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27
  • 25
  • 2
  • Tagged with
  • 27
  • 27
  • 27
  • 27
  • 27
  • 11
  • 9
  • 9
  • 8
  • 8
  • 6
  • 5
  • 5
  • 5
  • 4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台灣高科技產業上市公司股票評價模式之研究

陳怡倫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研究所別:企業管理系碩士班 論文名稱:台灣高科技產業股票評價模式之研究 指導教授:陳隆麒博士、黃慶堂博士 研究生:陳怡倫 論文提要內容: 企業實質價值乃是由於未來獲利能力或資產報酬所產生,而表現在股票價格上。投資人對股票合理價格有所瞭解之後,對於實質價值大於股票價格的股票,就可以持有;對於實質價值小於股票價格的股票,可建議賣出。有了這樣一個觀念,投資人也就不會有追隨明牌、受人炒作的情形了,也可使股票市場更有效率。 台灣地區之高科技產業以電子業為頭,其餘產業的特性並不足以代表。近年來,電子業的快速成長,已使台灣成為全球資訊業的重鎮,電子業無疑將是台灣未來在全球局勢中,最有機會脫穎而出的一項產業。因此本研究擬以電子業上市公司為對象來加以評價,為投資人對高科技產業之公司價值做一最正確的詮釋。 本研究利用三大評價模式:獲利價值評價法、乘數法以及選擇權定價法來評估股票實質價值。因為模式建立期為民國76年至80年,所以只能選擇光寶、麗正、聯電、誠洲、全友、宏電、台達、大業、旭麗作為驗證最佳模式之九家樣本公司,並使用Theil's U值做股價評估分析檢定,得到以下結論: l.影響公司成長率之四項因素分別為總資產報酬率、研究發展費用率、用人費用率以及負債比率。 2.以價格帳面價值比法為最佳法,不過鑑於其未考慮未來成長性,故以次佳選擇--折現現金流量法,做為建議投資人使用之模式。 3.利用折現現金流量模式計算光罩公司之實質價值為180元,配合近來其股票之強勢,得到一有利的佐證。
2

高科技產業人力資源招募甄選之研究

陳玫婷, Chen, Mei T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人員的招募與甄選,每一步都會影響優秀人才的去留,人才是公司最重要的資產,高科技產業尤為明顯,痛失一位關鍵人才,很可能錯失研發良機,讓對手捷足先登。企業要順利延攬人才,首先要確認優秀人才在哪裏,要用何種招募管道才能和這些人接觸,使用哪些甄選工具篩選出最適合的人才留下來。   本研究藉由文獻探討,歸納學者專家對人力資源招募與甄選之相關見解,以高科技產業為研究對象,挑選此產業中較具重要性、為該領域領導者之四家上市公司作深度訪談,瞭解目前高科技公司在招募與甄選方面的作法與所面臨的問題。   最後,把所觀察到現象與探討的結果加以總結,對目前高科技公司在人力資源招募、甄選作法上所遭遇到的問題提供建議,期望對我國高科技產業進行人力資源招募與甄選時有所助益。
3

我國企業員工分紅入股制度之研究-以台積電為例

彭成彰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員工分紅入股制度一直是我國高科技產業獎酬員工的最好激勵工具。 但「員工分紅費用化」以及「八折課稅」將會嚴重的衝擊高科技產業的用人政策。面對巨大的變革,本研究試圖研究商業會計法修法後,分紅費用化對我國企業的影響以及員工分紅課稅的公平性議題進行研究,並且提出對此之因應措施。此外,透過深入了解我國企業員工分紅入股制度的架構,進一步歸納我國員工分紅入股制度的成效與缺失。 本研究發現完善的績效管理制度則需要符合下列條件:首先是有關於評核員工績效時所使用的方法。根據績效發放獎酬模式,則員工必須相信公司對所有人的績效評核是公平且公正的。其次是報酬必須根據績效,員工必須相信他們的付出與獎酬之間存在一種直接的關係。達成以上條件,績效管理制度將會發揮最大的效用,而未來績效管理制度將會下一世紀企業重要的一門課題。
4

