬關係與貸款成本的關聯。另外,本文也將探討上述差異是否因中國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成立 (2003) 前後及金融危機 (2008) 前後而有所不同,因此本文將以結合時間序列資料與橫斷面資料之追蹤資料為基本模型假設。研究結果發現國有企業的確可以以較低的利率水準向銀行貸款,且中國的國有銀行對中央企業與省企業的放款標準可能存在某種程度的差異,此種現象在國資委成立之後更為顯著;而金融危機之後,則是可能因為各類型企業皆受到同幅度的波動影響,導致向銀行貸款利率之差異減少。

Page generated in 0.0274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