高科技產業分析架構之建立-以無線通訊服務為例

楊玉玲, Yang, Yu-L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由於高科技產業的市場競爭激烈、產品生命週期短暫、環境變化劇烈以及競爭者的加入等,都使得企業經營者必需重新思考及尋找經營策略以建立優勢來源。本研究主要目的有四,其一為根據文獻回顧的理論基礎,並配合實務界實際的運作方式,建立一套完整具有實用性之高科技產業分析架構;其二為運用所建立之分析架構進行實證分析,找出產業之關鍵成功因素;其三為探討國內無線通訊服務政策、產業發展現況以及分析廠商所會面臨的機會與威脅;其四為試圖透過分析架構的應用搜集與趨勢預測,以擬定企業未來的競爭策略與建議政府對產業政策的制訂走向。 本研究建立之高科技產業分析的架構,主要透過無線通訊服務產業的驗證,對其分析構面進行實務上的修正,以彌補觀念性架構建立上的缺失與不足。就觀念性架構上,有以下三項重點。(1)整合性觀念性架構透過實證分析驗證結果發現,不僅符合理論基礎,且在實際的運作方式具有適切性。(2)無線通訊服務的關鍵成功因素可歸納如下:政策法令的配合、關鍵性技術的掌握、規模經濟、競爭性價格和加值性服務等。(3) 有關無線通訊服務產業之競爭態勢,現有競爭者方面,目前成長有限的市場將由競爭激烈的價格戰逐漸轉變為產業集中整合,併購與策略聯盟將會是常態;潛在進入者方面,由於電信自由化的潮流與國內極欲加入WTO的情況之下,提高了國外廠商或是國內異業利用收購、合併的方式進入台灣無線通訊服務產業的機會;消費者追求低價化及多樣化的服務需求、企業用戶的專案採購以及大型通路零售業者的談判能力,都會形成強大的購買議價力量;供應商方面,新廠商(基礎架構供應商、網路設備以及終端設備製造商等)加入市場、晶片單一化、手機產量過多以及價格不斷下滑,勢必導致供應廠商的議價空間被壓縮;替代品威脅方面,固然有線通訊可以彌補無線通訊的缺點,如通話品質欠佳、易受電波干擾、易遭竊聽與頻段受限等但隨著無線通訊技術的革新,勢必會克服這些缺點,而替代品的威脅也會隨之減弱。 由於本研究是採屬質分析法中之架構建立法作為本研究主題之研究方法,因此在主客觀條件的限制下,有其定性研究上之限制;此外本研究所探討之無線通訊服務產業涵蓋的範圍廣泛,再加上產業營運模糊化的趨勢,對於所分析的個案是否足以代表產業的狀況,易產生個案代表性上的限制;由於本研究僅在於一般性架構的建立,會造成探討主體深入性的限制。 最後,根據研究發現與研究限制,對後本研究提出三點建議,以提供業者與後續研究者,未來的研究與探討的方向。其一為探討更多的其它相關的高科技產業類型,以驗證此觀念性架構之整體適用性;其二為本研究的觀念性架構是適用於一般高科技產業分析,對於具有不同特性產品的高科技產業,可以依據產業創新與產品本身的技術發展狀況作修正,用以發展出具專屬性的產業分析架構,其三為由於無線通訊產業的範圍非常廣泛,本研究僅針對無線通訊服務產業作分析的驗證,未來建議對無線通訊設備製造產業作一整體性的分析,並可以試著比較兩者之間結果的差異性,以作為架構之修正依據。
5

台灣產業結構變遷之研究-以要素稟賦觀點分析

薛至文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隨著國際化、自由化腳步的加速進行,台灣的產業結構面臨之有史以來最嚴厲的挑戰,政府為了振興經濟,使得產業結構能夠順利升級,於1995年設置「台南科學園區」,在政府耗費龐大經費開發科技園區的同時,如果能夠找出具有競爭優勢的產業,不僅可以促使科學園區的開發,更符合實際產業發展的方向,亦可提高科學園區用地的開發效率,進而加速經濟成長。而此,本研究將從「要素稟賦」的觀點,來探討台灣製造業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的競爭優勢,並且找出何者較具有產業競爭優勢,以做為未來台灣產業發展的參考方向。 本研究內容共分為五個部分,第一部分:文獻回顧與理論基礎;第二部分:台灣產業結構變遷課題分析;第三部分:模型建立與實證結果分析,係利用Solow「幾何指數法」經濟成長模型,建立線性迴歸方程式,以「要素稟賦」的觀點,來實證製造業產業結構轉變的情況,在實證測試過程則是分成兩個部分進行:第一是利用製造業民國50年至民國86年的資料,將製造業劃分為1961-1969、1970-1979、1980-1988、1989-1997年等四個期間,進行實證測試;第二則是將製造業劃分為四個業別,其中包括民生工業、化學工業、金屬機械工業、資訊電子工業等,以民國69年至民國86年的資料來進行實證測試;第四部分:台灣產業競爭優勢分析,主要在探討台灣各階段經濟發展過程之競爭優勢分析與台灣產業未來的競爭優勢。第五部分:結論與建議。 經由本文實證結果,結論茲說明如下: 一、如以「要素稟賦」觀點來觀察的話,本研究發現:政府在扶植重點式產業發展效果,有明顯時間落差(Ting Lag)的存在,在前一期經濟發展階段所扶植的重點式產業的政策效果,均顯現在下一期的經濟發展階段中。 二、在台灣經濟發展歷程中,若就1961-1997年期間整體來看的話,以「勞力」與「生產技術」及是較具有競爭優勢的要素稟賦;若將台灣經濟發展歷程劃分為四個階段來觀察的話,則可以得知,1970-1979年期間的「勞力」、「資本」、「生產技術」乃是台灣經濟發展歷程中較具競爭優勢的要素稟賦,若以1989-1997年與1970-1979年兩期間加以比較的話,則可以發現:隨著實質國內生產毛額(GDP)不斷的成長,台灣要素稟賦的競爭優勢,表現在1989-1997年期間「勞力」與「生產技術」的競爭優勢又高於1970-1979年期間,而「資本」比起前反較不具競爭優勢。 三、若以1980-1997年期間,將製造業劃分為四個業別來觀察的話,則本研究實證發現:1980-1997年階段前期,「勞力」乃是較具有競爭優勢的要素稟賦,但由製造業各業別實質國內生產毛額的消長可以看出,在1980-1997年階段後期,「生產技術」與「資本」的競爭優勢正在不斷地提昇之中,而「勞力」的競爭優勢則在不斷的消退中。
6

衰退產業之廠商因應策略 -- 以臺灣掃描器產業為例

李宇煇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掃描器曾是由臺灣資訊廠商創先開發,自行製造,用臺灣的自有品牌行銷全球市場。自1988年起全球的掃描器市場一半以上是由臺灣廠商生產,2000年全球產量達歷史高峰2788萬台臺,其中臺灣廠商生產2510萬臺,占全球掃描器供應量的90%,2002年臺灣廠商生產的掃描器一度高達全球供應量的94.5%。但由於數位相機與多功能事務機的替代,促使消費者需求的轉移,造成掃描器產業衰退。本研究蒐集掃描器產業22年的歷史資料,並歸納整理出掃描器產業的生命週期曲線,以學術理論為依據,清楚定義產業生命週期的四個發展階段: 1. 萌芽期階段 1984~1992; 2. 成長期階段 1993~1997; 3. 成熟期階段 1998~2000; 4. 衰退期階段 2001~迄今,再以高科技產業的特性配合蒐集的產業資料來確認掃描器產業衰退原因。 本研究以個案研究的方法,選擇全友、力捷、鴻友及虹光等四家臺灣掃描器廠商為探討對象。以產業文獻報導資料及廠商訪談,發掘廠商所處的環境及掌握的資源,從廠商面對衰退的因應措施中歸納出衰退的因應策略(領導、收割、利基、撤退)。由於所處的環境和資源是動態的改變,廠商的衰退因應策略也隨之變動。本研究並將廠商的衰退因應策略變動,以衰退產業的策略選擇矩陣圖表示,同時分析決定廠商因應策略的關鍵因素。 最後從廠商的實際經歷,歸納出本研究結論:當產業衰退後,惟有正的品牌價值和獨特研發能力,始能讓廠商存活下去,並就面臨衰退的廠商及領導人提出建議。
7

我國生物科技產業人力資源管理與應用之研究

徐德宇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我國政府在近二十年大力推展生物技術產業,除了長期投入資金鼓勵國內學者從事研究發展之外,也持續進行產業技術升級與轉型等措施,並積極推動國內相關產業之投資與整合,促使生物技術加速發展。但目前對於生物科技之關注,多集中於技術層面與國家競爭力的探討,對於人力資源管理方面之文獻與相關研究,卻付之闕如。事實上,跟一般傳統高科技產業相比,生物科技產業對於人才方面不但重視,而且甚至可說人才是整個生技公司的命脈。故生物科技產業應如何獲得其所需求的人才,並施以適當的人力資源管理,即顯得格外重要。 本研究首先對有關人力資源管理和生物科技產業之定義與特質的各種國內外文獻、專家學者意見,作一分析、比較、整理。再參考高科技產業人力資源管理之特性,歸納出我國生物科技產業人力資源管理之特性。另外,探討勞動基準法對我國生物科技產業之人力資源管理是否造成影響,及有無適用上之問題。並以實證訪談的方式加以應證之。 透過次級資料的蒐集及深度訪談我國四家生物科技業者,並以此四家生物科技業者為個案分析對象,本研究認為我國生物科技產業人力資源管理之特性如下:1、重視教育訓練;2、強調因材施教;3、重視員工忠誠度;4、重視產學合作;5、重視人才的經歷;6、強調英語能力;7、業務人才需要高學歷;8、需對員工加以激勵;9、重視自主性管理等。
8

傳統產業轉型高科技產業關鍵成功因素之探討 -化工業發展電子化學品之個案研究

徐業發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主要是探討個案A公司如何在企業轉型過程中,掌握高科技產業關鍵成功因素而達成公司再創高峰的目標。 論文首先探討個案公司所處的產業環境及公司發展的沿革、變遷, 接著藉著分析其經營策略,讓我們驗證個案公司創立新事業的執行計劃與高科技產業成功關鍵因素之間的相關性, 進而研究移植個案公司經驗到其他高科技產業的可行性。 有些適用於過去並創造成功歷史的策略,未必適用於現在;有些現在似乎行進穩健的策略,或許對於進入未來恰是羈絆。企業為了生存卻必須在保有既存核心優勢之同時,還要培養未來發展所需的能力,而檢視關鍵成功因素,正反應了策略及時調整的精神。確保在軌道上行進而奔向未來,讓所有的現在作為都向未來目標調整,並且維持現在的安全。倘若企業發展新事業不能與成功關鍵因素取得共鳴,則資源即無法集中於最關鍵之處,便無法達成轉型高科技產業的目標。 本研究的結果發現,執行轉型高科技產業的第一步就是確立企業的產品構面與管理構面的把握度,逐一審視自己的發展利基,然後第二步,再依據市場構面的價值內容,彈性調整自己的策略。而經營者為了確保企業策略被有效實行,必須同時整合多項構面之關鍵成功因素,缺一不可。 企業盡力追求經營策略與轉型發展配適之餘,仍應隨時再觀察、再定位。這樣才能確保企業永續發展。國內化工業雖發展歷程完整,但仍應深自反省,就產業特性及本身之優劣勢,順應大環境之機會與威脅作出規劃,並發展出個別企業轉型高科技產業的策略,以面對此競爭激烈的經營環境。
9

高科技消費性耐久財品牌整合行銷傳播及其績效之研究:品牌接觸點管理觀點

任文嘉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主要探討高科技產業中消費性耐久財品牌採行高科技產業最常使用的企業品牌策略與副品牌策略時,在IMC的品牌接觸點管理上做法的異同之處,並探討IMC的品牌接觸點管理對於品牌績效的影響,同時亦探討高科技產業特性與產品特性是否會導致特定的IMC品牌接觸點管理做法。   研究結果發現高科技消費性耐久財品牌採用企業品牌策略與副品牌策略對於IMC的品牌接觸點管理的做法確實有影響,並且IMC品牌接觸點管理對於品牌績效能夠產生正面的影響,同時,高科技產業特性與產品特性對於本研究當中任何一種品牌策略在實行IMC的品牌接觸點管理做法上均無特殊影響。
10

台灣與中國大陸高科技產業創新技術競爭力比較研究 / The comparison study of innovation competiveness in high technology industry between Taiwan and Mainand China

王韻迪, Wang, Winnie Yun T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高科技產業的發展為各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指標,因此本研究盼藉由進一步探討高科技產業發展過程中,主要影響創新與競爭力的重要因素,並加以分析兩岸在提升高科技產業創新競爭力的政策規劃,對於高科技產業創新發展的影響與作用。 / Innovation in high-technology industry has been affecting the general competiveness of a nation presently and innovation happens every day. The major influential factor to innovate or creation majorly regarding to environment, policy, profits circumstances. In this study, result has show that high-technology industries had made simultaneous contribution and played a critical role to effect the growth and advanced development of a nation, with another critical factor collaborated to create the successfulness of high-technology industry transformation by determine correct policies from state government. Taiwan government has been putting efforts in incentive policie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s of high-technology industry to effectively enhance the technology level. The study finds out that the major influential factors that will affect the general competiveness are majorly from government incentives policies and sufficient funding in disciplinary of R&D personnel, also creating a competitive environment is another important measure to enhance the innovation capability of high-technology industry. The disparity between Taiwan and Mainland China is majorly in population, government policies, government funding and investments these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competiveness of innovation in high-technology industry between Taiwan and Mainland China. This analytical study shows in details with supportive statistic to indicate the developments of Taiwan and Mainland China during the past 10 years in innovation of high-technology industry.

Page generated in 0.0244 seconds